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文化路径范文

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文化路径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文化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文化路径

[摘要]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既存在天然组织属性分歧,又具有内在实践目标的协同性。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党建与企业文化“共振”,提高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执行力,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新着力点。可以从构建情感共性、加强民主建设等方面入手,寻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最佳协同路径。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企业文化建设;协同

截至2017年底,全国187.7万个非公有制企业已建立党组织,占非公有制企业总数的73.1%[1]。虽然当前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持续扩大,许多地方也成立了专门的“两新”组织党工委,但由于企业与党组织之间的组织差异与文化价值分歧依旧存在,党组织与企业的融合程度不深、组织力不强仍是当前非公党建领域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将党建与非公企业文化建设相协同,实现“红色引领”,从根本上讲是“非公党建发展的更高层次的追求”[2],对实现企业党建与发展互利共赢有巨大作用。着眼破解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党的报告提出“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3]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尝试在文化协同视域下探索出一条新时代非公党建组织力的提升路径意义重大。

一、非公党组织与企业文化协同建设的重要价值

将非公党组织与企业文化协同建设作为提升非公企业党的建设新着力点,使党建工作厚植于企业文化土壤之中,能够实现非公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共振”,为传统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开展带来新气象、新变化。既为解决当前非公企业党建组织力不强的问题提供了破题之策,又给推进非公企业党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视域,对提升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号召力、凝聚力、执行力具有重要价值。

(一)提升党组织号召力的新载体截至2017年底,非公有制企业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占比已超过50%,对新增就业的占比贡献更超过90%[4],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但非公有制企业属于营利性经济组织,具有强烈的行业自发组织性,由于各企业功能定位不同、营利模式各异,难以保证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始终履行社会责任。这就需要更进一步加强改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提高党对非公企业的政治引领力,保证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领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作为一种“后天嵌入”的政治组织,要使其工作指导思想被企业职工群众所接受,把“党建要求”变成“企业文化自觉”,就需要一种领域内“原生文化土壤”作为载体实现指导思想的具象化传播。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气氛、精神力量、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能够“通过大量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企业内部人们的思想,使企业成员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产生对企业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5]。作为企业最具普遍影响力的“原生文化土壤”,企业文化为党发挥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政治引领作用提供了新载体。将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协同,能够改变以往党建工作单向灌输的僵化模式,增强党建工作渗透力。这无疑为党建理论思想的“嵌入”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

(二)提升党组织凝聚力的新渠道党的凝聚力来自于党的群众基础,是否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党组织是否具有强大组织力的重要标准。就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而言,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党建工作影响力,能够切实做好群众服务工作让广大群众看到党组织有真作用,能信赖、可依靠;二是具有党建工作吸引力,以党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党外英才认同党的思想理论科学性、先进性,自愿加入队伍。要实现上述目标,党组织除了要处理应对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资关系突发矛盾、维护好各方合法权益外,还需要一个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员工对党组织认同感、提升党组织凝聚力的长效氛围。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长效机制,普遍以突出人本精神意蕴来提升企业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因而,把党的以人为本思想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形成提升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凝聚力的新渠道。一方面,为提升党组织感召力提供了更为朴素的实现渠道。通过以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朴实展现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包含的人本精神、思想取向,更易于被企业党外群众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为提升党组织吸引力提供了纵深渠道。通过以文化活动开展为契机加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扩大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群众基础。

(三)提升党组织执行力的新路径具有强大的执行力是我党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等一系列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新时期党组织是否具有坚强组织力的重要依据。党组织强大的执行力来自于广大党员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纪律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功利主义思潮、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涌入,对提升党组织执行力提出了更大挑战。要在思维更为活跃的非公有制企业领域守住党的意识形态领域高地,就需要为增强党组织执行力寻求新的实现路径。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相结合,一方面能够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强化党组织执行力建设,弥补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党的方针政策难落实、党的规章制度难执行等问题。能够营造具有严格组织性、纪律性的党内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能够形成更为先进的企业文化内核,改变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老板文化”、企业之间理想信念高度参差不齐的现状。通过把党的纪律性、组织性要求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形成更具思想性、先进性的企业文化约束内核,提升企业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分歧与协同

