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大学生创业发展现状(3篇)范文

高校大学生创业发展现状(3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大学生创业发展现状(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大学生创业发展现状(3篇)

第一篇: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对策分析

摘要: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这种就业方式的转变对于承担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创业环境已成为现阶段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的创业现状,探究如何通过政府、学校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机制和文化氛围。

关键词:创业意识;高职院校;财经类

学生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就明确指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创业能力。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8号文件《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激发大众创业新活力,就要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2015年1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的工作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训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补贴工作。所以说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高校应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供好的土壤,即需要立足于社会的实际情况,又需要同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大都处于90后,年龄普遍较小,主动性差、依赖性较强,盲目从众现象严重。由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没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也没有参加社会实践以及职业、就业技能培训,导致与用人单位对就业能力的要求不符,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负责调查市场需求的调研机构,从而不能够及时把握就业市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需求,缺乏对劳动力市场对就业能力的具体需求的关注,从而不能灵活对高职院校财经类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企业需求同大学生能力之间的不匹配,使就业鸿沟拉大。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这种就业方式的转变对于承担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创业环境已成为现阶段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调查

笔者2016年10月-11月以陈征的“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问卷”为依托,对邢台市3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高职院校财经类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回收有效率96.3%。在接受调查问卷的在校生当中,只有7.9%的大学生有过创业经历,92.1%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在校期间没有任何实际的创业经历。在深层次的探究影响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时,61.7%的学生创业主要障碍是因为资金不足、缺少创业经验、家人反对。其中缺少创业资金占24.2%,缺少创业经验19.9%,家人反对占17.6%,其他因素如:缺少专业知识占10.9%,没有好的项目15.3%,风险因素占12.1%。由此可见阻碍学生创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是缺乏启动资金与创业经验,并且可能是受到环境或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父母更加希望自己的子女毕业后找一份比较稳定,或者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对儿女创业的支持率较低。大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高,即使对创业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常识或创业经验而对其止步。在对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时发现,有11.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素质达到了创业的要求,只有这种对于自身能力判断较高的同学才能产生强烈的创业意愿,更积极的了解创业活动,实践创业行为。52.3%的学生并不特别的确定自己的素质是否能够达到成功创业的需求。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所需的技能知道的并不透彻,因此无法形成稳定的效能期望。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缺乏具体的实践,创业实践能力缺失,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活动中自信心的树立,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导致了即使政策对于创业活动再有利,媒体宣传力度再大,社会氛围再支持,大学生也不敢轻易尝试创业活动的现状。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对策

1.高校应以学生为主体分阶段系统性的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起步阶段,让学生了解创业是就业的一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的兴趣。通过讲座等形式让其对社会、市场、创业风险形成概念,培养其创业动机及创业主动性,旨在让学生了解创业,转变就业观念;创业意识发展期,学校应开展一些创业课程,旨在让学生对创业有更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结合创业课程,幵展模拟训练,让学生了解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发展;创业意识完善期,一方面,对创业意识相关方面的系统知识进行梳理,邀请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士对真正要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疑难问题的解答。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的对外联系,充分的整合社会资源,让有创业素质的学生入驻孵化基地,提供技术与资金上的支持。

2.加强社会创业氛围建设,为财经类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提供条件。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工作,需要有一个从观念到行为,从社会到自身的综合环境。社会需要创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注重在社会舆论方面对高职生的创业给予支持,营造出一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使创业教育不在是高职院校自己的事情,而成为政府和全社会都支持的运动,确立适合本地区实际需求的创业氛围,积极倡导学生个体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从而不断促进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3.做好家庭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工作。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受家庭影响较大,父母对创业理解与否会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选择。创业需要启动资金,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毕业后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提高家庭对创业的正确认识,转变创业非就业的观念,帮助大学生解决资金问题,做好家庭对大学生的支持工作也是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对策之一。

四、结语

现阶段,不断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尤其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社会发展要求,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有重要作用,只有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新时代的创新人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郝维钢;郑欣;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赵丽霞;单联娟;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05期.

