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新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应用(8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的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于“渔”,而不是给予“鱼”。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现在的教育情况怎样?教师还是需要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上课呈讲演式、任务式、应考式等教学倾向普遍存在。由于教学任务紧张,探索与研究教法真乃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语文教师现在只能认为“在课堂上讲几句俏皮话”就是创新教育,而“学生在紧张之余哄笑一下”便是创新教育的见证。这的确很可悲,但是又是无奈的现实。我想,若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语文教师自己也应努力探索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新途径。以下,是多年来创新教学的一些体会。
1在教学切入点中创新这个切入点就是课文的人文因素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点
如夏衍的《包身工》一文,写于三十年代,远离现代生活,如果把情感内目标仅设计为让学生注意本文中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情包身工的生活,体会当今生活的幸福,把知识技能目标定为注意本文是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点面结合的写作特色,这样的设计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只是隔靴搔痒。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当今某些打工妹的生活和包身工相比,也相差无几。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把比较打工妹生活和包身工生活的异同点作为切入点,并引导学生调查或找一些打工妹生活资料与包身工生活作比较阅读,组织学生讨论,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及表现主旨的意图,那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在比较分析中,理解打工妹生活与包身工生活的本质不同,从根本上认识新旧社会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点上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当今有部分打工妹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虐待,她们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能学会提高阅读的能力,更能从中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现实的本领。
2在教学衔接点中创新即教师利用课文的旧信息结合现实社会找准衔接点
现行中学课文虽不少是经典名篇,但有些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和当今社会的现实有所脱节,因此要求教师大胆地进行创新,在教学中增大信息量,找准课文信息与新观点之间的衔接点,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三十年代,课文中所提倡的“拿来主义”的观点,与当今改革开放的政策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仅仅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来理解“拿来主义”,显然这种教学是肤浅的、粗糙的。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讲解课文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得与失,了解我国为什么必须接受外国硬“送”的东西。如果让学生思考用鲁迅的“拿来主义”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来理解今日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否全面,进而让学生讨论,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汹涌而来的外国文化经济,该具备怎样的良好的心态。这样,在教学的衔接点中找到了思考的创新点,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写此文的用心良苦的同时,更学会正确看待当今对外交往的特点。
3教育创新要让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当代社会及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维护生存,是中学教学的任务之一。这里的“生存”,不单单指生命的自然存在,还包括着具有主动性和社会性的存在。为此,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1、两种态度,一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态度;二是认识和关心自己、他人、社会、民族、国家及整个人类的态度;2、两种能力,一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和书写能力。我想,语文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学生适应社会与生存能力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课本以及课外读物了解社会和生活,还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认识社会和生活,所以我认为身为语文教师,在推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和学会生存。那么我平时是如何贯彻这一点的呢?第一是在课堂上通过具体课文的讲解渗透做人的道理和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艺术。第二是要求学生在读课外书的时候学习别人的语言艺术以及文中所蕴含的生存经验。并要求写好读书笔记,如适当摘抄一些片断供日后学习所用。第三是组织学生定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我带领学生走到市场上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知道一些生存知识和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求学生在日记中体现一些他们所见到的、听到的和自身已具备的好的生活经验,课外还安排同学们在一起讨论生活以及未来的理想。
4教育创新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创新
教育的实施是通过教师去进行的,而语文创新教育的实施则需要教师具备很丰富的文化储备,因为教好语文要涉及许多知识层面。首先,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有面向世界的眼光。现代科技迅猛发展,语文教师应适应时代潮流,自觉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学习。其次,语文教师还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能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升学,要有为提高中国国民素质而教好语文的目标观,也不能认为只有分数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使学生得以发展。再次,语文教师必须要苦练基本功。语文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授语言,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是语言的典范,要说好普通话,并力争使自己的语言准确、清晰、流畅、生动、活泼、充满感情。另外语文教师经常和文字打交道,所以写一笔好的字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垂范。目前语文教师正处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历史的使命不允许我们逃避,我们惟有迎难而上。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而作为共和国教育大厦的基石—基础教育将在这场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师将担负起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实施创新教育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作者:马艳慧 单位:包头市第八中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研究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在素质教育取代了应试教育之后,创新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核心与最高目标,它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希望能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创新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发展。由此看来,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够满足创新教育的需求。故而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落实创新教育。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较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落实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还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对小学语文教育加强重视。然而,部分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片面化,无法对学生的思维创新加以正确的引导,而学生思维的培养对其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构建一种更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方式,在满足语文教学需求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1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落实的必要性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个体的创造能力。因此,对于学生来说,灌输其知识,不如培养其能力。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加以培养,还需要对其思维能力加以培养。思考是一个习惯,但是一些教师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对于思考的培养相对较少。自然,学生也就缺少创新能力。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单纯的理论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正常进步。唯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要想个体具有创新能力,就必须要从小培养。小学语文作为基础中的基础,需要对其加以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从其落实。
2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
2.1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其在学习中是处于主动还是被动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是希望其可以自己发散思维,对某一事物提出不同的见解。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通常对于新奇的事物会存有一定的好奇心,而好奇心会引导兴趣的产生。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改变原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从教学方式的不同上,感受到教学的乐趣。除此之外,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无非是读词认句。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初期的兴趣弱化,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更加不用说在长期的教育中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应丰富教学内容,用相对新颖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2.2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教育中引入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该种方式将原本由粉笔、黑板、课本组成的教学方式取缔,并让小学生产生了较强的兴趣。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会加入视频、音乐等元素,使得原本就占有优势的多媒体教学更加富有吸引力。生动的图像、丰富的影音资料,将原本枯燥的文字形象化、具体化,使得学生可以运用多方感官来进行学习,有效地缓解了学习的枯燥性。例如在教《向往奥运》一课时,可以寻找相关的视频材料来加以播放,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结合学生观看的图像有序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此时的学生会被视频内容所影响,面对课程内容时,会发挥自己的思维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差异或者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3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解答能力
