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物理中的发现法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并且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发现”并掌握物理知识
前苏教学论家维果茨基提出了对待心理方式的三元图式,即“客体一活动一主体”,这种客体和主体的状态变化之间插入了一个特殊的中间环节一主体活动,为学生在教学过程成为主体提供了理论依据.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验学科,这种主体活动的形式不仅包括了对理论的验证、对学到的知识的应用,还包括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的知识和规律.我要求学生:测量从家里到学校之间的距离.建立长度的概念并且掌握测量的特殊方法以及解决实际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自制简单的乐器和电话“发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音乐欣赏“发现”并且了解乐音的三要素;由两个人一组的物像表演“发现”和知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通过自己动手使用放大镜、投影器、照像机和幻灯机等仪器“发现”和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由学生自己鉴别自家首饰的纯度来掌握密度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拔河比赛时了解摩擦力;钓鱼时认识光的的折射;在爬山时理解斜面;将“活动”插入教学,让知识渗透到“活动”中,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为展示学生自己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有力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掌握.
二、对学生的“发现”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多层次的需求,其中较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中学生处于学习的基础阶段,心理尚不稳定.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通过具体的了解和分析,在每个学生原来的基础上制定“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够“摘到果子”,感觉到成功并非高不可攀.所以对他们每一次“发现”的知识,不论在整个知识领域中占有多大的地位,我都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而言,多次成功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内部机制.例如: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学生自己“发现”同一方向和不同方向二力合成的规律,然后引导他们继续分析不同方向的F合=F1-F2:当F1=F2时,自然得出F合=0N,根据二力合成的定义F1与F2的共同作用效果与零牛顿力(即没有力)的作用效果相当.既然没有力的作用效果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合力为零的作用效果也应该如此.当我告诉他们“发现”的规律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时,全体同学就象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不已.此时,有几位同学几乎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一个气球,如果用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同时作用在球体上时,气球为什么不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呢?这难道是牛顿错了吗?望着他们带着惊讶、迷或而又得意的神情,我没有及时回答他们为什么有这种矛盾的结论,而是对他们这种“发现”给予大力的赞扬和鼓励,并且告诉他们科学的发展正需要这种理性的批判,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此后,我给他们讲述了许多物理学知识,如伽俐略由“理想实验”“发现”了惯性定律的雏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生对自己“发现”的过程和结果兴趣倍增.尤其是对“差生”,我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机会,对他们的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获得了一种从未得到过的心理平衡,使他们长期处于消极失败的心理逐步转化为稳定地追求的成功心理.
随着这种“发现”方法的不断深入,我发现理原来不喜欢物理或不习惯这种学习方法的学生改变态度,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报名参加校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物理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高.其次,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提高了.例如,我曾尝试将惯性、噪音等内容由学生自己来讲解:给十分钟讲惯性产生的原因,如何减少交通事故以及如何减少、控制噪音,他们结合自习课的纪律、社会各种噪音污染等问题,讲解得非常透彻、具有说服力.另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总之,“发现”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求知欲望,培养成功心理,增强自信心,增加师生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象,提高教学效果.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索,以便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作者:刘明华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