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数学教学现状(6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为了更好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文章在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功能及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德育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即:转变教学思想,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挖掘数学学科中隐含的德育因子;重视数学史的引导作用;强化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数学教学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道德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对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很多初中学校已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重点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功能及现状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德育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道德规范,强化其对数学学科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实效。现阶段,尽管很多学校高度重视德育教育,但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性不高,与人们的期望目标相差甚远。究其根本,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这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不无关系。有些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自身岗位职责的本质认识不清,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部分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不完善,一味地强调考试成绩,缺少综合素养与能力考查。
二、德育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转变教学思想,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是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新时期,学校应该深刻认识到德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准确定位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功能及价值,并将其纳入到教学大纲当中。基于此,初中学校需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教研等形式,及时更新相关教师的思想理念,分享德育教育成果,充实教师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使之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力军。
(二)深入挖掘数学学科中隐含的德育因子
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在正确思想观念的指导下,深度挖掘数学学科中隐含的德育因子,挖掘教学素材,重新整合课堂知识架构,加深学生对本门学科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数学学科中展示了广大数学家及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因此,教师在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以补充该知识点的发展历史或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重视数学史的引导作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数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改变为了成绩、为了高考而学习的错误思想。教师可以引入数学历史进行教学,重视数学史的引导作用,选取我国数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通过对其数学研究成就、精神、过程的介绍来感染学生。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目前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向学生讲述将我国在数学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我国现代著名的华罗庚教授所提出的优选法被广泛运用于科学实验和生产当中,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经济贡献;身在美国的杨振宁教授则因其伟大的科学数学、物理科学成就而被授予诺贝尔奖荣誉等。通过这些数学史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不仅是一件关乎自己升学的事情,更是一件关乎国家发展的大事,使学生树立起崇高的数学学习理想。
(四)强化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数据变化来知晓社会的变化,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起数字化的道德观。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例题“今年小明爸爸妈妈的月收入总共为5000元,今年的年收入相对于去年要高出10%,问小明爸爸妈妈去年的年收入为多少?”通过看题我们知道这是一道有关计算年收入的计算题,可以用函数计算方式,其结果是今年年收入60000元,去年年收入54000元。然后,将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展示给学生,即我国2016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收入11886元,同比上涨8.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上升。教师要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教育。
三、结语
数学学科本身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思想及文化,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基础。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特点及实际情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雷娟.浅议德育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5(3):10.
[2]沙晶.论德育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156-157
作者:徐玉荣 单位:柳州市第十一中学
第二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策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现象.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页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合作、获得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探究合作的过程,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实现和谐、宽松、高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新确立新时代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积极更新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努力提高学生的试卷分数,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整个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因此,营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目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认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约翰・密尔曾经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形成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重新确立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明确指出,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独裁者,而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引导者,因此,教师不能强迫学生进行学习,而是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不断提高与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重新定位
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活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成为和学生一样的参与者和帮助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在合作体验中完成课堂学习,在良好师生关系的促进下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师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来完成各项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各种教学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
数学知识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产生疑惑和不解的时候,才能调动起学生头脑中的积极思维,促进学生不断深入与探究的强烈愿望。大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育有疑,有疑者须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积极思维的源动力,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创设疑问环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量的教学实践都证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一定的条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1)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强烈欲望;(2)告诉学生明确的思考内容;(3)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4)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依据。在平时的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新时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与总结,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亦然。数学教材中的哪些内容需要精读,哪些需要略读?教材中的例题怎么读?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学习的地方。在开始进行阅读训练时,教师要选择浅显易懂的内容,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时间,在遇到问题时,鼓励学生自己结合课本尝试解决,培养学生灵活读书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成功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努力和不断改进。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活跃思维、张扬个性、提高能力,真正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管颖.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学园(教育科研),2012(20):144.
