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研是从调研目的、调研的组织与实施、调研的内容,专家及技术人员对课程教学的建议、调研情况分析、调研结论、问题与思考、开展课题的思路和框架等几个方面展开的调研与论述,以便更好的开展课题。
【关键词】调研报告;实施与组织;结果分析;问题与思考
一、调查目的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2006年开始起步,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发展,不断提升中侨学院学生心理素质,尤其是提高中侨学院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于2013年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申报学院重点课程。为实现这一重点课程建设目标,在学院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特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调研报告。据资料统计,在我国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及轻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5%~30%,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太乐观,相关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精神压力、贫富差距上,而就业压力是引起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连续多年扩招、专业调整与市场发展不匹配,使大学生大批地出现,而用人单位对只有文凭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员缺乏兴趣,再加上大学生就业时存在期望过高,不切实际的心理误区,表现出易变性、攀比性、功利性,对就业造成了不少问题和困难。归纳起来,大学生就业前心理状况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期望过高大学生对自己和社会的期望过高,认为自己有高文凭、高学历,就业单位也应是高薪职业,从一个单纯、满怀壮志的学子到面对用人单位抉择,与现实有强烈的反差感,对不确定的未来就业环境的转换和心理、经济上承受的压力,使大学生处于困惑、茫然的环境中,也会导致其心理失衡状态。
(二)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差在激烈竞争的经济中,许多大学生在就业中会面临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及一些价值观念的裂变,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强烈反差,有些优秀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某些平时表现差或能力一般的学生轻而易举获得了热门就业单位的招聘名额,挫伤了大部分学生就业的积极性,承受能力差,对就业产生恐惧心理,产生心理问题。
(三)就业中存在不稳定性或趋向功利性大学生就业难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就业不稳定,对自己的工作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不能与用人单位提供稳定的工作关系,有很多大学生将初次就业当成跳板,先求稳定,再另谋高就,造成有用人才的流失;而且大学毕业生普遍认为自身利益是就业选择中的首要依据,社会利益只能作为补充因素,以个人利益为主,为个人的心理扭曲想法和社会均衡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使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和压力,重视就业心态调适,分析角色转换、认真对待就业的选择性和必要性的条件。1.大学阶段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良的风气会为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转变。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心理素质,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条件。2.教育实践证明: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一起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功利心、消极、恐惧、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进行修正,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增强信心,增强心理素质和耐受力。因此,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和能动性,不仅能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其它方面的教育,以便于在就业和角色互换中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和承受能力。随着社会压力和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许多大学生产生嫉妒、逆反、逃学、自杀等恶性事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减压,减轻和消除自己的心理障碍,正确面对学习和就业,正确对待自己的转变。
二、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为了解当前上海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探索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与地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我们对上海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查。调查活动主要采取口头访谈的形式完成。
三、调查对象构成情况简介
由于时间安排、人力等客观原因,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不能大范围地对本市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全面调查。为确保调查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事先向学院就业办进行了咨询,争取选取就业情况较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较好的民办高职院校进行调查。所以,根据就业办提供的信息,本次调查活动抽取了上海市4所民办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分别是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对象为各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四、调查的主要统计结果简介通过对各调查对象的访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收集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与信息,为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现将访谈结果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基本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两个方面加以具体阐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基本内容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精神,教委相关部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调查发现,各校基本遵守该要求的相关规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如此目标:1.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2.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3.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随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各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式丰富多样,通过调查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各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独立地位日益突显。其次,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文化素质培养加以结合,相互促进,以深化素质教育内涵,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注重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开发智力,而且还不忘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和陶冶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因素,唤起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心里潜能能得以开发,创造心理得以形成。努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诸如讨论、演讲观摩等有效的活动形式,了解自我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以解决学生中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如针对学生共同关心、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举办系列讲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心理沙龙、心理协会等社团活动。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和宣传阵地开展心理教育宣传等,及时了解学生心态,加以教育引导,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重视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健康活动日以及炎培计划等,将第一讲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渗透,互相促进,动静结合,功能互补,形成一种和谐宽松、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影响之中,从而使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与社会的互通过程中了解社会现实,磨练坚强意志品质,特别是承受困难和遭遇挫折的刚毅品质,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找准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心态。
四、综合分析
目前上海各民办高职院校虽然有较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有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体系,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普遍比较薄弱、缺乏针对性。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特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设置学分。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开设选修课,并拓展除讲座以外的教学形式以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研室指导下,以“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形式,针对大一至大三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德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相对接。期间注重校、内外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推广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累教学资源。
(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个性,激发自我存在价值感,增强参与人际竞争的内在动力。个体拥有健康的人格特征,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影响他人和社会,这就是人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价值。但个体能发挥这些功能是以个体有合理的自我意识为前提的,个体对自己有着清晰的定义,才能主动、积极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对外部环境和他人施加影响。认识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自我认知的问卷调查,让学生根据问卷的提问如实回答,最后通过总结所有问题认识自我。
(三)加强学生智力和专业技能训练,强化智力因素在就业能力中的主导作用。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推理力、语言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多种能力组成,它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正常人各种心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开展“头脑风暴法”“强制联想法”等活动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智力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另外,专业不同所需要的特殊技能不同,如文科类专业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理科类专业需要很强的计算能力、判断力和推理能力,工科类专业需要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学生开展心理技能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练习方式将有力地增强学生的智能因素,同时能强化学生在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过程中的成就感,这样为以后的求职就业奠定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基础。
(四)加强学生的情绪控制和管理、兴趣挖掘、价值观等教育,提高非智力因素在人际和就业时的竞争力。非智力因素是指人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个体学习生活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因素,它对心理过程有着起动、导向、维持与强化作用。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取决于智力因素,而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个涵盖众多心理因素的概念,在高校强化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是长期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三个阶段进行为宜。在第一阶段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职业的发展状况,并对他们进行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自主创业和科技创业知识教育,初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好奇心和心理需要。在第二阶段,指导学生参与如“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各种竞赛,争取通过科技创新、思路创新取得一些突破性的成果,或采用学生去企业实践的方式,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敢于动手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第三个阶段应该侧重于开展人才素质测评、职业生涯指导、择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意志、情绪控制的优缺点和自己适合的职业类型,使他们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激发他们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环境适应力和竞争力,为学生顺利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以请一些成功人士来校作报告,开讲座,使学生从他们的成功奋斗史中认识职业选择的重要性、成功者的品质、成功的规律和方法。
(六)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相关工作。在校的学生都处于青春期,这是一个充满机会和活力的时期,每一位教师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他们人生方向的重要他人,如果任课教师都能懂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也许校园里很多的问题、矛盾和冲突会得以避免和化解,教师们才能真正做到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为此,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辅导。在校园里从事其他工作的员工也一样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理解他们的情绪表达,会让整个校园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谷霞,赵应燕.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M].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2]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王雅春.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素质提高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
作者:陈巧英 单位: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