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既是法律规定的教育任务,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文章从大学生创新能力要素构成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探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构成;培养对策
创新能力培养并不是新生事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和孔子提出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以认为是教育发展的初期出现的具有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思想和方法的教育理念。首先把创新理念引入我国教育领域的,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1998年,同志在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以此为契机,我国开始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写入“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内容。2013年,在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说:“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必须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为大学生这一社会最活跃的创新群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高青年学生创新能力,既是教育法明确规定的教育任务,也是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急切需要。
一、创新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社会行为,一方面,它绝不是空穴来风的,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作为支撑,进而来解决现实问题,或者面向未来期望实现积极变化,以满足社会需要和超前发展心理;另一方面,创新也必然是力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出明显不同于现有经验和思路的导向,旨在完善健全已有事物、方法,创造出尚不存在的事物、方法,并最终取得创新对象的质的变化,实现物质和精神再次跨越。从功效角度说,创新本质是将人类的认识作用于实践的外化过程,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造世界的高级表现,是仅仅属于人类才特有的社会认识和实践能力。创新将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实践,以思维的外化带动思维的物化,自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对于创新能力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社会人个体使用现有自己掌握的知识等信息,创造性地提出区别于既有事物的、具有开创性、独特性和价值性产品的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等三个部分。第二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表现相关联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对既有知识的学习、改造和使用,另一部分是产生新思想、研发新技术、制造新产品等实践行为。第三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基础性、工具性、专业性、综合性等四类知识。这三种观点以不同的侧重和表述阐释了创新能力的内涵,其实质是一致的,综合起来,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创造新事物的能力[1]。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个人的创新能力高低取决于其基本素质。在心理学上,人的基本素质分为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两种。人的智力是指产生新思想的能力,即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创新能力就是由创新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构成。除了这两个要素以外,把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出新的事物,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处理好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理论和实际、理想和现实等方面关系的能力。一个人能够将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创新实践能力这三个要素综合起来应用,就具备了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即具备了创新能力[2]。
1.创新思维能力如前所属,创新思维能力即产生新的思想的能力。行为的创新是以思维的创新为发端的。从新思想的产生这个角度来看,构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内在要素主要有知识、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是与人类文明方向一致的、人类在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断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结果的综合体。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越丰富,可供使用的知识越多,调动起来就可能越灵活方便,产生新思想的可能性就越大,创新能力也就越强。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更应该教会学生自如地运用知识来创造新的知识,进而适应和改造世界。逻辑思维能力又称抽象思维能力,主体对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进行客观、合理、准确的观察、分析、判断、综合、抽象、推论,并能够以符合某种规律的方式来有条理、有层次、有步骤地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3]。新思想的产生只有通过逻辑思维能力的论证,才能确保其正确性、科学性和指导性。非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不为逻辑规则所约束,可以直接根据客观事物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的思维方式。虽然非逻辑思维所得出的猜想和假设正确率较低,但具有重要的价值。
2.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特殊的智慧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非智力因素表述为直觉、灵感、第六感等。按照定义,非智力因素指人在各种智慧活动过程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而自发形成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分为三个层次:高层次包括人的理想、信念等,对学习活动具有长期的影响;中间层次包括动机、兴趣、情绪、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对学习活动具有直接的效用;低层次指人的自制力、荣誉感、热情、求知欲望等,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在全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非常特殊的特点,即直接对认识过程进行调节和促进,不负责对获取信息的分析处理任务,因此人凭借非智力因素得出的结论和判断经常是错误的,但其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定向、引导、维持、强化等作用非常强大,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创新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指人在参加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并赖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生活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实践与创新之间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为:实践活动是创新能力的物质和信息材料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素质,创新结果的价值也必须通过实践检验活动来评估和展示。对大学生来说,需要具备许多与创新能力直接相关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求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研究实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逻辑思维能力相对缺乏非逻辑思维能力属于人的右脑的功能,人在大学时期,左脑发育已经成熟,所以运用左脑成为习惯,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增强,而非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延续,导致思维惯性越来越严重,致使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非逻辑思维缺乏将导致人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向现实趋同,想象的积极性和意识不断下降。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是造成想象力等非逻辑思维能力缺乏的直接因素和重要原因。