[2]李妍.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关于“目标学习法”的若干思考[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12):368
作者:高远江 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十一中学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强调初中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和前景,目的是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以解决各种复杂问题。通过课堂的教学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本文将讨论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希望能为初中数学教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初中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初中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教师息息相关,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维持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我们可以采用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其有效的学习感情。
1.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初中的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每个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具体而言,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的三观的树立、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锻炼。情境创设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在充分发挥情境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初中生好奇心强,因此老师的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应该做到简要明确和启发性。
1.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在这场教学改革中,教育工作者们也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深化教学目标,提升自身素养。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互联网时代为人们搜集信息资料提供了多种渠道,数学教学也必须紧随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热点,将时代感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
1.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
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丰富多样,在课堂上我们采用哪种内容和形式都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广受师生欢迎的教学情境主要有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活动情境。由于年龄层次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不同,情境创设形式要根据学生们的生活背景和心理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认知规律、生活环境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则要把握这些特点,采用故事、表演、活动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积极合作。
2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只是的有效性。所谓教学知识的有效性就是教学知识中具有新观点和新的材料,这些信息大多是学生并不了解的。简言之就是通过系统学习之后能够立马产生效果的知识。在教学中如何保证教学内容有效呢,这主要跟知识的性质和学生的状态有关。首先,学生有效知识量决定其知识的增长情况,而学生知识的增长又直接决定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次,有效知识量决定了学生的智慧发展水平。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学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一种智慧。当然并不是所有知识都有相同的迁移性,通常只有学生将知识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时,这部分知识才是有效的,才是智慧的一部分。
3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由于初中生在经验、见识与能力上都有所欠缺,我们必须发挥好老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与点拨。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老师应该及时予以解答。有效的学习过程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设置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学习过程有赖于我们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老师应尽我们所能最大程度的为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最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现自我,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所成效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联系实际的生活来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脱离实际生活的情境难以让学生融入其中,只有选择熟悉的生活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初中老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应与初中生的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紧密相关,创设的生活情境应给学生带来学习数学的愉悦感。我们老师可以从教材提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进行适当加工,也可以自己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来创设现实有效的生活情境。其次,我们所构建的生活情境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教学可以将一些新颖的数学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们学习,发散创新思维,提高初中数学老师有效性教学的能力。开放性教学是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实践让初中生跳出课本的限制并不断积累数学生活经验。第三点,我们老师应该创设多元化的生活情境。多元化的生活情境避免了将学生们禁锢在教室内,多元化的形式能够学生们和外面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培养发散思维,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数学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许多数学材料为我们所用。因此,作为初中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让这些生活素材走进教学中去。我们相信,这样的数学教学能够真正让数学由静态变为动态。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创作,只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写出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初中数学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的修养,不断审视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充实自我,积极汲取新鲜知识,摄取新颖观点,尽最大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打造一个畅所欲言、平等学习的平台。我们应该对每次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初中数学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要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改变教学方式,实现真正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景建科 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彬县车家庄中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数学这门学科自身所具有的丰富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解题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思考解题的过程中提升对比、推力、判断和想象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将初中数学的这些优势发挥出来,教师就要以数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依据,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驱使和引导下,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就创新能力而言,其开发和培养的关键就是教育,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终极的追求所在,就是教育的要义所在。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应当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将以此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1形成先进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教无定法,教而有法。”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尤其是对抽象性、逻辑性、推理性极强的数学而言。为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快速发展、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形成先进的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以此来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的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努力突破和优化教学思维及教学方法,确保创新教学原则的实施。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及优势,努力设计和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或是精神,对其影响都是巨大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次讲解、每一次板书、每一次语言表达,都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实现进步。“创新”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其最大的区别也无非就是已经被开发或是尚未被开发,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创新能力都是可以被培养的、被发展的。教师对于创新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为此,教师就要克服在创新教学中产生的偏差,使教学的过程真正转化为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都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并不取决于这个问题是否被其他人解决过,而是取决于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采用的方式是否新颖、独特,是否具有见解。为了使学生切实地达到这一点,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就要勤于观察、勤于研究、勤于发现,积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用自己的创新意识感染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创新。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巨大保障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巨大保障。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求知欲望普遍较强,对于新鲜的事物都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新的种子,同时也是激发创新能力产生的契机。对学生而言,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帮助他们“孕育”创新能力的“土壤”和“水源”。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就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环境中形成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首先,教师要克服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并通过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来积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努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置于随时互换的动态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即向学生提问道:“如果给你们两个完全相等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你们能用它们拼出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呢?”有的学生回答道:“矩形。”还有的学生说道:“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以此来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发挥自己的才智,进而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明确教学的双向性,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就要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弄清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以积极地态度去面对和改正错误,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自信心,进而使学生更有创新的勇气。最后,在教学中构建多边互动的师生、生生关系。即在多边互动中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归纳、反思,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3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保障。我们都知道,创新源于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为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少不了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在创设中提出合理而科学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它的出现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能切实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请教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比例”这一课之前,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即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事:“小王带着1斤的篮子去菜市场卖鸡蛋,当他从秤上将称好的10斤鸡蛋一个个放回篮子里的时候发现,这次的鸡蛋个数比以往的要少,为此,小王又将装有鸡蛋的篮子放在秤上称,这时秤上显示的是11.1斤,那么卖鸡蛋的人是给小王称多了,还是称少了?”正当学生议论纷纷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的说道:“有没有同学知道?”过来几分钟后,教师说道:“通过思考,学生可能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今天呢,老师将给大家传授一个新的知识,等学完这个新概念之后,你们一定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深一层的认识的。”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有效地将新课进行导入,同时还能让学生在问题的提问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创新的能力。
4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学课堂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就要及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断地优化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与学生相互配合,进而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江玮.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
[2]高悠.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08.
