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理教学教具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地理教学中,教师能否准确而及时的利用地理教学学具,是教师自身素养的体现,也是学生能否轻松地将知识成功的转化为内知的关键。
针对高中地理理论性、综合性强,兼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二者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改单向的“注入式”为双向的“反馈式”,在课堂中变单纯的“听讲式”为多法“启导式”。知识的传授从“封闭式”的照本宣科转向“开放式”的旁征博引。针对初中地理区域性、实践性强及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合理地利用地球仪、月相仪、三球仪和教学挂图等教学用具,巧妙地安排“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演示”“亲手制作”等活动内容。总之,使学生变“静听”为“动学”,有效地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教师要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积极利用各种教学学具,变抽象为具体,变遥远的感知为亲眼所见,化难为易,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非智力因素,变厌学为好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效果。
科学而巧妙地利用地理教学用具,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好处: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能易化地理教学难度
地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对象往往具有复杂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学生难以认识、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起来,深感力不从心。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教学,而地图、各种直观教具、电教媒体的充分利用,是直观教学的重要途径。应努力创造条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同时,地理教师要结合实际,尽可能地科学地利用地理教具。只有尽可能地发挥各种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才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拓宽地理视野,加深知识印象,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
如《高一地理》一直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暗礁,也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不轻松。弄不好一堂课上下来教师会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有似“老牛拉破车”般的无奈与痛苦,学生亦会有不知所云的困惑,使将原本忘而却步的地理,拒之于千里之外。这将为今后地理的教与学,设置下更大的鸿沟。诚然,要使地理教育走向繁荣,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克服盲目和消极悲观情绪,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思想问题。只有我们牢固地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充分认识地理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坚定努力地把握机遇寻求发展,发挥优势勇闯新路,坚守地理教育阵地永不动摇,时刻不要忘记地理直观教学这一利剑,适时地、科学地利用地理学具,化难为易,使学生乐学地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达到教与学之最佳状态。
《高一地理》第一章中地球的运动及运动的的意义,空间概念比较强,教师在引导学生识图的同时应使用教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可以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可用“三球仪”演示。自转和公转关系的演示,教师先拿着地球仪沿课桌面运动一周,然后指出,在地球仪上过球心并与桌面平行的大圆,可以看作是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很显然黄道面与赤道面有一个夹角,演示说明之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图像,最后得出结论:正是有了黄赤交角的存在,才影响到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做南北回归运动,导致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同时学生通过观察“三球仪”在运动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昼、夜半球的周期变化规律,很容易感知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让学生从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中跳出来。
二、直观而具体的教学用具,赋予了地理课堂教学新的生命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倘若学生在此过程中,能知行结合,则此学习效果将会得到明显改观。直观而具体的教学用具,在带给学生一个崭新的视角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充手展示自己的平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手脑并用的意义,他说:“人生两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维利也曾说过:“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会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认识的所有的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进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如《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让学生亲自拨动地球仪,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观察北京、伦敦、华盛顿的昼夜变化情况;在学生亲手转动“三球仪”时,让学生真切的感知到“两分两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日期、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以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在地球仪和“三球仪”这两个重要学具的帮助下,顺利而有效地让学生获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新知,从而更深刻的将所学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能顺利的将知与行完美结合起来。
三、地图—地理学具中的主打阵营,丰富了课堂教学信息
地图展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具微缩的知识世界。地图是地理现实世界的表现或抽象,以视觉的、数字的或触觉的方式表现地理信息的工具。不管是什么地图,它的基本功能有两个核心:地图是表示事物空间位置;地图是可视化的表示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几乎人人手里都拥有世界地图或世界某个区域的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来认识大千世界,反过来再建构自己头脑中的个性世界,即“心理地图”。地图赋予了学生一个可透视的眼睛。
首先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它是地理知识信息的又一载体。丰富多彩的地图,在色彩上极大的吸引了学生,有效地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从干巴巴的文字中跳出来,能有效地调动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一积极的感情基础,课堂教学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同时“考图”也是地理试题的一大特色,但并非所有的地理试题都附有图。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得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地图意识,加强读图、析图和亲自动手绘制地图能力的培养。
其次图文转换能力也是地理学科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较高要求。其本质是学生基础知识与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实现图文转化这一能力的跨越,学生基本能达到“会学”的境界。如七年级学生在经过一年地理的学习后,能对着教师所展示的世界地图,准确而科学地指图就世界的地形、地形区、主要的海陆分布、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世界的气候类型、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等知识要点,说上十到二十分钟,则这一学生地理学得一定很棒,并且他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将会感到轻松而有趣,并将不但获得成功感。
四、根据已知自制学具,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创造性学习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源于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提高。而地理学具的亲手制作,极大地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要培养新型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运用与创新,则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后,倘使能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出与此相关的实物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亦能在制作中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八年级地理在学习完《中国的地形》后,学生可利用小时候玩过的积木,搭出一个“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实物模型;在学过“经纬网”这一知识后,可用乒乓球自制一个经纬网地球仪,在绘制这些经纬线时,将经纬线的基本特征、经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要点和难点加以巩固和加深;在学过地方时与区时后,学生亲手制作世界时区表,从而将世界各地的时间差这一知识难点加以深度剖析。
姑且不论这些教具是精致还是粗陋,只要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教师均应给予极大肯定。同时还可将有个人特色的小制作在全班乃至全校传观,并收藏至教师的资源库,作为日后教学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学生,又提高的教师今后的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目标。
地理课堂教学,如有更多恰似“东风”的教学用具,则是我们所有地理教育工作者和所有莘莘学子的一大幸事,更是我国地理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的良好契机,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利刃,但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