[3]李晔南;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作者:李亚飞;张诺;钱伟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

摘要:要使创业教育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需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在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创业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和完善,以培育和形成良好的创业品质和创业意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观念陈旧、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思想政治与创业教育的结合方式不当等问题,应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工作中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完善教育理念、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前言

根据教育部对中央所属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内高校纷纷进行了深化高等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改革,积极克服其中的困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贯彻落实党的各次全会精神,学习、领会的系列讲话精神,因校制宜,统筹兼顾,注重绩效以及示范引领,推动高等教育与教学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使创业教育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需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在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创业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和完善,以形成良好的创业品质和创业意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完善创业理念,创业带动就业应对

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这一战略的贯彻落实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理应肩负起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深入工作,着力培养新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同时,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四众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应当注重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到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双向并行的方式,一方面有助于保障高校创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完善新型创业理念;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和贯穿到整个创业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避免出现过度利益化的倾向,避免在创业过程中迷失正确方向。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把握正确的创业方向,从而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创业和就业的问题。在创业教育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育,同时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化学生开放、创新、共享的思维理念,实现从岗位求职者到岗位创造者的理念转变。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创业的倍增效益,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思路。

(二)培养回馈意识,实现社会价值

许多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学习了丰富知识,但其面临就业时,往往将个人利益放首位,这就出现了大量学生涌入繁荣都市,而一些偏远地区则无人问津的现象。这反映出感恩与回馈意识的培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缺失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不足。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历练,缺乏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社会经验,从而难以形成感恩与回馈的思想意识。可以通过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创业实践的体验,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足。让学生考虑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认识到集体、环境对个人的保障和支持,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做到尊重和维护社会集体利益。因此,思想教育的扶正,有助于学生在创业教育中找到社会、国家以及个人这三者利益的结合点,在利益相冲突时,学会正确取舍,实现三者利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创业质量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与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理论指引作用。其与创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目标,寻找正确的创业方向。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在相应领域中发展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创业质量的提升带来积极效益。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以将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社会调研、模拟实训、学习讨论、交流分享等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回馈意识真正内化,从而不断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独立自主地妥善处理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通过利益平衡,在提高创业的效益和质量的同时,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

二、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比较陈旧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在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方面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积极地接受批评和不同意见。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国家提出要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创业成为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各大高校都有大量的在校学生积极投身到创业实践活动中。但是,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中,却少有高校能够对创业大学生进行专业、有效的指导,在这一领域更是缺乏先进完善的教学理念和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所以,现实中不少创业大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创业梦想受到较大冲击,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践,大学生在创业路上举步维艰。因此,高等学校迫切需要加快转变教育观念,将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创业环境和学生创业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先进和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创业、高效创业。

(二)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偏差

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创新与创业教育在本质上都属于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实践教育,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在创业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认为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典型的方式就是创办公司,让学生亲身感受创业的过程。不可否认,这样的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初涉创业领域的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指导,然后再结合创业活动引导创业实践的进行。因此,相关的指导教师不应当将创业教育简单理解为开设公司,它仅仅是创业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一种形式,并不能涵盖整个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经验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创业教育中真正获得创业能力,掌握更多实战经验和实用技能以及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风险意识和抗压能力等,都是创业教育十分重要的方面。高校与教师只有通过正确认识创业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培养,才能帮助学生做好创业的充分准备。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方式不当

创业教育在传统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新兴学科,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虽然,国家和社会都在大力推动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教育与实践,但由于其出现时间短,各大高校设置和配备相关的教学设施和教学人才的经验不足,使得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不完善等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本应在该领域达到比较完备的状态,但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社会实践,存在单向性、低效性等问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理论指引作用。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考虑到两个学科的不同特点,机械地将二者拼凑,以致出现“1+1<2”的尴尬局面。甚至有的学校还出现了将创业教育完全取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创业教育课程完全沦为教师向学生灌输应用技巧以及创业案例的课堂教学,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创业意识、理念和素质的培养,导致创业理论教育中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二者的不当结合,导致不少学生创业精神不足、创业意识不强,完全处于被动就业状态,即使真正创业,他们也难以承受创业过程中的风险考验,无法真正提高创业质量和效益。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积极转变工作理念

