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如何发挥初中语文的育人优势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 要: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语文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教材选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既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也蕴含着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为发挥初中语文的育人优势提供了优质素材。与此同时,现代化信息技术也为德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形式。基于此,努力探索初中语文课程的育人策略,旨在为语文育人提供可参考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学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变化发展的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意识十分活跃,同时也面临着自我同一性的矛盾,在认识世界与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与问题,严重者可能发生生理伤害或心理疾病。因此,初中生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在众多学习科目中的育人优势非常明显,所以应当承担起德育责任,发挥德育功能,为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以下,笔者意在通过教学实践,从实施快乐教育、挖掘教材育人因素两个角度来研究如何发挥初中语文的育人优势,促使学生在感悟与体验中催化情感,激发内部因素,从而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实施快乐教育,铸造乐观品质
(一)关心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求
学校是学生的另一个“家”,这个家既是学习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在这个“家”中,学生能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充分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为了让学生在充满爱与正能量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教师应当关心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比如夏日的午后,笔者总是在上课前二十分钟提前走进教室。这时,因为天气炎热,再加上课业繁重,很多学生都趴在课桌上午睡未醒。笔者先热情地向学生们打招呼:“下午好啊,同学们!”然后微笑着提示醒来的学生赶紧唤醒仍在梦乡的同学,让他们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去卫生间洗把脸,或者去教室外面透透气,吹吹风。等学生坐定,笔者再为学生播放一首振奋人心的歌曲。上课铃声响起后,笔者见部分学生仍不太清醒,便带头大声朗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预备起!”学生于是在洋洋盈耳的朗诵声中振奋起来,精神百倍地开启了下午的语文学习之旅。在教学生活中,教师整洁优雅的仪态能给予学生良好的视觉体验,纾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而教师关心学生的举动则能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师生情谊因此而增厚,班集体大家庭的氛围因此而温暖。
(二)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内因之一。如何让学生在语文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点,从而快乐学习,是值得教师深入探究的一个课题。以教学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文为例,在讲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段时,笔者首先请学生一齐朗读这一部分,然后为学生播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高邮咸鸭蛋片段,继而在分析“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时,创设问题情境:“这句话运用反问句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学生认为,反问句语气强烈而鲜明,这里运用反问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咸鸭蛋深深的自豪之情。为让学生充分体验作者当时的情感,笔者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家乡话说一说“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句话,感受一下用方言说是否比用普通话说更有自豪感。笔者还提醒学生可以将这句话中的“咸鸭蛋”替换成自己家乡的美食,比如“这叫什么红枣呢?这叫什么羊羔肉呢?这叫什么凉皮呢?”……如是,通过创设多种趣味化情境,笔者调动起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生活化教学激发出他们对生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当学生开始真正热爱生活时,他的人格便是完整的,而语文课堂则拥有唤醒学生生活热情的神奇魔力。
(三)教师以身作则,形成教学风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作用。”这启示我们,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起到的模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身为教师,必须做到勤于治学、诲人不倦,以包容的心态、乐观的心境面对学生,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与学生形成一种特殊默契。以充满正能量的教学风格为例。在早读时,笔者一般会在黑板上为学生布置好诵读任务。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笔者会配合学生并为之提供援助,比如当学生背诵曹操的《观沧海》时,笔者便在黑板上手书曹操的其他作品,供提前完成诵读的学生参考。又如在自习课上,笔者在维持课堂纪律之余,往往会忙里偷闲,练字帖、看名著,让学生学会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讲课时,笔者会凭借良好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来教化学生。例如在讲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时,笔者不仅向学生解析了诗句中蕴含的新旧交替、时光流逝的人生哲理,还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进一步挖掘诗歌背后的秘密:诗人当时居住在淮水一代,受东西时差影响,海上的太阳已经升起,而诗人的故乡洛阳天还黑着(即“残夜”);同时,受南北季节差异影响,江南一带已经进入春天,而诗人的故乡洛阳却还在冬天,也就是说诗人所想的与所见的是不一致的,眼前是淮水,心里却是故乡,由此表达出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身体力行地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身为人师,拥有丰厚的学识,也仍要“活到老,学到老”,以实践验证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实现了自己为人师表的价值。如此一来,教师便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偶像”,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健康生活。而同自己的偶像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学生自然也是快乐的。
二、利用课文素材,挖掘德育因素
初中语文课文选材丰富,不乏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蕴含多种德育元素,诸如乐观豁达、忧国忧民、诚实善良、坚持不懈、英勇无畏等精神品质在教材中皆有所体现,且这些精神品质往往能借审美形象体现出来,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
(一)分析人物形象,打造课本偶像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品质,其中既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通过分析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形象,可以为学生打造“课文偶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价值观。以苏轼为例,对苏轼形象的分析,可从《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古文讲起。笔者首先设疑:“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学生认真品读课文后,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观”。笔者趁热打铁,再设一问:“作者的乐观与豁达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学生回答说:“即使作者壮志难酬,但仍有闲适的心情观赏美丽的夜色,这是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豁达心态。”笔者引导道:“是啊,‘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既是在自嘲,也告诉我们生活中有诸多美好,应当忘记不幸的遭遇,继续寻求生活的真谛。”分析完《记承天寺夜游》后,笔者用PPT展示了苏轼的其他作品,并让学生找出展现苏轼豁达人生态度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除此之外,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苏轼很多热爱生活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苏轼也是一个具有烟火气的活生生的人:被贬海南,他却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般有意思的诗句;他还与伙伴同游赤壁,一直到“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他还有爱吃江豚的爱好——“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蒌蒿正是解河豚毒的良药;不仅如此,连我们今天爱吃的东坡肉也是这位东坡先生发明出来的……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不仅了解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也获得了相关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以及生活常识,这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将人物身上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地传递到了学生心中,促使其成长为更加坦荡、快乐的人。
(二)分析具体词句,深挖育人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是广泛的,除了能较为直观地反映崇高精神境界的人物和故事,有时候课文中的一段话、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一个字也能体现出中华美德与民族精神。为此,我们通过着重分析课文中蕴含德育因素的字、词、句、段、篇,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主人公或作者身上的光辉品质,由此受到感染和启发,其内部情感被催化出来,德育效果明显。总而言之,可以从实施快乐教育及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这两个方面来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其中,实施快乐教育包括:关心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求;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以身作则,形成教学风格。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则包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具体词句等。利用语文课堂开展德育有利于发挥语文课程的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陆岩 单位:民勤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