企业文化承载着企业发展的宗旨和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非公有制企业产权的私有性,企业文化建设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具有天然的组织属性分歧。但企业文化建设包含的对“企兴我荣”集体主义思想的构建与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又存在实践目标、实践价值的协同性。因此,以党建优势打造凝心聚力的企业精神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一)内在分歧:组织属性差异产生的竞争非公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产物,是产权归私人所有的生产经营性经济组织,非公有制企业的组织属性决定了其成立的原始目的就是实现企业盈利并达成发展目标。而中国共产党是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把党的领导体现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保证各基层党组织在各个领域发挥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两者组织属性的差异,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在同一空间内存在先天组织竞争。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组织时间竞争。非公有制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以及内部管理原则的文化情感体现,这种文化本质上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意向和企业发展目标。特别是对于一些市场导向型、产品营销型企业来说,其企业文化构建往往将激励型、效益型作为核心价值理念。突出特征就是在内容上普遍追求工作内容的纯粹性与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如“细节决定成败”“将时间用于工作是成功的代价”等。而在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小微型、营销型企业开展党建工作,无疑会产生企业营销时间成本外的独立时间消耗,由于其组织属性差异产生的活动内容相对独立性,实际上形成了党建长远目标与企业短期效益的相对割裂。如果不能做到党建工作产生的长远发展效益与企业生产营销产生的短期市场效益相统一,对于企业而言,党建工作与企业营销之间就产生了一种时间成本竞争关系。从现实情况看也是如此,当前一些企业对党建工作持不合作态度,就是由于在他们看来党建工作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占用员工工作时间,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与企业文化内核要求相悖,与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组织时间竞争。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组织空间竞争。非公有制企业由于产权原因具有灵活多样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如组织形式上有单个企业、企业集团等之分,管理上也分为家族式管理、股份制管理等模式。与之相比,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方式相对简单统一,在组织形式上严格按照总支、支部、支委结构建立组织体系,组织管理上严格按照党内法规制度选举任用干部人员并严格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这种组织结构和管理形式的差异实际上使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与企业管理人员体系、组织结构、活动内容的相对独立,造成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在各自独立的组织空间内各自为营。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活动开展,需要严格遵从党工委或党总支统一安排部署,而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则完全由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决定且很多文化活动开展完全由企业临时起意决定活动的内容、步骤和措施。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不能用行政命令或政治要求强制性把党建要求嵌入企业文化建设,党组织也不能放弃自身组织原则向企业原生文化建设相妥协。这难免造成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成为生硬嵌入的“具有严格固定标准的外部政治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

