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物理教学思考(7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中国疆域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教材编排既注重地貌又合理地介绍了地方的气候和资源。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理解记忆效果好,在鲜活生动密度大的地理课堂上,教学效果好。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的课堂优势
情景教学是一种适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指的是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利用语言文字、资料图片、音乐视频等为学生还原知识的来源,继而使知识生动具体,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方便学生对当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虽然较多,但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课堂上,情境教学法更容易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记忆地理原理、相关概念、地理事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了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
二、初中地理创设情境的途径结合教材的不同教学内容,可以进行不同的情境创设。
(一)语言情境发掘语言魅力,创设情境。教师的普通话当然都是标准的。练就口齿清楚的本领是地理课堂创设语言情境的基础。在向学生说明一件事或要求同学背诵一段文字时,适当加入自己的情感和表情,就可以创设出较为有吸引性的语言情境。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中国的行政区划”口诀雏形就在我们开国总理的脑海里诞生了,如果你在开国大典的现场,你能快速地记下我们伟大祖国的“中国的行政区划”吗?在语言创设的情境之中,学生们会怀着好奇、崇敬的心情试背口诀:两湖两广两河山(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五江二宁青陕甘(江西、江苏、浙江、黑龙江、新疆、宁夏、辽宁、青海、陕西、甘肃);云贵西四北上天(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内重台海福吉安(内蒙古、重庆、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还有港澳(香港、澳门)好河山。
(二)环境情境初中的地理知识教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设置具体的影像情境置学生以真实的环境之中,是情境教学中较为理想的教学措施。如“水资源”的教学。教材有关水资源的知识不但介绍我国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在倡导学生保护水资源,树立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理念。在教材的处理过程中,单凭文字的说明是不足以震撼人心的。图片、影视资料是情境教学“水资源”的最佳首选。如“水资源”一课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组织本节课的课件在于“缺少水”的视觉效应。在以下四幅图片中有干旱的禾苗,挑水的儿童,即将干涸还被污染的河流,共同给出学生一个强烈的视觉效应:缺水!水很珍贵!继而脑海里生成各种有关节约用水的标语,在思想深处会产生对于水资源的危机感。最后一图的教育效果就明显地跃然纸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水资源的缺失决定了整个地球上的生命!之后结合教材播放我国水系资源视频,几大河流的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著名水系的现状,灌输资源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在动、静结合的多媒体课件中,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点首先有了极具感性的认识。在教材知识的理解中多了主观积极的学习因素,对教材里涉及掌握记忆的知识学起来就轻松愉快,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增强了对水资源知识的学习效果。最后记忆理性的数据如“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时,就不显得突兀与难解。如此既深化了思想又强化了知识点。
(三)问题情境巧妙设计问题,创设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思考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紧密结合教材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把握问题的契机把学生的思维准确带入。如教学“天气与气候”,老师在课前导入时不妨吟诵几句关于天气的诗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相继抛出以下问题:(1)你会时常关注天气预报吗?(2)怎样描述天气?(3)天气有什么特点呢?(4)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5)你会看卫星云图吗?学生在美好诗词的意境中余味未尽,面对老师的问题仍停留在美好思维的空间里,很容易进入到老师给出的问题情境之中,开始对地理知识的具体探究。
(四)生活情境地理学科教学离不开身边的生活情境辅助学生理解教材难点,时事政治是来自祖国各地的发展信息,及时捕捉相关的图片资料创设有助于学生认知的生活情境,是完成地理教学大纲要求的捷径。继而介绍我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于2014年2月8日建立。泰山站是南极科考重要基地,为南极内陆考察度下站。至此,我国先后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四个考察站。这样的教学在学生的好奇心驱使下,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生活情感,提高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三、结论与建议
在大量的情境教学的构思和运用过程中,教学效果比较突出,以往对地理知识不感兴趣的同学,逐渐对地理知识改变了态度,地理课堂的情境教学设计还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开发运用,在于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例如:美食、地方特产、民族风情等等,都是创设情境教学的极好素材,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情境教学会结合更好的教学工具,展示给学生更多直观生动的情境,寓教于乐,争取获得更好的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陈茂森
第二篇:利用多媒体优化初中地理教学途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多媒体优化初中地理教学,不仅有利于通过图、文、声、像等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多媒体的刺激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优化途径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增添了初中地理的教学魅力,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应用,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增强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多媒体可以优化初中地理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记忆知识点,以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传统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的观点和想法,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将学生的思想禁锢起来,此种教学模式,学生慢慢变成了被动学习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就算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内容有所不懂,也习惯于接受教师的想法,很少会主动提出疑问,缺乏主动思考和追求的意识。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为地理教学带来了新变化。采用多媒体开展地理教学,学生的学习思维不再跟着教师的观点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教学形式更加新颖,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例如:笔者在讲授《居民与聚落》时,利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等,为学生展示各大民族语言、宗教、风俗人情,使学生在脑海里对居民与聚落有了一个初步印象,课堂教学中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德、智、美等能力。素质教育背景下,任何学科的设置都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应用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德、智、美等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尤其是在讲到中国的河流、山脉、疆域时,可以用PPT课件形式,展示我国一些著名的河流和高山,同时,利用多媒体短视频,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小鸟的叫声、溪水的流动声,以有效增强学生环境意识,通过视觉冲击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地理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优化初中地理教学途径
(一)从教学内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从教学内容入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有利于渲染教学氛围,还有利于从教学内容入手,利用多媒体加强地图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程,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材料,多媒体课件不仅要形象、直观,而且要清晰、自然,教师要注重交通媒体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课件要注重不能脱离教学重点。例如:笔者在讲授《地球的运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时,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仅依靠简单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另外,由于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自然知识经验相对缺乏,利用多媒体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电脑地球仪动画演示,或者引导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有一定了解,对“地轴的方向和黄赤交角”有一个初步认识,以便于能够正确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讲解《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八年级上册)时,课前,以《东方之珠》音乐作背景,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大上海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不仅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用这样一段影视片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随后,笔者将教学内容逐步深化,突出了道路交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二)利用多媒体化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初中地理教学有许多重点难点难以理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仅靠老师讲解,对一些重点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和认识,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因此,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讲解《海陆的变迁》(七年级上册)这一课“大陆漂移假说”一节内容时,许多学生对这一知识难以理解,可以说,这些教学内容既是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何解决这一教学难点,首先,笔者采用动画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故事演示形式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过程,多媒体的运用,使这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生动,清楚易懂,多媒体不仅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刺激了学生视觉听觉感官,还使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挂图、课本插图是地理教师的主要教具,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很难理解。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可以使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纵深发展。
