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范文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最终的结果,却很少去思考如何由现象得出结论,很少去思考各种实验现象能否得到不同的结论。每个人都有探究的本能,都希望通过亲身体验,参与探索的过程,能产生科学系统的认识。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设计、论证过程,拓宽视野,提高兴趣,在探究中获得答案,掌握物理知识。

一、提升教师探究学的能力

1.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1)探究教材资源。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价值。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中,教者呈现潜水艇、热气球的图片,让学生加深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对生活中的问题产生思考:浸沉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如何判断物体的上浮、下沉?轮船用钢铁制造,钢铁的密度远大于水,为什么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

(2)开发网络资源的能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对国内外大事的关注远超我们的认知范围。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缩短知识应用的时空,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在学习《电能》内容时,教者以多媒体播放日本福岛核泄漏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既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伤害。

2.组织课堂的能力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独霸课堂的话语权,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学习的兴趣。探究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以做到收放自如。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对学生知识结构深入地了解,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触手可及”。教师的提问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要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浮力》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什么是浮力?什么样的物体具有浮力?什么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什么情况比较小?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如何测量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融洽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回答后,教师要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要宽容学生的错误,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

2.猜想假设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重视结论的机械记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大胆猜想与假设,以致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教师不急于说出结论,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动脑搜寻大脑中存储的知识,让学生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如在《摩擦力》教学中,教者让学生用手掌压在桌面上,并来回滑动,感受桌面对手掌的阻碍作用。在不向任何方向滑动或有滑动的趋势,感受到桌面对手掌是否有阻碍作用。再增大手掌和桌面之间的压力,让手掌在桌面上滑动,感受桌面对手掌的阻碍作用有没有变化?

3.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师不要以自己的演示替代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将操作的机会让给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资源,也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实用的实验器材。学生在探究中常遇到问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要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如在《重力》教学中,为让学生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准备钩码、测力计等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的规律,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准备实验、用直尺绘图,发现规律,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4.有效讨论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不仅是独立的思考者,还是问题的讨论者、批判者,在听取别人的意见与观点的同时,既有包容的吸纳,也有智慧的碰撞,在讨论交流中彼此分享,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如在《密度》教学中,学生用手掂量铁块、铜块、铝块、木块,比较它们的质量,思考物体质量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体积,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在收集实验数据后,小组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一是对于同种物质,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大小是否有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或接近?二是对于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此比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结论。

总之,只有学生的思维参与到科学探究之中,才能使探究活动走向深入。因而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将理论探究与实验探究相结合,以推理、举例、类比的方法简单通俗地推导结论。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可以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掌握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灌输轻探究的现状,要将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思,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资料、有效讨论的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习得知识、掌握规律、提升能力、丰富情感。

作者:孙守辉 单位:安徽省明光市潘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