首先,贯彻、落实、深化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意见,把推进学生创业教育的改革作为高校改革的重中之重,树立和完善新型的创业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积极推进高校修订人才培养的方案。把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理论基础和创业实践能力列入高等人才的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将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和学生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达到学生创业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其次,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引入谈论式、启发式以及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再次,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参与创业,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开放性的教学中获得良好的锻炼。最后,高校在创业教育中,需要积极地探求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改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

(二)完善教育理念,推进专业融合

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首先要在教育理念上达到融合统一。创业教育是响应当下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号召,以高校为基础,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应当以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为导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以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为基本原则,它强调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应当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任务。在发展和完善创业教育理念时,要融入思想政治理念,充分发挥其理论指引和保证的作用,使创业教育始终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前进。此外,要利用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功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并在全面接触和逐步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内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做到将社会的科学认识转化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运用,将创业效益真正导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才能实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在融合。

(三)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育人机制

首先,高校需要积极地探索专业设置方案,了解学生的创业需求,建设一个跨院系交叉型技术的创业架构。通过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经管、人文以及信息技术等专业学科中交叉掌握不同的知识[4]。其次,加大对学生创业素质以及能力培养的力度。高校可以在“互联网+”的模式中找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较好地协调发展的路径,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当前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和把握,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念。最后,积极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掌握创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创业品质,在创业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的积极作用,从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还需要突破局限,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寻找育人的实践基地,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地付诸实践、指导实践。

(四)以信息技术推动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高校需要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一步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例如,借助网络技术,积极研发在线创业教育课程,提供免费优质的创业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结合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动,构建新型的创业教育模式,并将信息技术加以应用于其中。通过信息技术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从而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此外,还需要建立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体系,通过开展教育研究,总结人才培养经验,探索良好的机制,推动二者实现科学融合。在高等教育中,将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创业教育中,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这是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创立和构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借鉴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使学生内在素养和外在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韦小双,关明.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8-11.

[2]王越.从高校辅导员角度谈如何融合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J].才智,2014(23):159.

[3]沈鑫泉.高校“青马工程”培养路径研究———基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视角的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6):75-78.

[4]林婧烨,焦信敏.“微时代”下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68-72.

[5]鲍金.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内在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71-75.

[6]李秀娟,解超.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象化目标体系的构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65-72.

作者:林航 单位:福州大学

第三篇: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

摘要:厘清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既是推动民族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持续改进与完善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是当前大学生创业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吉首大学为例,对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创业综合能力不足、政策扶持不力、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创业文化底蕴及氛围缺失等问题,继而从提升综合创业能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塑造创业文化氛围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目的在于为增强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65万人,相比2015年增加了16万人,而2017年毕业的人数预计将达795万,再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必将因其庞大的规模及迅猛的增长速度而越来越严峻。近几年,我国已经形成了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这不仅给毕业生家庭带来了许多压力和困扰,也会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以湖南西部的吉首大学为例,通过对该校大学生创业现状的深入调查与分析,归纳和总结了当前制约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提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然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探究影响创业行为的制约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以期改善状况,这不仅能帮助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实现创业规划,还能增加岗位让更多人就业。通过搜集和整理文献,对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以往的理论模型,构建了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主要体系。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通过对吉首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创业能力、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创业氛围等四个方面;使用等统计方法针对所提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论证;研究最后针对影响因素体系的各重点影响因素,给出了从个人、政府、高校及社会文化四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创业率及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建议与策略。

1.个体层面。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在个体层面上的具体表现主要为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等两方面方面。创业意愿具体是指个体是否愿意进行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个体创业特质程度、创业态度评价、创意和创业环境影响的描述。其中,创业特质是个体创业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的创业意愿,而这种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了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问题解决能力、风险承担倾向等。创业能力也是一种决定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其主要表现在创业过程中能否自如地运用所拥有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创业能力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事业的持续扩大与发展。

