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质地貌学教学体制建设范文

地质地貌学教学体制建设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质地貌学教学体制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地质地貌学教学体制建设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背景

地质地貌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重点介绍了地球的基本特性,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和岩石的特征及形成,地壳运动与构造地貌,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过程及相应的沉积物和地貌,地质地貌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内容。地质地貌学是一门内容复杂、理论深,而且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1-2],其教学目标的完成,仅通过课堂理论教学难以实现,对地质地貌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实践环节。因此,实践教学是地质地貌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质地貌学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前,农业院校地质地貌学课程仅仅被当作一门“课”来讲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未能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来进行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且实践教学与高等农业院校相关专业联系不够,影响了地质地貌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以往地质地貌学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室内实验课和时间为一周的野外教学实习两部分,实验课主要是肉眼鉴定各种矿物和岩石标本,而野外教学实习只是对一些简单地质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是为理论课讲解的内容提供实物观察。教学实习地点主要安排在学校周边地区,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总体上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欠缺等问题。根据吉林农业大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目标正逐步向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与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人才方向调整,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实践教学进行分析、研究和改造,探索建立符合高等农业院校学科特点、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目的在于培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3]。

二、“三个系列”实践教学体系

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吉林农业大学地质地貌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坚持“以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先导”的实践教学理念,借鉴国内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4-7],结合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着重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将实践教学设计为实验课程、课外实践、野外教学实习三个系列,设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支撑平台建设,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实现了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目标。

(一)实验课程实验课程是以资源与环境学院地质地貌学实验室为依托,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类。基础实验主要是矿物、岩石标本的认识与鉴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肉眼鉴定矿物和岩石的方法、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岩类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等。除基础实验外,我们还设计了内动力和外动力两个综合性实验,内动力综合实验主要通过某一地区地质图件的阅读,分析和判断该区地层层序、接触关系类型、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等,并综合分析判断该区地质发展演化历史。外动力综合实验主要通过对某一地区气候、地貌、岩石等特征的认识,分析和判断该区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点。

(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的补充。课外实践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进度,利用较短时间就近安排野外实习活动。二是针对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特殊兴趣,建立专题研究小课题,或者由指导教师提出若干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完成专题研究小论文。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相关科研活动。

(三)野外教学实习野外实际地质现象观察和认识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课程和课外实践无法替代的重要教学环节。野外教学实习是时间为一周左右的野外地质路线实践教学,野外实习路线以地质内容为主线,主要包括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及其产物的了解和认识,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认识地质与环境、矿产、工程、水文、农业、城乡规划等人类赖以生存条件的关系等。在实验课程、课外实践和野外教学实习中应该结合农业院校的专业特点,适当选择一些与专业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应适当选择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内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应适当侧重地表岩石类型、风化作用和风化壳与土壤成分的联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注意地质地貌条件与人类生活和城乡建设之间的联系。

三、“三个系列”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位

通过对实验课程、课外实践、野外教学实习三个实践教学系列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明确对应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实践教学。实验课程是配合理论教学,完成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训练。基础实验以指导性学习为主,目的是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综合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程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把讨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外实践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通过自主选择项目和教师辅助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因人而异地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该类实验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实践过程。课外实践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地质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吉林农业大学教师科研项目对学生开放,为课外实践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和有力的学术保障。学生选择参加老师的相关研究课题,在科研活动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扩展了知识视野,初步培养了科研能力。野外教学实习是地质地貌学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4]。整个野外教学实习过程包括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和讨论,查找相关资料或辅以一定的室内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按照规范格式要求撰写实习报告。通过野外教学实习,能够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与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磨练意志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三个系列”实践教学体系支撑平台建设

(一)地质地貌学实验室建设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近200件矿物、岩石、地层、矿石标本,这些标本是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在地质地貌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长期教学使用,部分标本已经损坏,而且很多标本体积较小,地质现象也不够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学院加强了地质地貌学实验室的硬件建设,通过多种途径采集教学标本,同时购置了地质放大镜、地质罗盘、经纬仪、手持GPS等实验设备,完善了地质地貌学实验室建设,为地质地貌学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品实习路线建设野外实习资源是否丰富,实习资源是否符合专业特点是影响野外教学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院通过对长春市、吉林市周边地区地质地貌学实习资源[8]的详细考察和研究,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特点,精选野外地质实习路线,并编写了路线实习指导书。这些路线包括岩石、地层、褶皱、断裂、火山地质作用、河流地质作用、风化作用、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内容,不同专业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选择相关的实习路线。精品路线的建设为野外教学实习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实验、实习教材的编写根据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结合吉林农业大学质量工程系列教材建设,学院组织教师在多年讲课经验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其他院校相关教材编写了《水土保持专业实验实习指导》,其中地质地貌学部分包括实验指导书和实习指导书两部分[9]。实验指导书主要介绍了相关实验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力求简明扼要又有利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实习指导书详细讲解了长春地区地质概况、每条实习路线的实习内容、实习要求等。同时还介绍了野外地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地质罗盘仪和GPS的使用、地形地质图的阅读和应用、野外记录方法、地质实习报告编写等。

(四)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通、核心骨干稳定、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在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选聘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制定业务培训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加培训、研讨及学习考察活动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规范化管理

(一)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要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杜绝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活动和教学监督检查有章可循。学院编制了《地质地貌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地质地貌学实习管理办法》等若干规章制度,有效组织地质地貌学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监控与评价实践教学体系应建立相应的监控措施,实施质量监督与考评,主要监督实践教学计划是否合理,实践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效果是否显著,并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等方式进行考评。平时对实践教学进行巡视督察,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