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初中物理中情感教学探析范文

初中物理中情感教学探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物理中情感教学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中情感教学探析

摘要:

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性信息交流,而忽视了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注意教学情感功能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初中物理情感教学;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学既需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需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而初中物理情感教学既能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因此,初中物理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此探讨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师一定要注重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真正在教学理念上把学生当做服务的对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教师要深入学生内部,用情感拉近和学生的之间的心理距离,用情感去和学生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不是灌输和强迫。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知识的生成,在体验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不断增强自己对新课改精神的理解,在教学中把握新课标,加强相互交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二、创设鲜活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情感的激发和体验必须借助一定的场景和气氛,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鲜活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情感的酝酿,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生成情感。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有效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的知识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生成。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用教学知识点击精彩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更好地用心感知社会生活,感悟世界人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压强”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手指压住笔的两端,体验两个手指的感受,从而形象地感受压强的存在。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钉钉子活动,一个是尖的,另一个是钝的,让学生把它们分别钉入木板中,体验其不同感觉。通过鲜活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感受压强与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发展,在体验的基础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为深刻,他们的认识在体验中获得有效发展。

三、营造民主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真正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更多的掌握知识,发展认知,提升能力;更是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综合体,要把学生的体力、智力、心理、情绪、伦理等诸多方面综合起来,力争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做一个尽可能完美的人。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创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效学习光的折射内容。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亲切地问学生:“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一只筷子放入水中,我们好像感觉到筷子变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回答出这是光的折射造成的。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么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可以验证光的折射呢?”这样,通过教师的亲切引入,学生都会感到轻松愉悦,他们的思维活跃,纷纷阐述自己的认识,比如清澈的水底看起来变浅了,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总叉向看到的鱼的下方等都属于光的折射。在一种民主氛围中,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他们不断开拓思路,激发探究热情,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认知,获得能力的有效迁移。

四、开展有效实践活动,升华学生情感认识

实践是初中物理课的一大亮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感知知识的伟大,提升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认识。古人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带上物理知识到生活中去”的活动,比如,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钉子散落在地上,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物理知识在短时间内把这些钉子收拢起来;教师还可以拿出一瓶啤酒,让学生有最省力的方法开启瓶盖等等。教师开展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体验物理的使用价值,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有效深化。

五、结语

总之,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教师要通过情感教学不断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快乐,丰富情感,获得有效地认知。

参考文献:

[1]王振玲.构建初中物理和谐课堂的初步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8.

作者:王丽娟 单位:乌海市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