三、结语
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开展初中地理教学,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有效优化初中地理教学途径,以便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初中地理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娄向辉.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5(1).
[2]徐凌.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J].中学教学参考,2014(7).
[3]惠祥瑞.分析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2(16)
作者:李翠琴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掌握初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做准备。
关键词:综合思维能力;初中地理教学;基本途径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
1.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自从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提出,各学科开始注重凝练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理清本学科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价值,地理教育者根据长期以来对地理学科属性的共识,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炼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综合思维”的培养对于初中地理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2.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品质中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在思维创造性和批判性在明显增加的同时,思维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表现依然突出。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主要表现在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探索精神,这是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成人感和高涨的自我意识。同时也说明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正在逐渐成熟,处于心理的关键时期。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也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主要表现在思想的偏激和极端、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爱钻牛角尖,暴露出思维上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和全面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地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他们的求知欲和表现欲,逐步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掌握初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地理现象存在着整体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这也是综合思维能力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认识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一般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学习。例如,学习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特点,先让学生具体分析当地的气候、地形、开发历史等地理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综合这些分析,得出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温和湿润的东南沿海地区。然后在学习巴西的时候,学生分析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就比较轻松地说出巴西人口也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
2.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是思维经过“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现象需要通过综合的分析思维之后再提出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才能综合得出其整体认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比如,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措施。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分析我国降水量与我国水资源的关系,综合得出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从而提出跨流域调水的解决措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南方地区夏季常常发生洪涝灾害,大量的淡水资源岂不是白白浪费而且冬季又常常发生旱灾,光靠跨流域调水能解决所有问题吗?进而将学生对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转移到水资源的季节分配特点的分析上来,再经过综合分析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与季风气候显著的联系,提出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措施———新建水利工程。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维的训练,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做准备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高中地理教学,笔者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地理的思维习惯,掌握用综合思维学习地理,为高中地理学习做准备。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基本途径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地理教师应该敢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突出其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每一堂课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积极状态下,才能最真切地体验知识、感悟知识,才能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及设计教学活动这两种教学方法可以比较好地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培养综合思维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出示精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在导入新课和教学活动中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综合思维。
3.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培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分析法或者引导学生绘制有关的地理示意图以及采用地理实验法都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综合思维的构建。例如,在学习中国的气候这一节内容的时候,里面出现的地图较多,学生在学完后往往还不能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分布。但是当学生将“中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主要温度带分布图”及“中国主要干湿区分布图”的示意图绘制好以后,就可以更轻松地分析出气候与我国温度带分布及干湿区分布之间的联系。
四、结束语
总之,无论是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还是为了学生身心发展,我们地理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充分理解“综合思维”这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肖鹏
第四篇: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人们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地理知识所承载的科学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学生通过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更多人口、资源、环境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增强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本文简要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一、前言
当今世界,人类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义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有利于探索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问题的关系,增强人类的环境危机感。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营造有效的地理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活力。
二、初中阶段地理教学的性质及重要性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与自然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自然资源的不和谐开发,人口的膨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导致人类发展严重影响到自然环境,不和谐,不均衡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环境观,以便于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主动探究地理问题,提高学生对地理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地理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严谨,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地理环境,使学生了解初中阶段地理教学的性质,还要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初中地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一些地方不仅环境破坏比较严重,而且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以便于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地理环境观,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以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强化学生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综合利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对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教师资源严重匮乏,学生参与度低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教师的教学素质直接影响着地理教育效果。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由于初中地理不属于三大主科之一,导致一些学校对初中地理重视程度不够,地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副科教师”这一称谓下,地理教师资源匮乏现象比较严重,缺乏优秀的地理教师,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照本宣科,以应付考试的心态进行地理教学,同时,许多学生也将学习精力放在三大主科数学、语文、英语上,对地理、历史等学科缺乏重视,导致初中地理教学学生参与度低,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比较保守,教学定位目标模糊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同时,课堂教学方式枯燥简单,导致一些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制情绪。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一些学校教学定位目标模糊,使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学习自然环境方面的知识,不仅是为了了解自然环境,也是为了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初中地理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地理有关各种知识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地理方面的素养,提升学生保护自然环境意识,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求。
