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然后提出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包括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细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实践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教学中越来越强调社会、个体和自然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符合当前所提倡的教学课堂生活化的教育主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师主要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很难保持学习的热情。新课标指出,初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学生终身地理素养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学习相关知识,并具有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1]。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改变了初中学生机械化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将实际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生活化教育的目的。
(二)强化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能够启发学生的潜在意识,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存技能。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任务,充分利用周围的地理资源,模拟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缺乏对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科教学目标都逐渐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其中地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最为紧密。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进行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学生对抽象的地理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这种有趣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2]。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寻找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图片。例如,在学习我国各地的气候差别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不同地区代表城市的景观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地理位置气候的差异性,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观察所在城市的位置、气候、交通、经济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切身经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联系现实生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灵活运用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入手,引导学生从背景资料中提取表面信息,寻找隐藏信息,整合知识与实际现象间的联系,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选择的教学实例应具有代表性,如社会热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寻求有效的处理办法,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三)拓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想使学生充分掌握地理知识,教师应拓展学生的课外活动。在学生掌握一定地理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将生活与地理知识融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地图”时,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所在城市的平面图,通过熟悉的事物引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奇心,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野外生活、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看法。
(四)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细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在布置课题时,要尽可能地将主题生活化,让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养成搜集地理知识的习惯,逐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以“我身边的地理”为主题,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地理实例,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收集资料,通过撰写小论文、制作PPT等方式进行展示,这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且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保持活动的热情,树立学好地理知识的信心。
三、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也应不断创新,生活化的课堂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充分理解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特性。地理教师应积极探索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青.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34):153.
[2]李超.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8):92-93.
作者:陈逸如 单位:万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