2.政府层面。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在政府层面具体表现在政府政策和创业融资政策方面。创业政策是指国家和各级政府为支持大学生创业,而出台了的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对自身有创业计划的大学生来说,通过了解这些政策,才能更容易走好创业的第一步。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创业方面的政策,但在民族地方高校整体上看很多政策仍然流于表面,而且落实情况较差。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主要表现在对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支持。软环境是指国家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与创业相关的优惠政策法规和措施;而硬环境是指大学毕业生从风险投资机构所能获得的创业支持。国家政策和法律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是影响大学生创业动力的政治基础。资金就是创业企业体内的血液,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资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是否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往往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成功与否。因此,能否成功融资是大学生能否创业以及创业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3.学校层面。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在学校层面具体表现为创业教育和高校创业支持方面。创业教育在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业经验的增加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相关经验,遇到困难往往不知所措。有的创业者其他方面的准备已相当充分,由于缺乏经验导致最终的失败。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弥补大学生在专业技能、社会经验、创业精神、分析市场的能力、人员与资金管理、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不足,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在校期间大学生如果要选择创业,社会创业群体相比,因为学生还要面对繁重学习的任务、父母亲人的期盼,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的创业压力更大。所以,学校是否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是否开设一些社交类课程和专题讲座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否帮助大学生搭建社交平台,如组织各类学生社团、举办各种创业沙龙,以帮助大学生构建信息获取通道,提升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等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一个关键因素。

4.社会层面。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在社会层面具体表现为创业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文化氛围方面。创业环境是贯穿创业者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的重要作用影响因素,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宽松的社会氛围,而大学生的创业也需要一个相对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需要获得全社会的理解和认可,也需要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的认同和理解,进而获得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良好的创业氛围会影响个体的创业行为。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指创业活动所在区域内的经济发达程度,以及社会对创业的认识和热情程度,其主要包括经济的发展水平、动态、导向以及投融资环境等,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是否选择创业还会直接受到社会文化氛围及人们对待创业的态度的影响,主要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区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等能够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形成影响的因素。

二、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

调查—以吉首大学为例为了更好地了解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真实情况,及创业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笔者选取了10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形成调查问卷。并根据研究对象,于吉首大学中的五所学院(商学院、医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中开展调查,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556份,全部有效。在回收的问卷中,男生326名,占58.6%,女生230份,占41.4%,按大一至大四的年级分布率分别为26%、23%、30%、21%。

1.创业能力不够强。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发现,一是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不强烈,仅有27%的学生表示想过独自创业,“从来没有”想过独自创业的占65%,也仅有4%的学生处于“正准备创业”和“创业中”。对创业的认同度上,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普遍反响也不强烈,有75%的学生选择“反对”和“保持中立”的选项。这些都说明当前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缺乏深入认知,对创业前景缺乏足够理性的评估。

2.创业政策不够完善。调查发现,民族地方高校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问题上存在许多的担忧,普遍对政策制度的认可程度不高。只有2%的学生选择了在英雄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因素中,“政府的政策”,在“您认为政府在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方面应该做哪些扶持?”的看法上,超过56%的学生都选择了“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基金扶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对基金支持方面的不认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如何做好政策的宣传,提供相关政策所带来的实惠对于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显得尤为重要。

3.创业教育相对滞后。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创业教育相对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少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只有27%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业教育课程,而通过“参加过创业设计大赛”和“参加社团的创业活动”来了解创业的分别占23%和25%。二是民族地方高校创业教学体系的不健全,在学校中参加过创业相关活动的学生中,几乎都是选择了“听过关于创业的讲座、报告”,而且在“是否学习过创业指导相关课程”中,表示“学过,但没有什么收获”以及对创业指导课程“没有,不感兴趣”的超过了60%,这说明了当前民族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方式单一,流于形式。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要改变现有创业教育的现状,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强有力的教学团队,要做的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思想,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创业,这样才会培养出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创业者。

4.创业文化缺失。创业固然有风险,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中普遍釆用不去创业来规避创业的风险,这种文化观念的形成对开展创业的负面影响巨大。通过调查报告的结果分析,仅有8%的学生认同“创业失败很正常”观点,有82%的学生选择“不会去创业”。以上数据均说明了在湖南省地方高校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创业文化的缺失较为严重。要去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创业文化,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湖南省的创业指数远低于发达省份,对此,我们更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鼓励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创业热潮中,为我省振兴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关于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对策