(二)内在协同:功能协同产生的实践一致虽然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构建服务于企业生产发展的价值理念,必须遵循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原则,但企业效益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社会形象、社会责任的提升。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实质上是“用党的先进理论、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去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组织在企业团结凝聚职工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职能,让员工对企业产生依靠感和归属感”[6],在增强企业凝聚力、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上有诸多功能相容性,这就为两者提供了协同空间。首先,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发展的实践目标相容。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解决中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大力支持、鼓励、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既是完善党的建设需要,也是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需要。从这个角度看,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就包含了实现企业发展与党建工作双赢的实践目标,即“在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合法经营,增效创收,党组织发挥了政治引领和政治核心作用,党员发挥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7]。从现实情况看也是如此,那些具有鲜明党建文化烙印的企业,往往能够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政治核心作用。既能够为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发展提供政治支持,又能够发挥党组织善于做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形成“企兴我荣”的强大推力。因此,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就具有了实践目标相容性。其次,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贯彻以人为本的实践指导思想具有协同性。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核心底蕴,这体现在基层党组织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时刻履行代表维护党员及群众合法权益的最大功能;此外,还体现在基层党组织贯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带领群众提高理论素养、全面提升自我的政治、文化引领功能。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竞争性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同样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方向。当前,人才竞争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既需要良好的内部氛围,也要有人尽其才的工作平台。这些都需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加以实现。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软实力的“宣传页”,如果不能体现企业尊重人才、保护人才的文化品格,不仅很难达成人才引进预期目标,更因缺乏企业凝聚力加大企业人才流失风险。以人为本思想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双重实践,能够直接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也能引导企业党组织协调好竞争上岗、工资福利等实际问题。既能够培育符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企业人才,也能促使企业内形成团结一致、尊重人才的共同价值取向与信念基础。因此,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贯彻人本精神的目标虽不相同,但其建设实践指导思想上却有内容的协同性。最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主体一致。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实践主体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内的广大党员,其来自于企业职工群众并以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政策为重要实践遵循。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则是非公有制企业内广大干部职工,其中也包含了职工党员,文化建设的方向也要遵循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的方针。从这个角度出发,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是相互重叠的。无论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实践,还是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实质上都是“具有先进政治觉悟的党员职工带领广大职工群众对先进文化的探索建设”。因此,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也具有一致性。

三、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文化协同路径实践探讨

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协同并付诸实践,应从两个关键点入手:一是把党的建设融入企业生产发展,以人本精神为重点构建文化协同的情感共性,增强党组织吸引力与凝聚力;二是搭建有效平台加强党组织管理,营造务实高效的党建氛围,提升党组织号召力和执行力。

(一)以培养共同愿景强化党组织吸引力同志在《论新阶段》中曾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8]因此,以文化协同路径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第一步就是让党的理论思想与企业具体文化环境相结合,培养员工共同愿景,强化党组织吸引力。一方面,与非公有制企业文化硬件建设相结合。如把党建文化思想做成展示板、宣讲栏融入非公有制企业的文化活动室、俱乐部、企业报刊中,建立稳定党组织宣传阵地,营造企业内先进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与非公有制企业文化软件建设相结合。除在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价值和目标中融入党的理论内涵外,还应加强企业文化学习与党的理论学习的契合度,可由党建指导员出面联系工商、税务、行业协会等部门与组织,定期为企业配送政策、法律、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完善企业自身信息与专业技术知识储备,体现党建学习实效性。再一方面,应以经常性政治活动来体现党的先进性。可以要求企业内党员日常佩戴党员徽章提升其政治荣誉感,并经常性开展如“党的思想沙龙”“党建演讲会”“党的生日会”等文化互动交流活动,邀请职工党员与群众一同参加,重点展现出党组织的文化魅力与思想底蕴,增强党组织吸引力。