2.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在大学阶段中,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自然发展已趋成熟,也是逻辑思维发展的最后黄金期[4],一般20岁以后,人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业已达到顶峰,30岁后开始下降。按照发展创新能力的标准和要求来看,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低,依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信息化条件下,网络的普及使知识碎片化、语言逻辑异化,如果大学生没有认真系统地接受逻辑思维教育,就会出现表达想法不清晰流畅、写论文逻辑不严谨等情况。逻辑思考架构的语言基础,并不需要很多的词汇量就能满足,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则需要较高的语言层次。提高语言基础和文字组织能力,可以促进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故而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会觉得逻辑问题很难读懂。目前,高等教育对逻辑学重视不够,学生自身也忽视这一重要的基础学科,不掌握基本的逻辑理论,没有经过逻辑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普遍不高。
3.非智力因素不够优化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是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基本成熟,是人生中进取心最为强烈的阶段,但心理尚未成熟。目前,高等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不够重视非智力因素等心理方面的教育,因而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正、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的状况。有的学生兴趣错位、心理脆弱、情绪不稳,有的自觉性不强、自制力较弱、坚定性很差。从团队合作的角度看,很多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困惑甚至恐惧,自信心不足,适应环境能力差,诚信意识淡薄,缺乏责任心和合作精神。
4.创新实践能力普遍不高大学生主要精力放在校园内的学习,一般都没有生活实践和工作实践的历练,导致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中,创新实践能力最为缺乏。社会普遍反映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思想和心智也趋于成熟,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但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较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教育中实践教学方面的短板,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体验,在步入社会时就会体现为人际交往能力差、知识应用能力不足等情况,难以发挥出实际水平,影响个人价值发挥和职业发展。
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1.尊重个性发展,鼓励开创精神学生不是消极的被管理对象,不是灌输教学内容的器具,这个意识需要教育工作者时刻牢记。要把每名学生当作具有无限潜能和独特个性的主体,充分重视个性差异,在法规的道德规范内的任何个性化行为,都应得到尊重。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管理过死过细,将学生完全置于被动状态,制约了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往往受到打压。为此,必须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如允许在读学生进行自主研发、创新和创业等尝试,激励具有开创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
2.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最好的教师。调动并激发大学生对创新的兴趣,是改进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单方面讲授的填鸭式教育饱受诟病,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要求,尝试和推广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是大势所趋,目的是激活大学生独立思考意识,调动其自主性,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充分调动起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其思维活跃起来、大脑运动起来、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起来、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进而达到创造的愿望强烈起来、创新的火花迸发出来。其次,要改进考试方式。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除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还是要通过考试这种手段,促使学生提高相关学科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需要死记硬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不仅可以根据其重要程度适当减少,或采取无标准答案的探讨性提问,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思考、深入领会、加深印象,才能做出解答,还可以设计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后作答,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注重优化非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目的是直接和唯一的,即要提高自觉学习、积极吸收、主动融汇、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双结合”,即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结合、非智力因素与道德品质相结合,综合采用锻炼、练习、榜样和强化等方法,区别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分门别类制订非智力因素优化方案[5]。在优化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还要考虑特殊群体,如智力水平突出或较弱者、实践能力超常或较差者,需要在优化方案中做出相应考虑,提高非智力因素优化效果。
4.树立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实践对自然物的改造,不只是形态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将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贯注在自然物中,从而创造出不可能凭借物质世界自身运动产生的事物[6]。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管是培养的目的、方法、路径,还是最终培养结果,都无法脱离实践的历练和检验。大学生创业素质养成考查的重要的途径便是校外的“小试牛刀”,创业理论、创业理念、创业技能等均需要在实际的创业实践中得到基本检验[7]。这就是实践性原则,要求真正把创新作为创造性的实践来对待,以实践作为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和最终标准。从教育的角度说,就是要将实践贯穿于人才教育培养的始终,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下大气力抓实践育人的有效性、针对性,同时统筹谋划实践体系、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包文莉,刘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成及培养策略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3).
[2]王献敏,等.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4).
[3]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1(3).
[4]王惠峰,等.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的探索及思考[J].护理教育研究,2009(5).
[5]刘磊,傅伟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4).
[6]颜慧庚,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
[7]汤颖,李春琴.大学生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J].继续教育研究,2016(9):18.
作者:康齐力;杨帆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