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初中语文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范文

初中语文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语文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从小学到大学,语文教学一直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语文课的教学,既能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乃至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健全人格,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人文精神的教育。语文教学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密切相关。就语文学科的性质而言,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语文、语言和人的思想情感、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营造语言交流的氛围,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放开学生的手脚,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的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对于学生存在一些不着边际的想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适时地加以引导;而那些有新意有创造性,超越常规思维、甚至超出教师接收范畴的想法,教师更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许,这是学生的闪光点,也是教学过程的成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去见证每个学生的个体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文中除语言文字知识外,还包含着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古今中外,上至天文,下至历史地理。因为,凡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都必须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在不同年级的语文课文中,都会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反映出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语文教学就不能单纯地为语文而语文,离开综合性学科知识很难真正理解语文课文。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决不是靠背语文书来提高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和读、写、听、说的真本领外,还要充分发挥教材作例子的教育作用,让人文精神培养、道德情操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观语文教材,有以下几类具有教育作用的课文:

1.有认识价值的课文学生对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景和物本不甚了解,学生学了这类课文后,增长了知识,认识了事物。如《捕蛇者说》,通过课文的阅读,对“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的骚扰、搜刮、迫害老百姓的情景有所了解,就能对当时的时政背景进行学习,认识到唐宪宗时赋敛极重,民不堪命,真是苛政毒于毒蛇。如魏学洢的《核舟记》,全文仅400多字,却描述了核舟上雕刻的全部景物,通过阅读理解,学生真切地认识到核舟工艺,感受古人的独具匠心和艺术的的精妙绝伦。又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后,可深刻意识到此文不仅是揭露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战斗檄文,也有一点如鲁迅之所谓“揭出痛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一类的苦心。

2.有精神教育功能的课文这类课文,哪怕是一两句诗,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永志不忘。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滕文公》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些都是先人后己,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的生动概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心理、性格的积淀,其精神远重于物质,精神含义远远重于字面。此类诗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这种价值力量、这种精神财富,是用任何文字与数据都无法来概括、来评价的。

3.有审美价值的课文有些有审美价值的课文,单从思想内容来讲,就包含了各种形态和各种性质的美。的《沁园春•雪》,描绘了气势磅礴的祖国山河,抒发了旷达豪迈的英雄气概,是壮美的篇章。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全石以为底”的奇异纷呈、“如鸣佩环”的水声奇美、“其岸势犬牙参互”的曲折多姿,形象的写出了小溪的曲折和溪岸峻拔多姿,作者当时政治上受挫,内心孤凄悲凉,浓郁的愁、清雅的景都融会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墨画。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精彩描绘的“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的晨光、云雾,“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春花、夏木,用文字为我们描绘出自然的景观,展现出自然风光的美。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需要用心品位,要用文字的描述身临其境,领略作者当时的意境,达到共鸣,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

众所周知,立学首先要“立人”。人文教育对形成人的健全人格,提高人的人文教养有积极的意义。语文教育不只是教语文,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更要善于引导,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学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优越性;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审美体验,要善于把何为美、何为高尚的因素分析出来,传播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创新教学模式,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把氛围的渲染、素材的全面展示、形象直观的视音频,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入度,可让学生通过学习分享心得感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领略美、鉴赏美,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

作者:戴祥珍 单位:江苏昆山市费俊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