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外学校德育发展范文

国外学校德育发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外学校德育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外学校德育发展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当代国外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发展比较,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将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作为首要目标、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相结合,注重德育的渗透与多样化、强调德育过程中的政治性教育、各级政府、学校应该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特别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注重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学正确导向、加强队伍建设,重视理论研究,重视德育观念和德育内容的更新,等。

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德育成效是当前我国学校极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外学校德育在教育方法、途径以及内容上都显示出众多特点,特别是其德育的实效性与成功的做法,对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建设和谐校园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外;学校德育;特点

1当代国外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发展比较

(1)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将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作为首要目标。

俄罗斯联邦政府非常重视学校道德教育,尤其是普京执政以来,俄联邦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场所建设,各市、州、区建立起了大批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如博物馆、展览馆、列宁图书馆、纪念馆、及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世界名人的故居等,所有馆所均对青少念学生实行免费开放。仅2003年,俄联邦政府共投资32亿卢布用于建设468个新的教育设施。大大强化了联邦政府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导向和保障作用。这不仅为俄罗斯中小学德育改革进行思想的指导和社会舆论的宣传,也为俄罗斯中小学德育改革的实践提出了较详尽的计划。同时也指明了俄罗斯道德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学校德育改革的动力,即恢复国家责任,再现俄罗斯“强国思想”。

美国的德育非常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力图使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具备“我是美国公民,我热爱这个国家”的思想意识,而这种国家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激发主要是通过美国的成就教育以及西方文明史等历史教育实现的。

美国还注重通过独立纪念日、阵亡将士纪念日等纪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这类活动中,学生还需背诵“忠于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愿上帝保佑这个国家”等誓词和祝词,以唤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使之树立为国家奋斗的信念。

英国于1969年成立了由大学、中学政治课教师组成的政治协会;20世纪70年代约克郡大学成立了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其他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也随之产生,这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英国开展德育的目的是:培育青年对本国制度的认同,即对议会制度的认可。

日本在20世纪50-70年代的学校教育提倡“智、德、体”全面发展,把智育放在首位,全社会出现了重智轻德的现象。由于不重视德育,导致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明显下降,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为扭转这一局面,日本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强德育,逐渐把“智、德、体”的顺序改为“德、智、体”,视德育为日本兴亡的关键。

韩国学校道德教育最为突出的特征是鲜明的民族性。韩国在实施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把国民精神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把传统道德教育作为德育之根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颁布的《国民教育宪章》中,进一步明确了韩国道德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即对青少年学生及全体国民进行“国民精神教育”。

(2)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相结合,注重德育的渗透与多样化。

苏联解体后,为了恢复国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责任,俄罗斯颁布了国家统一的教学标准,确定了学校德育纲要。在该纲要的指导之下,俄罗斯中小学在实施德育过程中,一方面坚持通过开设道德课,向学生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学校其他课程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中。使德育课程形成立体性和渗透性的格局。除专门的德育课外,俄罗斯学校德育课程在设置上还体现了学科兼容,相互融合渗特性。具体来讲,学校德育内容和目标还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包括历史、文学、外语、艺术、体育、生物、解剖学、天文学等。

美国不仅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这将有助于学生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同步提高,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同时,美国的学校还注重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咨询、指导以及管理工作等形式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品德的完善。美国不仅重视利用大众传媒等加强德育工作,而目重视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进行德育教育。美国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环境场所的建设,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就以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著称于世,此外还有美国国会大厦、白宫、林肯纪念馆、国会图书馆等十多所规模宏大的场所和一百多处参观点。这些社会政治环境和场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美国精神”,是美国向其国民开展德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英国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既开设了与德育内容直接相关的宗教教育、健康教育以及公民教育,通过教师的传授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又将德育内容渗透在各科之中,并通过学生的校外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两者之相互补充,相互结合。

与西方国家单纯的“渗透式”德育不同,日本、韩国、新加坡三国都开设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在进行德育课显性教育的同时,三个国家都特别注重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隐性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日本学校注重通过国语、历史和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国语课采取循循善诱和情绪感染的方法,培养学生尊重国语的态度和团结、诚实、谦虚、自律和合作精神。历史课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日本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历史作用,并展望日本的发展前景。地理课要求青少年加深对国土的认识,了解日本除了国民的上进心、责任心外“一无所有”,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教育他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韩国的国文、数学、自然、科学、体育、实验和劳动技能等课程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德育内容。国文课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等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体育课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实验和劳动技能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新加坡学校注重发挥各科教学的渗透作用。新加坡语文教材反映了华族的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其中有华族的礼仪、风俗、节日、家庭观念、奋斗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的神话、音乐、戏曲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华族文化,吸收蕴含在其中的孝亲、礼让、睦邻、公德心等价值观。新加坡学校的历史、地理等科目也都规定了详细的德育目标。

(3)强调德育过程中的政治性教育。

西方国家在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般不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称,但并不是没有“政治性”色彩。恰恰相反,这些国家的思想教育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只不过是隐蔽程度不同而已。美国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政治性尤为浓厚。如最能体现其教育政治性的反共教育,也确实使很多美国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完美无缺,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见缝插针宣传、渗透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在日本学校的政治教育中,要求教师尽力避免党派偏见,必须站在中立或公正的立场上指导教育学生。然而,这里所讲的中立或公正,实质是指维护“议会制民主主义”,要求学生热爱“议会制民主主义”。这种表面上的中立或公正,都是为其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只不过“政治性”更加隐蔽罢了。从发展趋势看,西力国家这种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治性教育还有不断加强的趋势。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不但不能淡化,而且应该加强。

(4)加强与德育相关的课程建设,提高道德认知力。

当前,国外许多学校都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设立了名目各异的与德育有关的课程。过去那种纯粹单一的以道德哲学、道德科学、思想品德为内容的德育课,在当代国外学校很少或几乎没有,取而代之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较大发展的较有影响的应用伦理学课程。这种课程的产生旨在解决西方现代社会个人生活与专业活动领域的复杂多样的道德问题。据粗略统计,20世纪70年代后期,仅在美国的学校中就有这类课程近千种,在英国、法国、德国的学校里,也程度不同地开设了类似的课程。2国外学校德育特点对加强和改进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1)各级政府、学校应该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特别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提出将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和重思想政治教育、轻道德品质的倾向。同时我们又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和政治目标,忽视了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政治教育挤占、替代德育的现象在各级学校中屡见不鲜。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各级学校中逐渐推行,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的同时,还要厘清德育的内涵,充实德育的内容,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德育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另外我们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主精神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还要致力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这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凝聚中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注重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方法。

学校德育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往,我国的学校德育特别注重观念上的灌输,在方法手段上缺乏灵活性,学生的道德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我们应该进一步借鉴国外学校德育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将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达到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3)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学正确导向。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学校都通过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进行德育教育。我们绝不能忽视政治性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在学校开展四项基本原则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青少年的“西化”。

(4)加强队伍建设,重视理论研究,重视德育观念和德育内容的更新。

德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理论素质和丰富的经验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将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有利于他们的学术与工作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丽荣.中日德育途径方法的异同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7).

[2]隋月英.日本学校德育的发展及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4,(12).

[3]王贤武等.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40.

[4]王荣珍.英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8,(6). 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