作者:戴彦雪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徐杨中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隐性分层教学
摘要: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文章探讨了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隐性分层教学,认为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水平,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考核内容进行隐性分层。
关键词: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是在新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下提出的致力于“学生良性发展与可持续进步”的一种教学策略。隐性分层是相对于显性分层教学而提出来的分层教学理论,在进行隐性分层时,只有教师知道具体的分层情况及分层方法,学生自己并不知情,以避免显性分层对学生积极性和自尊心的打击,进行隐性分层只是为了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进行隐形分层教学,就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总的来说,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的特点,按照学生水平的不同,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好,且思维活跃,B层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或思维活跃,C层学生基础一般且思维也不活跃。为了方便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和日常管理,可以对学生的座位进行重新编排,一般可以分为5~6人一组,每组中各层次的学生各1~2人,便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讨论,带动C层的学生向A、B层进步。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定期的分组调整,C层的学生会越来越少。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教师可把教学目标划分为由简到难的分阶段目标,把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上进心,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具体来说,教师可将A层学生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书本上的内容只是基础,教师还要给他们提供一些拓展性和发现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思考问题;B层学生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与教学大纲基本一致,强调基础,要求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思路,再辅以少量的提高内容;对C层学生来说,应以基础学习为主,教学目标应当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各个层次的学生进步到上一层次后,则按照新的层次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
二、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一)进行问题设置的分层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三套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满足C层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需求,然后再增加一些适当难度的内容和问题,由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分析解决,各层次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对于A层和B层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内容和问题。对于数学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内容的讲解环节,提高这部分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七年级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练习课中,笔者出示这样一个习题:求不等式-1≤2x-13<13的解集,要求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紧接着出示变式一:当代数式2x-13的值不小于-1且小于13时,求x的取值范围。对于这个问题,要求A、B层的学生列出对应的不等式,并能求解。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出示变式二:已知2x-3y=1,且满足-1≤y<13,求x的取值范围。这个问题要求A层学生通过变式得出关于y的表达式,再代入求解。三个问题逐级提高难度,能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二)解决方法的分层
教师备课时,要对自己的学生有明确的定位,一般C层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B层学生需要提出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法,A层学生的要求相对更高,更偏重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求用更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苏科版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求解析式时,笔者给出例题:抛物线y=ax2+bx+c(a≠0)经过点(-1,8),(5,8),(2,-1),求抛物线解析式。对于C层学生通过代入三个点列出三元一次方程组能达到正确求解即可;对于B层学生,笔者引导学生观察(-1,8),(5,8)这两个点,可以得出所求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2,因此可设抛物线解析式y=a(x-2)2+h,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求出a,h;对于A层学生,笔者在引导学生观察抛物线对称性的同时,让学生观察(-1,8),(5,8)与(-1,0),(5,0),引导学生发现(-1,8),(5,8)是由(-1,0),(5,0)向上平移8个单位形成的,可以参照交点式列方程y=a(x+1)(x-5)+8(a≠0),然后将(2,-1)代入解一元一次方程,解出a=1。显然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要求不同,知识的综合性要求也不一样。
三、按照学生水平对作业进行分层
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水平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层。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层,能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能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具体来说,教师不仅要给A层学生和B层学生设置少量的基础题,还要增加一些扩展题,除了必做题以外设置一定的选做题。对于C层学生,则要多布置一些基础题,让学生把基础知识掌握透彻,同时适当提高题目的趣味性,降低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述二次函数的对称性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①若A(-1,y1),B(-2,y2)是抛物线y=-(x-1)2+2上的两点,则必有y1y2,填(>,<或=)。②若A(-1,y1),B(-2,y2)是抛物线y=a(x-1)2+c上的两点,则必有y1y2,填(>,<或=)。③若A(-1,y1),B(4,y2)是抛物线y=a(x-1)2+c(a<0)上的两点,则必有y1y2,填(>,<或=)。④若A(m,y1),B(m+2,y2)是抛物线y=a(x-1)2+c(a<0)上的两点,当m为何值满足y=y2?y1>y2?笔者要求C层学生通过①的计算,正确得出答案,通过对比让学生考虑对于a(a<0),c是否一定要给出具体数值,考查学生观察图像的能力,力争能够通过图像解决问题②;对于B层学生来说,既要考虑满足抛物线的增减性,同时又要考虑抛物线的对称性,相对要求较高;对于A层来说,在前三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对于m与m+2来说哪一个离对称轴更近,在开口向下的条件下离对称轴越近,函数值越小,显然难度拔高不少。
四、按照学生水平对考核内容进行分层
教师需要按照学生水平对考核内容进行分层,以常规的试卷考查来说,不同层次学生的难易程度应进行区别,即同次考试设置不同梯度的试题,对于较难的问题分数设置相对小一点。A层和B层学生的试卷内容除了基础内容以外,还要设定一定的思考和拓展内容,包括一些提高题和深化题。而对于基础比较弱的C层学生,试卷内容主要为基础题,并适当降低难度,用更高的成绩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并获得学习的自信心。笔者在锐角三角函数这章内容测试中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①平静的海面上有三艘船A、B、C,且B始终保持在A的正东方,在A处测得C船在北偏东60°处,在B处测得C船在北偏东45°处,若BC的距离为30海里,试求出A、B两船的距离。②在①题中若将BC=30海里改成AB=30海里,其他条件不变,能否求出B、C两船的距离。③在①题中若某一时刻测得点C在A船的北偏东75°,在B船的北偏东30°,CB=30海里的条件保持不变,能否求出A、B两船的距离。C层学生需要准确且快速地完成基础题①的解答,B层学生需要在完成基础题①的同时,思考题目①,而A层学生则需要同时完成这三个题目的解答。
总之,上述几种隐性分层教学是对不同层次学生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归因于其学习方法的不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善于自学,自律性强,而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加依赖教师的辅导和督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隐性分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学生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教师实现教书育人职责的有效手段,能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枫.高中数学探究教学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李茂尧.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1.
