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探析范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探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探析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创业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传统就业教育背后隐藏着的弊端一一显现,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而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完善大学生创业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进高素质师资力量、构建多元化资源共享平台和创业基地,能够有力地提升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的能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要素是需求与供给,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会造成通货膨胀或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进而使得经济崩溃、社会发展停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量加速增长,质相对缓慢的现象,表现为数量扩张占据主导地位,结构性矛盾呈现刚性化[2]。在全球金融风暴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下,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于2015年11月10日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由此拉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序幕。高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的需求,供给侧改革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高校的就业工作和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供给侧改革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作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基地的高校也面临着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的挑战。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而言的,是从人才供给方面入手进行的改革[4]。即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教育结构的重新调整、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新解构、评价体系的重新建构以及创新机制的重新确立,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品质人才。对在校大学生而言,高校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一方面,高校供给侧改革意味着高校教育结构、教育要素的调整或重组,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以期实现优质资源的更合理分配,进而促进大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高校已有供给结构的重组,教育理念的深化。如此一来,这便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人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学生不仅要转变原有的学习观念,也要转变原有的人才发展观。

2传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就业教育后所隐藏的问题日益暴露。传统就业教育的教育理念的局限、学生的旧有观念的固化、师资力量的短缺、就业创业的课程体系的薄弱,无一不彰显着传统就业教育在供给侧改革下的潮流中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现状。

2.1传统就业教育理念的局限

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之前,尽管有些高校已经着手普及就业教育,但传统的就业教育理念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传统就业教育对于就业创业的概念认识模糊[5],将就业与创业单一的解释为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以自我生存为目的的社会行为,即为就业而就业,极具现实功利化,忽视了就业或创业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二是在传统就业教育中,仍是“专业就业为主,创业为辅”的模式,“以创促就”停滞不前;三是传统就业教育认为理论为重,实践为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说教,与实践相脱节,使得实际运用的能力弱化;四是很多高校传统就业教育的理念源自其他高校或国外,在没有融合本校办学特色或本地区区域发展相关的就业实际的情况下,生搬硬套地便将理念运用于学校的就业教育中,造成理念与实际相脱离,导致大学生在所接受的教育中无法获得有效知识和信息。

2.2学生旧有从业观念的固化

当代大学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从业这一问题上,仍然难免存在已经固化的旧有从业观念。旧有的观念或许来自他们父母的影响,或许来自他们曾经受到的教育和经历,这些错误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和发展的方向。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存在着性别观念。部分大学生受到家庭因素或者其自身性别观念的影响,对于所从事职业进行文理科分类,这样的认识大大限制了其就业时的选择方向。我国传统教育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并且受到现实主义影响,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始终是大学生选择职业的主要考虑点。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一类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事业单位、公务员、外企白领这些被普遍认为“高收益”的职业成为就业选择的一大热门,这种就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大学生的就业出路。地域因素也不容忽视,发达城市成为每年大学生首选的就业地点。近年来,虽然已慢慢褪去以往的热度,但受地域因素的影响,就业比例仍然存在差异。兰亚明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们就大区域选择而言所期望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工作的人数高达90.5%,中西部地区的仅有9.5%,而愿意到小城镇或农村的为3%,总体而言,尽管大学生们不再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作为第一选择,但发达的东南部城市依然是首选,可以说悬殊是极大的[6]。除此之外,是否符合特长、是否具有发展前途、是否较轻松稳定在大学生们的职业取向中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些旧有的传统从业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们的就业选择,造成许多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却招不到适合的员工,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岗位空缺,招工难与就业难两个矛盾并存。

2.3就业教育师资力量的短缺

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就业教育教师队伍对良好的就业教育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在现阶段的就业教育中,师资力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专业教师较少,非专业教师较多。受到高校专业设置的局限,大多数的高校专业中很少开设就业教育专业,故而就业教育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师并不多。在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下,很多高校往往选择非专业类的教师弥补不足,这一现象尤其存在于省属地方类的高校。第二,从事就业教育的专职教师较少,兼职教师较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说是第一方面的连锁反应,由于专职从事就业教育的教师不多,师资力量空缺,高校往往选择从事学工管理的教师兼任,讲解基础的就业创业知识和企业家实例,而这部分教师一来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体系,二来没有真正的就业创业实践经验,因此无法形成链条式的专业化教育。

2.4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的薄弱

自2002年教育部启动就业创业教育至今,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不断推进,就业创业取得显著效果。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而言,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相对薄弱。一是其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模式僵化、千篇一律,并没有真正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以及本地区的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且教育体系中各环节之间相互脱节,层次性不足,无法提供行之有效的就业创业教育[7]。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就业创业教育虽然已经被列入教学计划之内,但大多以公共选修课形式为主,缺乏相关的创业类专业课程,能够实际运用理论的实践更是少之又少。三是在教学方式上,以说教为主,内容空洞,缺乏实践,学生的理解浮于表面,不能真正掌握,举一反三。四是在教材选用上,教材种类繁多,但内容单一,缺乏建立于实践基础上的本土化特色。

