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汉语国际教育中变异词汇教学法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中华文化的变迁和汉语的国际化普及,许多变异的中国文化词汇也因势而生,这些词汇的不同概念,往往会导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片面甚至误解。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词汇的具体含义,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至关重要。因此,该文通过整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目前变异中国文化词汇教学方法的现状。
“一带一路”政策提出后,来华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准确传达汉语中每个词汇的意义便成了汉语文化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其中有关变异词汇的教学深受人们的关注。词汇是使用者大脑中产生固定形态、固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词汇变异则是相对于固有意义来说,使用词汇过程中由于语境的不断变化,原有语言实体或相关概念在使用者整合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意义[1]。对于这些变异词汇意义的解读与教学不能仅仅依靠它的固有语义,而是应该根据语境来判断词汇的内在意义,否则容易导致听者误解使用者想要表达的意思[2]。词汇的不同概念,往往会导致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理解的片面甚至误解,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词汇的具体含义,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国文化词汇变异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让留学生理解并接受传统中国文化中词汇的不同概念。因此,该文重在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中关于中国文化词汇变异教学方法,促使留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中国文化词汇,避免滥用现象的发生。
1词汇变异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词汇在不断顺应时代的变化,以往的旧词不断被新词取代。但所谓的新只是在某一个时期内,并不能确定某一个时间节点[3]。旧词新意思的大量出现让一些研究者对这些词义的辨析展开讨论。国内最早研究语言变异的开山学者陈原先生认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就是变异,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可以说,如果没有变异就没有语言学的发展,也就不存在社会语言学[4]。同时,陈先生针对词汇的变异提出了著名的“四分法”,即创造新词、旧词被赋予新义、原词压缩了语义或转为特定的贬义或褒义、外来语音译(或意译)新词[5]。陈先生的“四分法”为汉语变异的研究做了铺垫,对我国研语言变异研究的兴起具有伟大的意义[6]。对于中国文化中词汇变异的现象,王希杰在《修辞学新论》中指出:其实我们的语言像宇宙一样,永远都处在从无序到有序的不断演化的进程中,语言本身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大系统。语言作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且自我组织的符号系统,变异是它的特性,且特征就是表现在大量新词的出现[7]。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变迁与汉语文化的普及,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语义也在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8]。例如:“中庸”和“无为”。“中庸”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由孔子提出,在古代时是儒家的至高德行,是一种境界,并且“中庸”这一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在孔子的心中只有尧、舜、禹、颜渊等几位达到了“中庸”的境界,但是在现代,在人们的观念中“中庸”是再简单不过的一种行为处事方式,甚至还要敬而远之,认为其为两边倒的墙头派,凡事不出头,不得罪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派。又如“无为”,“无为”是老子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思想内涵十分广泛,包括:第一,做事要顺应天地自然、顺应规律;第二,无为而为;第三,要寡欲,不要对钱财、名誉等身外之物太过于看重;第四,反战思想。但到了现代多数人都只知道其中第一个内涵,甚至还有的人将“无为”思想就看作让大家什么都不要做的一种消极的思想。因此,准确理解这些变异词汇的概念对了解中国文化至关重要。
2变异词汇的教学方法
大量变异词汇及语句的出现使得一些研究者对其中教学法展开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和接受这些变异词汇,是每一个语言传播者需要正面面对的问题[9]。并且有学者对中国文化中的词汇变异与语法变异提出了自己的新认识和新观点。唐红芳[10]以模因论为基础分析中国词汇、语句等的变异现象,认为这些变异现象可归纳为模因保留、选择、传播、变异以及创造等复合型结果。张宏武[11]以复杂理论作为背景,系统地说明语言的复杂动态系统,其认为系统地认识词汇、语法的动态特征对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词汇、语法的学习提供了新的理念。单韵鸣[11]等对粤语区的普通话变异现象进行研究,通过个案展示了这些变异现象对留学生的实际交际和汉语习得都有着紧密的关系,认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应当了解当地普通话的变异现象与形成原因,针对比较明显的词汇等变异应该为学生进行准确讲解,并且应该依据词汇等变异现象的性质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徐艳红[12]针对当下的网络语言提出网络语言作为信息时代的语言传播媒介,因其创新性、随意性等容易导致接受者的误解产生偏移常规的概念,研究者从模因论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网络词汇变异的教学方法以及这些变异词汇对语言教学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环境的不同一些词汇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变异词汇的理解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因此,国际汉语工作者、传播者对中国文化中词汇变异的情况十分关注。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国际汉语工作者们都有自己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拓展新的变异中国文化词汇教学方法也是他们非常关心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洪柳.“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国家汉语教育发展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2):110-118.
[2]贾玮.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中英网络语言中的词汇变异对比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4):169-171,187.
[3]李晓燕,闫新华.网络环境下汉语词汇的变异现象探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3(3):34-37.
[4]孙棋.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变异及其产生探究[J].英语广场,2018(1):50-52.
[5]肖慧.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6]罗国太.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7,30(6):66-68.
[7]牟佳.网络语境中的语言变异现象探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1):50-53.
[8]赵世举.汉语国际教育类专业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7(6):46-49.
[9]唐红芳,冯永维.浅析模因论视角下的语言变异[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1):121-123.
[10]张宏武.三维动态外语学习模式理论框架[J].龙岩学院学报,2011,29(4):70-74.
[11]单韵鸣.方言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变异问题——从粤语区普通话的一些变异现象谈起[J].海外华文教育,2013(2):146-150.
[12]徐艳红.网络语言变异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高教学刊,2015(23):114-115.
作者:唐蕾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