[3]牛宏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J].考试:(教研版),2011(3):22.
作者:沈新华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松陵第一中学
第六篇:初中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会学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想要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就应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指导;“会学”能力
步入初中的学生,学习科目不断增多,尤其是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抽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一些学生由于不适应,逐渐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要“会学”、“善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环节,要学会预习、学会上课、学会温习、学会总结和反思。
1会预习
预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初中数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搞好预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一些学生认识只要做好课上听讲以及课后作业就饿可以了,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未进行预习,在课堂上进行听讲就会抓不住重点,所以对于搞好预习非常重要。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反复的阅读,先粗略的阅读,然后再详细的进行阅读,对下节课学习的大致内容进行了解,对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提纲,学生按照提纲,再进行阅读,并抓住文章阅读的关键以及难点,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重难点做好记录,以便于在课堂上更好的进行学习。教师在设计提纲时,应做好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根据根据新课内容,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应设置知识疑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有理数”内容,要将“负数的概念”引入,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过去的认识中,我们都知识没有代表0,但是没有温度,是否就用0℃来表示”,“怎么表示零上6℃和零下6℃和”,为学生设置疑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探究问题。由此可以看出预习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应搞好初中数学预习。
2会上课
会上课是指导学生“会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想要促使学生的智力以及发展能力,指导学生“会学”,就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注重左脑和右脑功能的发挥。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应做到“六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动眼看。在上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书,多观察,观察的内容有题目、图像以及问题等等,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重点对观察对象的条件进行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在解决数学问题中,一些隐藏条件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可以发现。(2)动耳听。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讲,并养成边听边想边记的习惯,加强思维的敏捷性以及记忆的牢固性。(3)动口议。在上课时,师生之间应积极的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言,充分表达的自己的意见,所以教师可以设疑引读,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以及积极发言,发散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思路,以此提高课堂学习效果。(4)动手做。在课堂上,教师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多动手,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探求新知,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5)动笔写。对于一些重难点问题,为了加深理解和记忆,应引导学生进行动笔写,整理和归纳课堂知识要点。(6)动动脑想。应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3会温习
温习功课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在温习功课过程中,不只是单纯巩固新知,而是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知识框架,进而加强对知识的应用。教师在指导学生温习时,应做好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应根据笔记,进行复习功课。学生将课堂上的重难点知识都记到笔记上,在复习时,应根据笔记,对课文进行阅读,以此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巩固知识点。其次在做作业过程中,应认真进行审题,找出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并了解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的内在关系,之后才进行做题。再次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应养成对图像以及符号的运用,思考的过程,应用式子来表示,引导学生先进行模仿,然后再进行创新,同时还应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这样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最后还应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总结,总结的方法有回忆再现法、对比小结法以及图示记忆法,在总结过程中,应将所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形式呈螺旋式上升过程。除此以外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了解自身的不足,以此不断促进学生自身的不断完善。例如,在学生在学习函数问题时,由于函数问题较难,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温习功课对学生加强对函数知识的理解更加重要,所以学生应加强对函数知识的复习。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发展为“会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从各方面入手,即预习、上课以及温习,通过预习为初中数学学习奠定的坚实基础,在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六动”,即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手做、动笔写以及动脑想,同时温习好功课,加强新旧知识的练习,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并学会总结、学会反思,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完善自身的不足,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具有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唐友新.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11:68-69.
[2]罗明.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54.
[3]姜克印.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会学”[J].吉林教育,2013,08:15-16
作者:高双起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