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挖掘资源与提高德育实效范文

挖掘资源与提高德育实效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挖掘资源与提高德育实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挖掘资源与提高德育实效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以“生”为本,合理地利用班级学生资源;以“师”为本,有效地利用学科教师资源;以“校”为本,充分地利用百年老校资源;以“区”为本,选择地利用各个社区资源,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单纯把它看成是一门小学科,而是所有课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有效地利用教师、学校资源,巧妙地利用社区或家乡的本土的资源,合理地利用学生资源,那么,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必将成为一泓充满情趣的活水,定能有效地提高生活德育,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多元资源,从学生、教师、校园和社区入手,捕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风俗民情的学生,巧妙地根据教学内容各取所需,有效地利用教师、学校资源,合理地利用学生资源,使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成为一泓充满情趣的活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活德育

【关键词】挖掘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效益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要求我们每个教师都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如何来完成这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呢?我想从挖掘和利用多元资源入手,即学生、教师、学校和社区,结合我们学校选用的北师大版的教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活德育。

1.以“生”为本,合理地利用班级学生资源

现在,石狮是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外来人口流动大,而我们学校位于城区内,教学资源丰富,因此外来生多,既不完全统计,全国除北京、上海、天津、西藏、蒙古、吉林、辽宁等边远地区外,其他省市都有或多或少的孩子在我们学校就读。这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孩子,带着各自的地域文化、生活经历、风土民俗、理想憧憬相聚在一起,构成了品德教学鲜活的课程资源。在四年级上册《家乡人的智慧》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抛砖引玉,介绍石狮人的聪明能干,建市20年来石狮的巨变,使学生懂得怎样来夸奖家乡的人民。接着我将班里的孩子分成六个小组,课前每人分得一张调查表,并做好记录,课上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进行交流,然后每个组选派最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台进行介绍。这样的环节,上台交流的孩子充满了自豪和骄傲,而坐在下面的同学也听得津津乐道,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同时配合班主任把学生的调查表上墙展示,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其他同学的家乡的巨变和民俗风情,也能清楚地看到比较边远地方还处于贫穷落后的状况,需要我们去帮助,去建设,培养团结互助、友爱同学、尊重别人的人格和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以“师”为本,有效地利用学科教师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单纯把它看成是一门小学科,而是所有课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教好这一科不是那么容易的,稍微不小心就会偏向某一科,怎样来把握呢?在教学中,我们大胆地启用名人效应,为了学生、为了教学,我们会随时请本校“名师”(优秀和特长)帮忙,把他们请到课堂上让学生面对面地提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效地挖掘优秀教师的丰富资源来服务本学科的教学,达到提高品社课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上三年级上册《我心中的老师》这一单元,我们以班级的名誉邀请省优秀教师(兼优秀班主任)蔡金桔老师,进行现场名人专访的形式,通过访问教师的成长过程和在校的工作情况以及如何对待学生等问题,学生身临其境,领略到老师工作的艰辛和无私的奉献,教师的良好品质在谈访中潜移默化,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形象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教师就无须多讲解,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3.以“校”为本,充分地利用百年老校资源

在学校里,学生是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校园里的职工同样是一种课程资源。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弥散在学校每个角落的课程资源,对课程和学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持久作用。开发这样的课程资源,能使学生在精神层面获得升华。我校是百年老校,他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的为人处世的风范:“宽厚以待人,仁德播四方”。首先是容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的子女,不管是社会地位的高低,还是生活条件的优劣或工作情况的不同,都能与他们和睦相处,息息相通,比如教五年级上册《我们同有一个家》(走进民族大家庭),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去发现同学的优点;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华侨的爱国心,缅怀爱国华侨的赤赤爱国之情;再来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为了学校的发展,他们踊跃参与,出钱出力,改造校园的环境,如四年级上册《家乡人的智慧》,组织学生去参观学校的校史馆,然后进行讨论,课后要求各小组组织社会调查,了解更多的家乡人的事迹;最后是影雕、校训和守则等的参观,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然后全班交流,资料的汇编等。通过参观、了解和实践,潜移默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上,比上一节品德教育课更有实效。我们充分地利用百年老校这个现有资源,积极开展各种有益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4.以“区”为本,选择地利用各个社区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区、社会。因此,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蕴藏于社区、社会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直接影响到这一课程的有效实施。

我校座落在老市区的制高点,可以俯视整个市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仁里社区居委会和我们只是一墙之隔,老人会只有几步之远,往北跨过马路就是石狮有名的童装基地;沿大门对面走不远,就是石狮凤里的发祥地——凤里庵;再往前走,就是闻名海内外的名胜古迹——城隍庙,周边是老市区的菜市场;再往右拐就到了步行街,有我们学校的德育基地——蔡友玉纪念馆,周边是繁华的商业街……我们充分发挥周边环境的价值,做到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如北师大版三年下册《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和四上册《家乡的故事》这两单元,我们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居委会,聆听社区主任介绍家乡的概况、社区的分布和发展等,进行鲜活生动的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爱乡之情;组织学生游览观音亭和城隍庙,了解家乡的由来和历史,感受到能成为宽仁人是一种荣耀,激发了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和自豪;参观了童装基地,了解它的生产规模和先进技术等情况,然后结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家乡,我为你骄傲》进行学习,并有意识地联系到我们宽仁的童装女皇——郑雪英女士的先进事迹,从而激发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为家乡的未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更有特色的是我们老市区的经商理念,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一单元时,让学生经常陪同父母一起去购物,自己试着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不仅学会了判断商品的质量,还学会了购物时的一些窍门。俗话说得好:“近朱者红,近墨者黑”。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不会做生意吗?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课程的有心人,能根据教学内容各取所需,善于挖掘多元资源,有效地利用教师、学校资源,巧妙地利用社区或家乡的本土的资源,合理地利用学生资源,那么,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必将成为一泓充满情趣的活水,定能有效地提高生活德育。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