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进一步优化地理教学环境,创新地理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首先,要提高教师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优化教学环境,不断提升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地理教学环境,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进一步优化地理教学内容,在内容设计上,要促进地理教学的层次性与多元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反映地理知识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还要利用地图、图表、图片、图解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地理教学活动,以有效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能力,在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基础上,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个性化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你能够在地理教学中,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比如,在地理教学中若遇到一些教学难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便于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重视教材讲解,这使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此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兴趣培养也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发展需求。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地理教学,使学生通过地理知识学习,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地理环境的规律性,还能够感觉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地接受地理素养教育。为了展示地理实验性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更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使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地理教学的热情。
五、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要想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不仅要增强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断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华英.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探讨[J].读写算,2014,(04).
[2]杨洋.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J].新课程,2015,(05):105.
[3]韩金梅.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J].考试周刊,2014,(66):55-56.
作者:李翠琴
第五篇: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思路
摘要: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初中地理生物化教学,不仅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增强学生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引导;生活化教学
一、引言
初中地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一。“教育即生活”,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更有利于将学习生活间搭建起桥梁,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相关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以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突出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体现地理教学的现实意义初中地理教学,许多教学知识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大气污染、环境与生活、气候与天气、自然风光、地形地貌等,地理知识内容丰富,许多知识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与地理知识联系紧密,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都与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关联性,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上,有效的开展生活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更有利于体现初中地理教学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促进学生地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要注重地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实用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地理概念、理论与日常生活周边的事物进行有效联系,增强学生对地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1.充分挖掘生活实践素材,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与初中地理知识有关联的生活素材非常多,因此,在初中地理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生活素材融入其中,在课堂上导入一些生活素材,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初中地理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例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笔者讲解夏季风与降水的关系时,可以拿出一些南方一些地区干旱状况或者洪涝灾害状况进行对比讲解,以便于学生对地理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还有,笔者在讲解交通运输网的课程时,可以系统性归纳交通工具,将教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指导学生合理选择交通工具,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不仅有深层次了解,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度,有效增强地理教学效果。对于初中生来说,求知欲与好奇心都比较强,所以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主动观察,主动将所学习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为今后学习和生活做好铺垫,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同时,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亲身体会地理知识内容,以便于能够真正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地理学习的实用性。
2.创造生活化的情境,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非常关键。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不仅要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还要注重地理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有效的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的。情境与知识之间亲密无间,生活化的情境创设,会衬托出初中地理的重要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融于教学情境之中,地理知识的独特功能才能得以凸显。在平日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创设生活情境,巧妙设计教学问题,生活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生活体验,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将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主动学习状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学、做”之间的衔接一定要做好。就是要多给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以便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到家里收集一些外出旅游时导游图或照片,然后,将这些照片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此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如何看地图?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如何画线路图,使学生知道在外出旅游过程中怎样选择交通方式?在野外怎样识别方向等等,通过课堂分享,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人文焦点,使初中地理回归生活学生不仅可以在课本中学习地理知识,在信息技术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多媒体也可以获得许多地理信息,可以说,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人文焦点,分析一些人文热点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实现学有所用教学目标。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通过地理知识的运用,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地理问题。例如,笔者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变化。然后,提出问题太阳是否东边升起西边落,每天时间不同太阳的方位就会有所差别。当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告诉学生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边升起西边落,其实是地球围着太阳转。然后给学生讲解为什么说地球围着太阳转,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野外辨别方向,进一步推动地理知识回归生活。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地理学习中体会生活,实现地理知识向生活回归,使学生能够在生活资源中了解地理,合理地联系生活经验,实现生活化的知识构建,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地理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江峰.浅析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J].读写算,2013,54(48):194.
