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及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伴随着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导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进程已全面展开,大学生创新创业日益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标杆和潮流。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一个整体化、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就业创业工作系统,培养应用型人才,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社会实践向纵深开展,同时推动多方联手,运用多种方式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深入推进“实践育人”。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创业”;“应用型人才”
引言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市场化、知识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产业发展结构的改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三维(3D)打印等科学技术的迅速普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学习及生产方式。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第三产业———服务业以及高度知识密集型产业等,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头脑风暴中,世界各国均把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竞争。高科技产业的生命力是创新驱动,以实现科技领先和国家强盛。想在世界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顺应时代潮流,实现新时代国家和社会的创新性发展。
一、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现状
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文件,加快推动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多地制定了实施细则并开展转型试点院校,积极稳妥地贯彻落实应用型大学建设,在明确自身定位、推进产教融合、优化专业与课程设计、教学范式改革、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实践,注重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型技术人才。通过优化以及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创新拓展立体思维,紧跟时展潮流,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以适应新时代经济转型的需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创客们提供有力的教育保障。但是,部分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观念因循守旧,就业创业积极性普遍不高,就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盲目跟风的现象等社会问题普遍存在,这就需要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认知的培养,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途径的多渠道化。
二、新时代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阻碍了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正确认识
传统的就业观念中,“铁饭碗”的思想根深蒂固,公务员热度依旧不减,这些传统思想已然阻碍了大学生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定位,束缚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导致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比较薄弱,就业创业知识储备不到位,气质、能力与技巧也比较欠缺,容易受到固有思维模式的局限和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就业创业观念。
(二)多元主义思潮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心态和价值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化的多元主义思潮使得部分大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等方面缺乏技巧,追求自我,注重功利,急于求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社会现象。容易导致大学生心态消极,产生挫败感,从而引发脱离实际的片面性思维,陷入狭隘的价值观。自信心不足,心理抗压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以及当前大学生所存在的矛盾心理,如追求理想而又迫于与现实的矛盾,追求个体独立性的同时又离不开依赖性,求知欲与识别力的多重矛盾等,都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心态和价值观,这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政策法规不健全难以有力支撑大学生就业创业
近年来,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升了大学生在基层工作的比例。但是支撑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还不健全,针对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权益保护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新媒体环境下就业创业信息灵活快速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信息流通机制和渠道不够畅通,导致大学生无法及时有效的掌握就业创业等相关信息,容易错过就业创业的最佳时机,不利于把握区域特点。
(四)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交流讨论渠道便捷,获取知识方式多样,而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仍然以教师课堂灌输相应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针对就业创业技能提升和创新性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够。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互动交流、深入讨论和知识的交叉延伸,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就业创业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下也很少通过参与实践去体会,校企合作培训模式等尚不健全,参与社会实践和现代企业管理活动较少,导致对于最新的就业创业价值理念的认同无法有效提升。这表明传统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与服务工作针对性和创新性不足,难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的优势来调动大学生学习就业创业知识,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驱动力不足
大学生创业形式比较单一,创业行业比较集中,创业地区比较局限,创业行业也主要集中在教育业和商品零售业等,形式比较单一,容易导致创业潮流的盲目跟风,带动就业驱动力不足。
三、高校转型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对策
在新时代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要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需求,经济新常态下市场需要,以及未来社会发展新趋势、新特征,注重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全方位拓展学生就业创业视野,激发学生个性化与创造力,勇于突破、善于创新,紧跟新时代的潮流。
(一)建立健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建立一套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服务体系,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专业创业导师为在校大学生开展高质量的专题指导讲座。完善信息沟通与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如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等学生社团,安排其专人负责就业创业信息的筛选与,从而降低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风险系数。同时,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要链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等机构,以多种方式开展贴近学生身心发展和生活实际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健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在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动态的职业发展理念。在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的同时,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水平和服务能力,降低高校学生的创业风险系数,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成功。
(二)大力推进就业创业教育教学范式改革
就业创业教育是高校转型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将就业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的基础课程,充分运用高校教学范式改革的成果,引入“理论授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模式来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转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就业创业学分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一套系统的“激励制度”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进程,重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转变以往固有的习惯思维,最大限度的在自己所热爱、擅长的领域去发挥个体的潜能,依据兴趣去创造价值。
(三)依托“互联网+”模式开展就业创业实践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要培养大学生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趋势,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科技发展的立体思维创造价值。通过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和校园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助力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为大学生提供将科技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的渠道和平台。高校还可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功能,搭建新媒体就业互动APP平台,推进“零距离”沟通,提供线上就业创业信息咨询、线上交易服务,方便就业创业者获取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信息,从而构建“信息+就业”、“数据+择业”和“平台+创业”等多种形式,来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水平,采用多种渠道发挥新媒体信息系统对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的支撑作用,帮助高校毕业生整合就业、劳动力与社会保障等资源,确保市场对空缺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实现个体化的就业创业服务。
(四)实现“创新教育+实训基地”的双管齐下
高校要在就业创业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一方面,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利用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帮助学生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整合和利用,增强学生个体的自主权,学会根据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及个体消费发展的趋势进行行业前景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联系,建立与专业发展相关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制定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如资金支持,免税扶植等“绿色通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保障。通过“创新教育+实训基地”的双管齐下,全方位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立体思维”,紧跟商业发展趋势,根据市场规律实时有效的做出改变,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
(五)着力培养地方性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高校要以地方性产业发展为依托,有针对性的培养服务地方政府和企业需求的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着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制订具有发展区域经济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对口,有效解决当地社会的人才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才的流失与大规模流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高校和政府、企业的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专业考察、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为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切实提升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在就业创业教育中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加强团队成员间的互相沟通与协作,提高就业创业的成功率。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责任、创业能力等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鼓励大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追求“工匠精神”。学会时刻聚焦创新焦点、学会提前感知商业思维、投资思维。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开拓新领域,避免盲目跟风。同时,就业创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勇于承担风险的责任,敏感的识别和捕捉就业创业中的机会,积极整合身边的创业资源,建立针对目标行业的社会网络支持系统。
(七)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择业观念转变
通过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推进新时代就业创业政策的普及与宣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公务员”热,打破传统追求“铁饭碗”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要以青春的激情和活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在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鼓励学生去基层就业创业,依托乡村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建立长效机制。如全国著名的“黑土麦田”公益项目鼓励大学生作为“乡村创客”去调研,从而推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创业扶贫,并助力青年学子实现我的“中国梦”。
结语
在加快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背景下,高校应当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就业创业教育教学范式改革,依托“互联网+”模式开展就业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与地方政府、企业多方联手,实现“创新教育+实训基地”的双管齐下,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其传统择业观念的转变,将自己培养成为新时代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适应国家经济转型的需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真正实现“互联网+”模式下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参考文献:
[1]于洋.“互联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与引导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8-72.
[2]朱贵水,吴晓琴.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创业型高校建设[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7-91.
[3]李淑敏.会转型视域下核心价值观引领性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兼及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宁师范学院学报,2017(1):45-48.
[4]郝永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16(10):46-51.
[5]王婷.“互联网+”思维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100-101.
[6]宋晓洪,焦晋鹏,丁莹莹.商科高校MBA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1):119-122.
作者:景坤玉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