1.加强实践锻炼,提升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新型经济体不断涌现,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要想取得创业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多种特定素质。曾有一位青年创业先锋表示,在所有创业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自身的创业能力,这也符合我们在实证调查中所体现的观点。创业中,大学生占了主体地位。成功的创业需要创业者不断从知识、能力、经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着手提高自身素质。在大学的学习中储备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个人能力素质,从而从全方位来提高创业素质。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在开展创业实践前,需要面对自身的创业素质要有客观的评价,准确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加强予以改进。具体来说,(1)心理素质要强硬:创业要考虑的事情要全面,综合素质要求高,所以,在决定创业前,要检查自己是否做好了创业准备,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创业,创业的过程充满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在困难面前不轻易放弃。明确创业动机,坚定创业信念,即使身处泥潭,亦能帮助创业者再次扬起前进的风帆,最终走向成功之路;(2)基础知识要扎实: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根据自己的创业目标,选择学习创业课程,力求打好知识的根基。并注意培养自身独立的思维能力,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2.完善创业政策,扶持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在开展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前期容易受到政府和市场规则的约束。不管进入或是退出都会遇到障碍,并且影响正常的创业活动。为进一步降低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业的进出壁垄,要做好以下几方面:(1)现有政策要落实:国家以及地方在现行创业政策的制定上,是比较具有针对性的,但仍有部分条文规定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而且可操作性不强,在执行中也显得力度不够,这让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者们无法体会到优惠政策带来的变化;(2)行业进出壁垒要减少:鼓励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我们要降低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进入行业的门使其能够顺利从事相关行业的创业工作,同时,减少各方的管制措施,为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制度环境。

3.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助推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努力造就大学生这一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需要加速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推动高等教育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做出新贡献。这正是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时代担当。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点:(1)创业教育要进一步推广普及: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还很不平均,在地域分布上就可以看出。近年来,东南部沿海地区高校的发展迅猛,地方普通院校以及专科职业学校也都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在创业教育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所取得的成效也十分明显。而在中南部地区的高校中,包括湖南省地方高等院校,在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上还不够,并且区域内的创业活动程度也不高。创业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时就形成的,要从低年级的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逐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的规律和基本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在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时,勇于迈出创业步伐。(2)创业教育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在不同程度的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有的学校幵设一到两门创业选修课程,有的借助“挑战杯”竞赛的平台开展创业教育,还有的学校邀请专家或是优秀校友作创业报告,这些就是现行的高校创业教育的全部,缺少了专业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培训。高校间应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相互传授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促进创业教育水平共同提高。

4.塑造创业文化氛围,驱动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特别是受到南方地区小农意识的影响,创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创业文化的底子十分薄弱,同时也缺少对创业带头人的宣传。因此,在全社会中应大力宣传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典型创业经历,在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填充和丰富创业内容,树立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文化活动的品牌形象,为创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使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队伍得到不断壮大。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调整:(1)创业活动要进一步提倡和鼓励:针对湖南省地方的创业观念,传统的地方风俗、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念,除了对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创业引导,同时也不应对失败的创业案例加以隐满,要让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全面的了解创业、认识创业,取长补短,让同学们不怕创业,让他们满怀充足的信心投入到创业事业中去;(2)创业文化氛围要进一步加强:大学是大学生的理想萌发的地方,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理想如何进行启迪,正确的加以引导,是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的重中之重。高校应做好国家和地方对于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逐步健全和完善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制度,推动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殷文杰.推进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J].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2016.

[2]唐琨皓.胡荣.章颖.大学生创业培养教育的探索[J].湖南工学院.2016.

[3]徐玲.赵亚男.周沛.大学生创业阻力与破解对策[J].安徽财经大学.2016.

[4]刘啸.民办高校学生创业环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5]潘晨芬.大学生创业管理的对策与措施[D].成都理工大学.2014.

[6]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

[7]李小玲.何桂美.叶平浩.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评述[J].学习与实践.2015.

[8]刘树安.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

[9]李彩虹.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

[10]朱晓菊,陈基根.我国大学生创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台州学院学报,2016.

[11]初春兴.高校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6.

[12]艾志福,章新友,喻松仁.“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浅析[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

[13]翟继友.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5.

作者:杨海铭;林承波;杨畅;杨军 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