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教育教课的反思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曾记得这样一个报道,一位中国家长曾问一位美国教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美国教师答道:“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记得我市教研员在市区初三复习研讨会中如是说:“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说,我们的每个教师都是合格的,从初三复习的角度来看,我们有很多的教师是不合格的,因为他们无法站在应有的高度教会学生统筹整个初中知识体系。”这里作为教师就要从两方面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自身观念的转变,让习惯性思维向反思性思维转化。习惯性思维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某些结论(也可称为经验思维),满足于习惯性思维的教师总以为这些结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使用和推广。习惯性思维虽也在思维中生活,但这是一种远离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不是没有使用思维,而是错误的使用了思维,使思维可能向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或者根本就缺乏发展或者形成了系列的思维障碍,尽管不排除某些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偶尔也有很高程度科学含量的可能。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师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是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因此,改变教师的思维实际上是使自身的思维永远处于变动不居的改造路途中,处于不断地反思和自我挑战的旅程中。教师在教学行动之前和在教学行动中需要敏感地关注那些可能发生的教学问题,在行动中和行动之后不断反思问题是否已经被化解或获得了某种解脱的暗示。由于问题总是源源不断地呈现,教师不得不持续地变换自己的思维策略来寻找解题的办法。通过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思维策略、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可以说最好的思维应当是教师持续地处于反思中的思维。其次,努力探究更适于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合这项工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发展。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是以课本为纲,以自身的习惯性思维引导课堂,以自身的理解去规范、统一的学生解题思路,使课堂教学僵化,缺乏活力,难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力争做到:牢固树立和深化课程意识———首先是值不值得让学生去学,其次才是如何有效的教学生学;牢固树立教学设计的观念,将活动带进课堂,有效教学首先表现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个成功的教师是能充分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教师;对于教师来说,备课不是写教案,而要用整个生命来备课,教学后的反思和精心备课同样重要,对教师的成长和改进教学来说,甚至更为重要;要善于批判性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个过程是更为重要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带给学生快乐比掌握知识技能更为重要,没有快乐就没有健康的情感和健康的人格的发展。最好的教学应当是教师不断地挑战自我的教学。
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的教育向来就被认为是传递知识的事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也被约定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这其实是对教学价值与教学功能的贬抑和误解。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所谓的“双基训练”,而在于引导学生在“使用”知识、“欣赏”知识、与知识“打交道”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数学仅靠大量的、重复的巩固练习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必须要改变的现状。要让学生从不容置疑地服从老师的思路获得规定的标准答案,从习惯了只是在别人的脑子走过的路上活动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恢复被遗忘了的教学价值,在传递基础知识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重视学生的基本能力一基本态度的教学,使学生为发展自己的思维而学,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
以今年的数学中考试题为例,如:盐城市的第23题:“某校九年级两个班各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800元.已知2班比1班人均捐款多4元,2班的人数比1班的人数少10%.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就这两个班级的“人数”或“人均捐款”提出一个用分式方程解决的问题,并写出解题过程。”出题者将问题求解内容放手给了考生。再看2010年南通市的第24题第2问,要求考生自编一道应用题,要求如下:①是路程应用题.三个数据100,,必须全部用到,不添加其他数据.②只要编题,不必解答。相信看到这样的中考试题,数学教师们一定会坚定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再好的学校,再好的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有着不小的差异,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些差异,让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正确处理好课上与课后、新授与复习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舍得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感受、去发现、去领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能将之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构建良好的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在课后更要通过精选习题让学生“解一题,会一类”,逐步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当教师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为学生准备好一份份练习的时候,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孜孜不倦耐心评析的时候,还要多想想其中的有效性到底有多少?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是否浪费和消耗了他们有限的生命?对那些仍有疑惑的学生,是否在逼迫他们另谋完成作业的“高招”?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统一布置的练习,统一进行的评析时间,还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等形式,更有针对性地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学生呢?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不是就是我们希望的学生的主体性的体现呢?
我们常说夯实基础,其实这基础应该就是新授课的教学,而复习的本质就是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提高的过程,进而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终极目标。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新授课以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地理解知识、领悟知识,进而运用知识的时间。正确处理好新授与复习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们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学会生存》中把教育的任务表述为:“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教会学生思维应当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普遍的目标,它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思维,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成为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
当我们真正的关注环境因素对学生成长中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地完善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真正地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的为了学生的成长而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我们才是一个的名符其实的教育者。
作者:程焱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