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对机械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思考范文

对机械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对机械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对机械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思考

虽然工程人才创新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早,然而直到今天,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问题和障碍,需要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工程创新要求培养创新型的机械工程人才,机械工程教育改革将更加关注全面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育,关注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塑造与养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机械工程教育要培养全面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本质要求机械工程教育全程体现创新。一方面,创新能力要作为培养的终极目标全面渗透到工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形成创新能力养成的合力,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机械工程教育自身也需要创新,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探索中,应按照创新计划和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尽快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

二、实施主体——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六共同”

“学、做、思、创”改革模式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的精诚合作和密切配合,三者缺一不可。借鉴韩国的“产学研管”经验,笔者对政、校、企的合作内容和各自责任作如下梳理,提出在政府宏观服务的推动下的校企“六共同”的实施方案。

1.高校:不缺位、不越位的推动者工业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普遍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较高。而我国的情况却大相径庭,企业似乎只热衷于谋求经济利益,而对育人较为“冷淡”,因而我国的校企合作首先需要的是来自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在促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做到“不缺位”和“不越位”,做到这二者,政府的作用便得以充分发挥。

2.校企共同一促进创新能力培养(1)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成立由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商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审定并最终通过体现创新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2)共同研究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区域人才需求,在企业专家的参与下,大力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建立监控机制,采取优胜劣汰的办法取消一批培养质量不高、市场需求不大的专业;面向新兴工程领域开设航天、船舶、新材料、新能源等创新潜力巨大,竞争优势明显,社会需求巨大、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专业化、创新型的工程人才。(3)共同开发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实现创新工程师培养目标的主要媒介,其载体是教材。要重视新编教材的价值取向和创新作用,采取模块化、项目式、任务型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成立由企业专家和高校专家组成的联合编写组,积极吸收一线工程人员和高级工程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项目实施课程、实践教学课程。(4)共同整合教学资源。整合人力资源,企业为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工程经验提供便利,高校为提升企业职工的学历水平创造条件,企业为高校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和大量问题素材,高校为企业提供教育教学方面的指导,共同打造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过硬的工程师资队伍。(5)共同实施教学活动。校企携手共同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分工明确的实施课堂教学和企业教学,实施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创新竞赛。要将教室和实验室、实训场融合起来,将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融合起来,将企业项目和课堂教材融合起来,营造无处不在的工程真实环境和创新氛围。选聘校内和企业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专家组成评估小组,负责工程教学全程的督导与检查。企业阶段的考核指标和实施方案务必由校企双方认真研究制定。

三、小结

创新与创造是工程师的使命,创新能力是工程人才培养中必须坚守和加强的一环。要以工程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的训练;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充分认识创新能力养成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将其培养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目标任务,以创新能力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养成。

作者:赵青;田向 单位:山东工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