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就业对策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近两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递增趋势,引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期望对正在求职的大学生给以启迪,同时对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对策
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和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社会栋梁,在大学通过四年或者更多年的系统学习,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与繁荣、社会稳定与和谐,人民幸福与安康,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规模。根据教育部的最新信息,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超越2017年的795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如何有效帮助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1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
(1)结构性失衡方面。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要靠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结构性的失衡,包括教育结构、社会结构。高等教育教学层次的差别,学校内涵建设、师资数量及质量、所处城市、学生素质等因素得差别,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层次参差不齐,就业层次及领域也出现不同程度得差别;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均,呈现出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状态,东西部、北上广深及二三线城市就业市场需求量差距扩大,毕业生求职集中发达城市,导致呈现就业人才在一线城市的相对过剩,而二三线城市却人才缺乏的现象。
(2)高校自身方面。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从而轻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就业课程设置不足或是不合理,就业理论知识的更新换代也相对较为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想了解和学习的内容与教师传授的内容存在差距。
(3)学生自身方面。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品质、定位及求职意向和求职能力和技巧、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影响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求职成功概率,同时,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及时调整就业心理,对能够就业存在无所谓态度,而有部分学生也处于就业迷茫期,在毕业找工作时候还停滞在寻找所谓的更“适合”,更“喜欢”的工作,从而导致大学生有业不就。
(4)用人单位方面。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戴着有色眼镜选择人才,过分注重高学历、高职称、国内外名校的头衔,重点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海外归国,国内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对一般院校学生拒绝门外,忽视了对人才能力的考察。同时,很多单位在选择人才时盲目追求工作经验,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设置多重条框,影响大学生就业。另外,有些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有性别歧视,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在招聘时标明只限男性等要求,从而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产生。
2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
(1)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组织和建设。在就业指导方面,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各项最新的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学习计划;帮助开展个人职业能力、性格、价值观评测分析,就业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指导系列报告、讲座,求职技巧,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或选修课,一对一就业咨询等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合理规划就业、创业课程。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规划指导能够有效地缓解突出问题。
(2)转变就业观念。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指出,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新时期,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积极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学生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志计划”、“征兵入伍”、“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三支一扶”、自主创业等就业形式,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学生转变留存在头脑里的根深蒂固的毕业后工作一步到位的思想,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
(3)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8年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的展望与行动宣言》中便提出了“毕业生将不再仅是被动的求职者,而是主动的工作岗位创造者”,2014年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创新创业在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增加大学生就业渠道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入学习和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为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好的在大学生中生根发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落地和开展,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和引导,为大学生自助创业开通绿色通道,并且在理论上、实践上和经济上的给予大力支持。第二,高校应引进创新创业相关教师,在学校课程中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及以上级别的创新创业比赛,增加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创业学生的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第三,加强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就业实践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争取企业对大学生创业资金和创业实践的支持,高校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场地、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和倾斜,并及时进行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和更新。
(4)全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建设。大学生个人素质的不同,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是有效提高就业质量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视面对就业形势,全方位审视自身优、劣势,做出正确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合的工作岗位,不能好高骛远,切实改变择业观念。大学生要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首先,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能够不断更新,完善知识体系,要做到与社会、行业接轨,做到与时俱进。第二,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是国家的高级人才,不能只成为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团队写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执行能力,并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能力,为更好的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第三,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调整心态,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得与失,要积极短款抗挫能力,树立自信心,积极乐观面对求职结果,端正心态,改变思想,乐观面对压力。第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存在思想道德修养不高,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的现象,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往往更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的选择,对工作能力相对不强,思想道德修养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的毕业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给予培训、学习的机会,培养和锻炼毕业生各方面能力。用人单位深知,思想道德素养不高、责任感不强的毕业生,个人能力越强、产生的经济效益越大,但由于个人品质、责任感的确实,日后会对单位产生更大的损失。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宁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沈阳:辽宁大学,2012,(5).
[2]杨冬玫.浅析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青年与社会,2014,(17).
[3]李凡.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大学生就业渠道阻塞的重要成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94.
[4]祝李杨.浅议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指导机制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6,(16):386-387.
[5].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教办[2010]3号.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2010.
[7]田洪伟.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支撑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培训,2017,(10).
作者:孟丽娟 单位:三亚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