(二)以强化“双重身份”人才建设提升党组织凝聚力要以文化协同路径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组织力,加强担负着“党员”与“企业员工”双重身份的企业骨干队伍建设是基础。一要凝聚企业人才,促进企业精英双重身份的有机融合。要重点把企业内的生产骨干、管理骨干发展成党员,或者着重把党组织中敢于担当、热爱企业的年轻人培养成为企业发展骨干,以企业骨干双重身份的有机融合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影响力。二要培养企业人才,提升工作能力。一方面,应继续加强企业内党务工作者党务培训,可以将其纳入当地组织部门对党员干部的培训计划框架中去,定期对其进行统一教育培养,重点培养支部书记的党务常识和组织程序知识,提高专业党务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各级党委要鼓励企业党组织书记或专职副书记、党建指导员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既畅通党组织参与企业先进文化建设的渠道,又使党务工作者更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建设规律。三要健全党务工作者薪酬待遇保障,提升担负双重身份的荣誉感。一定要保证津贴、补助发放到位,让非公党建工作者享受机关同职级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人事关系也要挂靠或继续保存在上级党委机关中,并制定一些辅助晋升的措施。使党建指导员这个岗位有更多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三)以民主建设强化党内制度执行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党内民主制度的贯彻落实与否也对企业内民主作风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到普通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程度,而且间接影响到职工群众对企业事务的关切程度”[9]。以企业文化带动党内民主建设,就是通过吸收企业文化中的先进精神内涵,结合持续不断的党内民主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和民主工作作风,强化党内制度执行力。第一,交叉任职扩大党内民主集中制影响力。应尝试把非公有制企业董事治理与党组织工作制度结合起来,以交叉任职的方式引导企业主参与党组织工作,为扩大民主集中制影响力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推进构建“用制度管人、按规则办事”的工作机制,形成具有非公有制企业特色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工作程序,使党组织能够对企业内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等“三重一大”事项提出更多建议意见,降低决策失误风险。第二,坚持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在文化协同路径下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党内民主制度的重点,就是积极引导年轻党员参与党内管理、激发年轻党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执行党内民主选举、领导换届选举程序时,要严格遵循《党章》,重点保障党员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充分尊重党内选举结果。同时,做到不以辈分论资格、不以资历定能力,有意识地提拔一部分年轻非公党建干部,激发作为企业文化和党建工作“双实践主体”的年轻党员参与党组织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树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良好政治形象、民主形象。第三,坚持党务公开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的指导原则是企业文化与党建人本精神意蕴的重要结合点,因而坚持党务公开制度也是落实党员知情权和监督权、增进企业员工对党建了解程度的最有力武器。应结合企业具体实际,建立企业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反映制度、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同时充分运用企业内宣传平台,如报刊、网站、宣传栏等形式在企业内将有关制度文件、会议精神及党务工作情况特别是发展新党员、选拔任用党员领导干部等予以公开,增强党内民主与企业民主制度契合,营造企业双重组织空间的共同民主氛围。

(四)以打造企业品牌效应提升党内作风感召力以文化协同路径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组织力,还要注重以企业“务实”的品牌精神提升党内作风感召力。首先,打造党员示范品牌。在企业生产发展中鼓励党员职工冲在第一线,高质量完成岗位目标,同时企业党支部在结合各部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每位党员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岗位目标责任要求,并公开党员身份、公开岗位承诺,让党组织和每一名党员自觉接受企业内职工群众的监督和评议。其次,打造企业群众服务品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员构成复杂,要在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了解企业内职工思想动态并积极参与妥善协调处理企业内部矛盾纠纷。可以在企业内建立党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专门倾听企业党员和群众职工心声,也可以尝试建立职工事务党员干部工作机制,让党员干部代表出面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好企业和谐的劳资关系。最后,树立优秀“企业英雄”党员品牌。“如果说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那么英雄人物就是价值观的人格化并集中体现了组织的力量所在”[10],英雄主义情结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效能。打造非公有制企业自己的“企业英雄”对实现企业党组织组织力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尝试在公司荣誉评选体系中设立“企业党员英雄”和“先进共产者”等优秀党务工作者奖项,重点评选出一批敢担当、业务精、工作热情高的先进党建典型,激发企业员工干事积极性,同时选取几个事迹先进性特别高、人物形象特别丰满的先进典型作为“企业英雄”向社会推广,打造企业“先进英雄”品牌效应,既能提升企业形象,更能提高广大员工的企业荣誉感与归属感。

参考文献:

[2]高国舫.非公党建发展第三波———非公党建引领非公有制企业文化[J].长白学刊,2013(3).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4]2017年非公有制企业对新增就业占比贡献超过90%[EB/OL].

[5]李娟,陈传伟.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创建特色国企党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3).

[6]毛传清,胡焕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认同的双向契合[J].学习月刊,2016(5).

[7]蔡文华.组织融合与文化协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难点及其解决之道[J].理论学刊,2017(7).

[8]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9]周秀红,孔宪峰.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0]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公司文化[M].印国有,葛鹏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作者:李中阳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