[2]陈海霞.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与实践反思[J].中学课程资源,2014,10:16,18.
[3]朱文亚.实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4,12:142.
作者:李翠琴
第六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探析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备受关注,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最有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可塑性很强,所以利用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笔者以初中地理教学实例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探究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四大要素,主要强调人地协调观念、培养学生地理的综合思维、区域的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这四大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素养。它是指一个人可以通过地理的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观念,是地理学科最本质的东西,是很难通过别的学科获得的。初中地理的教材设计始终贯穿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敏锐地抓住地理核心素养和教材内容的紧密结合点,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使地理课堂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师对教材的宣讲,而是教师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人地观念和综合思维培养,提高认知能力和实践力的一个平台。
一、初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不协调的现象
(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摆在首要位置。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吸收地理知识,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上总是被动地记住一些地理知识,无法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很难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二)忽视了理论的实践运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些理论的东西都是通过文字硬背来实现记忆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就随之产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现象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学习的内容来自于自然和社会的现象,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后,没有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也不能对各个区域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地理实践能力较差。忽略了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相结合,难以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以及因地制宜开发区域的观念。
(三)忽视了学习方法指导
由于在中考中地理成绩不纳入总分或分值比例太低,学生地理知识基础薄弱,学生又不重视地理的学习,没有太多课余的时间学习地理。因而初中地理教师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把课堂重点放在知识点重复的教学上而不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实践力很难提高。
二、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策略
(一)注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生自主发展
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的形成。所以,人本主义理论对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能力培养,将初中地理知识与技能切实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以人为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考、分析和实践,自觉、主动地掌握地理知识,学会一定的地理思维方法和技能。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自主发展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条件。将初中地理教学的主体确定为学生,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等问题。不仅仅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适当的时候记录学生的情感变化,这对于初中地理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教师在讲到“地震带”时,可以通过观看地震相关知识的视频,让学生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地震影响及正确的逃生技巧。紧接着进行地震演练,让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地震来临时逃生的基本技能,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用到实处。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再讲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等相关的知识,并对这样的地理现象做详细的阐释,让学生自发地形成防灾、减灾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课堂,通过学生亲历过程、体验知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地理情感真正得到发展。
(二)运用活动课程理论,促进学生知识生活化活动
课程理论把“以活动促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强调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教育其实也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地理教育的最好方式,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而是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学习,再将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中积累经验,促进个体的发展。在初中的地理课堂中,教师几乎都是安排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忽略了关于理论的实践运用。利用活动课,促进学生知识生活化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课的开展,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生活化。比如教师在讲述我国地形和地势等内容时,乡村的学校可以通过当地特殊地表形态和山脉走向,引导学生走进当地,开展课外活动,掌握不同地形的特征及不同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的学校可以将地理课堂改在学校的地理园,利用逼真展示的地形模型辅助学生的学习,减轻了学生的理解负担,通过模型展示,学生兴趣高涨,这时再提问学生,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地方各在哪里,最后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勾画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各种地形的外表形态和我国主要地形的分布,又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祖国的由川地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学习资源,通过活动课的教学形式将课堂知识与解决地理问题相结合,启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对地理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深入去了解自然、分析地理现象,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地方的风俗人情。通过这些内容的渗透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问题探究的能力,学生的区域的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依据有效教学理论,提升学生学习的品质
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地理教师应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学法,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高效、课堂有效。课堂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因此,要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必须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的中,由于学生没有扎实的初中地理知识基础,课堂上教师通常只完成相应的知识教学任务,而没有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提升。要改变现状,教师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时间,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升学生学习的品质。通过有效课堂,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品质是检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成效的关键。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时间内,不应当把课堂教学只放在重复的知识点上讲解,应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品质。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的小结环节应该是提炼思维,突出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学科特色。例如讲到中国地理位置时,不能只让学生单纯记忆中国地理位置特点,还应如何对某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和影响作出总结。地理课堂教学还应在地理特征的获取和描述,地理区域的差异和联系,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地理问题的分析和综合等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学生学习方法,将学生的认知内化放在课堂,培养地理学科核心本质的素养。