3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创业教育便已备受关注,但是就国际发展水平而言,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相对滞后的,直到1997年才正式登上教育舞台。尽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至今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创业教育仍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积极的就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1就业观念的转变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就业观念的转变[8]。受传统文化的限制,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这类观念严重阻碍着创业意识和企业家冒险精神的形成,更不利于创业行为的产生。很多大学生之所以放弃创业,大都是因缺乏创业意识或冒险精神。创业教育首先改变的便是这样的观念,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敢于冒险精神的形成能激励大学生创业。对于创业,很多大学生都有这样的误解,他们总认为进入事业单位或企业工作才算是成功的就业,而创业往往被他们归类为无奈之下的抉择。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动机仅仅只局限于解决就业问题,创业教育则为大学生们树立了“创业就是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新观念,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创业,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创业的方向。

3.2就业能力的提升

当代社会的市场出现了这样一个怪圈:每年都有大量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加之往届的剩余毕业生需要就业岗位;然而一部分用人单位却面临着无人可招的困境。究其原因,除了用人单位苛求工作经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就业队伍虽然庞大,然而其就业能力却是不足的,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针对大学生们面临就业的困窘,创业教育以理论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实践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时机决策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整体性发展。因此,当创业教育在高校中普及后,“就业难”和“用人难”的问题便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3.3职业素养的提升

此外,职业素养也是用人单位的考察方面之一。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们就业创业的职业素养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创业教育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良好的职业道德都是成功的必然要素,唯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取信于人,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主动积极的职业心态。很多大学生面临就业创业的困境时总会变得拘谨退缩、丧失自信,给人以颓然的姿态,这是不可取的。美国罗曼•文森特•皮尔曾说:“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可见,一个人面临就业创业时的职业心态决定着他/她就业或创业的成功与否。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职业,每个人的解读都是不同的,其中难免会出现偏差,但有时恰恰是这些容易忽视的细节决定着创业的结果。创业教育锻炼大学生必备的创业技能。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数据与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建设与管理能力等都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必需的学会的能技能。同时,创业教育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既缺乏社会实践,更不了解创业规则,创业教育无疑是良师益友。

3.4就业渠道的拓宽

根据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张志东副教授的大学生创业状况现状调查数据,不难发现:随着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创业概念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普及[9]。即使仍存在“创业动机单一”“创业经验缺乏”“创业地域失衡”等问题,大学生创业总体情况是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创业的发展,也意味着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宽,大学生就业岗位将不仅仅局限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企业间,而是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实现自己的理想。

4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

目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存在诸多难题,而高校“供给侧”改革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良性发展。根据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显示,要积极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10]。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下创业教育的完善迫在眉睫。

4.1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保障

政府要完善大学生创业的规章制度,建立系统的就业创业培养机制,必须注重以下几点:①制定相关的规章政策,减少大学生创业的制度阻碍,简化手续,减免行政费用;②鼓励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相应的资金,实施全面的大学生创业扶持,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奖励大学生创业行为;③政府应加强与各个高校的合作,确立大学生创业教育资助项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系统完备的创业培养机制,减少创业风险,增强社会经验,以此支持大学生创业,推动就业发展;④政府也应加强推动创业的各项服务,如为大学生提供经济实用的创业空间、创业信息等,保证大学生的竞争优势。

4.2塑造大学生开放、多元、包容的创业观念

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本身要树立开放、多元、包容的教育观念,并将其渗透在课程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对创业观念的认知。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开设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从单一的理论学习中“叫醒”,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11]。不容忽视的是,高校创业教育要善于利用新媒体资源,如新闻报道等,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内外创业的成功案例,用包容的态度看待每一个人的创业,从中分析、学习和借鉴,进而塑造大学生开放的、多元的、包容的创业观念。

4.3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模式。各类高校应发掘自身的办学特色,发挥自身的专业学科优势,并将其独有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与所在地区的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相融合于就业创业教育模式,使高校创业教育在具有真正符合本地区就业创业特色优势的同时,能够按照自身特点灵活地选择适合本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的教育方式。其次,必须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应相对开放,脱离课本,通过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畅所欲言,不拘泥于课本理论和教师权威,在开放式的探究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再次,设置相关的创业类专业课程。改变以往以公共课形式存在的创业教育,转变为专业课程,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做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工作,将整个创业教育课程融合于大学教育之中,增强大学生的知识涉猎,为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最后,增加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业教育离开实践则会沦为纸上谈兵,外强中干,因而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就业创业实践中,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经验,感受竞争与合作,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就业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4.4引进高素质、专业化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高素质、专业化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12]。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引进创业类或与之相关专业的专职教师,进行专业化教学,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让教师走进企业,拓展实践经验,使专业教学立足于实际;另一方面,高校应聘请一些具有创业经验的专业人士来校兼职授课,将专职与兼职结合,实现教育互补,为大学生提供经验支撑。此外,高校也可以邀请各行各业中成功的创业人士向大学生讲述创业经历,交流创业心得以增加大学生的社会经验。

4.5建立多元化的资源共享平台和创业基地

身处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日新月异、纷繁复杂,而每一个人手中的信息资源却又是不同的。很多时候,自己手中的资源对自身而言不一定有用,对他人而言,却是极其有用的。反之,他人手中的资源对他个人而言也不一定有用。由此,实现资源共享迫在眉睫,尤其是创业这类考量自身专业能力和意识的活动[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14]。唯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完备的创业教育。这就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不仅要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更要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实现相互联合构建“校校、校企、校地”之间多元化的资源共享平台和创业基地。除此之外,学校与企业之间还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即企业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高校为企业输入科研成果和专业人才[15]。资源的共享,实践的锻炼,能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

作者:张泽云 王中教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