三、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教师要充分备教材备学情,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对于学生的点评、总结要恰到好处,不是泛泛而谈地鼓励,而是要具体和有针对性。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也是动态的全面、客观的,甚至是学生家长一起参与的。最重要的是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这里的学习不仅是专业学科的学习,还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学习,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和一批批与教师年龄差距越来越大的学生。总之,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应该在树立先进的地理教育理念基础上,利用课堂的主渠道,把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作为一个长久的事业不断探索,切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韦志榕.与老师们谈谈地理核心素养[J].地理教育,2016(4).
[2]杜若明.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3).
作者:黄鹤雅
第七篇: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模式分析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同样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任务。德育教育是渗透入初中教学的各个学科的,就初中地理学科而言,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同时就德育教育而言,地理学科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做到的。因此在大力提倡德育教育的今天,地理学科的存在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也将以德育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为前提,谈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地理;教学
引言
现如今社会中的很多现象都极力检讨着人们的素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育教育也逐渐成了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初中地理教学能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帮助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科学理念。地理在初中的学科中有着极强的综合性,作为一门必修课,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将德育教育和地理教材有效的结合,因此如何讲德育教育渗透初中地理教学也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
所谓德育教育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地理学科虽然看似和德育教育的内容相差甚远,其实不然,地理学科中的诸多内容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德育素材。地理教材中的地球资源现状,人口的分布,资源的分布,以及现阶段的地球环境的状态等相关内容都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资源观,人口观,以及环境观,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现阶段的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文明逐渐弱化,到的理性日趋下滑,因为有效的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而改善这一现状,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中的有用之才。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1.教学活动中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地理是一门内容极为丰富的学科,并且很好的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在一起,这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更好的将这些内容融和到自己的生活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地理的这一特点,更加强化了地理学科的功利性,这样的形式,很难在保证了学生能够扎实的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例如,在学习保护环境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对于地球环境的认识,或许只存在于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的介绍,但是教师能够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则起到了非常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垃圾袋,去超市会用到白色的塑料袋而这些终会被当成垃圾扔掉,而这些就是影响地球环境的白色污染,让学生联想一下自己家庭中日常制造的垃圾对于地球的影响,而且我们所在的学校,城市,国家更是会以更多庞大的数量存在,进而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有效改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并不只是在努力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识,其中有效的运用教学方法,也可很好的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地理教材中的德育知识蕴藏在很多的章节中,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并不是困难的事,但是要做到在发现了德育素材时能够有效的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则会在提高了教学效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将德育理念渗透学生的内心。例如,我们在学习人文环境,人口分布等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因为就我国而言,就有56个民族组成,每一个民族的习俗都是不同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的知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可以将世界各个地区的人口分布,风俗习惯进行总结,分类,各个小组间可以交换意见,相互学习。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分配工作,让学生了解更多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而去尊重其他地区或者民族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
3.有效利用课外时间渗透德育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关于德育教育的渗透大都只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但是相对于德育教育是渗透在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的,因此教师还要能够在课外时间将德育教育有效的渗透其中。即是,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或者学生在参加课外的活动,如踏春等活动时,让学生亲身的感受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或者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内容,多听听学生们内心的声音,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
总结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现阶段教育环节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们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内容。地理作为知识覆盖面最为广泛的学科,在教学中是最容易能够做到渗透德育教育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将德育教育更有效的渗透教学活动中还需要等待我们去发现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凌霞.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J].现代交际,2012(10):145.
[2]孙芳,殷竹.德育渗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112.
作者:杜志浩 单位: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云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