传统教学会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但却不包含解题技巧。也就是说,会设定一个固定的程序或者步骤,让学生面对某些问题时,按照其已经设定的步骤来进行。该种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尤其是小学生本身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够成熟,需要加以引导与发展,该种教学模式使其思维被限制,无法发展。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必须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通俗来说,就是区别于已经存在的事物。在发现已存在事物有问题时,才会让人有想要思考的欲望。因此,在课堂中合理地设置问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按照已经设计好的问题路线去发散自己的思维,从而使得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3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语文教学已经从原本的理论灌输,上升到思维的培养。故而,语文教学方式也需要有所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彻底地改变,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理论之外的知识,从而让其思维方式能得到一定的转变,智慧与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其自信心能够加以树立,让课堂充满活力的同时,才可以让其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凤鸣,程超,齐建辉,张洪菊.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才智,2010,(5):121.
[2]王林发,刘海涛.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8):81-83.
[3]李满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创新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34):74.
[4]王淑媛.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J].学周刊,2015,(24):176.
作者:丁文俊 单位:河南省邓州市九龙镇中心校
第三篇: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分析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和动力。国家进步离不开创新,教育教学更离不开创新。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重视创新教育。本文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进行了相关探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发展与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创新教育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教材、教学过程、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将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从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与写作教学等方面来开展创新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展开研究。
一、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一)通过儿歌来激活学生思维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歌谣有浓厚兴趣,教师完全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进行创新教育。在拼音教学中,拼音字母的发音、记忆,如果能够用歌谣的形式来让学生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字母学习的印象,激发学生字母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就是创新教育的有利表现。
(二)开展游戏活动,在愉悦中学习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在小学教学中,开展游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汉语拼音教学应该将游戏融入到其中,通过学生动手动口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游戏教学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在识字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识字、写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通过质疑,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锻炼。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创新教学离不开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通过发现问题来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例如,对于“拔河、打球、拍皮球”这些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有哪些特点,学生会发现这些词都用到了提手旁。同样“跑步、跳高、踢球”学生会发现都用到了足字旁。通过教师的引导自然会加深学生对于识字的认知力。另外,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创新教育的手段,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通过质疑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来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识字学习的好奇心,为创新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二)提高学生联想力,激发学生想象力
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尤其是学生展开联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教师要呵护好学生的思维意识,鼓励学生意识中所体现出的新意。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启发和引导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手段来记忆字形。教师要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开展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在生动、形象的过程中进行识字。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重视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阅读,促进他们思维发展,提高阅读质量。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创设愉快、和谐的阅读氛围,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保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构建一种民主、宽松、相互尊重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让他们把课文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已经不容易了,因此,首先要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示范,只要教师善于激励,正确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反复阅读,或者让他们进行讨论,查阅资料,学生就会学得更活更广,学生的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地展示,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创新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阅读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
(二)捕捉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时候就是一刹那间产生的,这就是所谓的灵感。对此,老师要及时捕捉,因势利导,学生的想法,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本,对学生的求异思维给予肯定,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
学生一旦树立了创新意识,教师就应加强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是学生充分发展的必需。努力挖掘教材中活动因素,精心设计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学习的有趣,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化阅读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重视学生对本文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基础的教育学科,它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文字书写,还要使学生正确地使用文字,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学生的理解文本,忽略了语言方面的真实情感,主要对语句或者段落进行分析,忽视学生对本文的综合感性理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整体章篇的综合感性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忽视学生情感体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不可能充分地阅读文本,阅读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语文教学忽视了其人文性,忽视了学生的感情熏陶,那么他们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就不会深刻理解,对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要求,这一要求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语文的每一个因素,切实落实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殷雅玲.循着文本经历过程习得方法培养能力——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得意得言得法的实践[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10).
[2]陈海波.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感悟的方法[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4(12).
作者:李振启 单位:河北省任丘市石门桥镇史村学校
第四篇: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策略探讨
摘要:
语文是小学生进行语言沟通的基础课程和平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也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新课改的展开和推行,对于学校教育既是一场挑战又是一次机遇,如何在这场竞技中取胜需要多方位的改革和创新。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创新教育需要语文课堂为其提供广阔的平台,需要融合进语文教学中,并对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健康、有序的进行,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本文从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学实践出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创新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践;教学
新课改的展开和推行,对于学校教育既是一场挑战又是一次机遇,如何在这场竞技中取胜需要多方位的改革和创新。小学语文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时,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在创新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善语文教学方式,把创新渗透并融入到教学中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和教学中处于领导地位,而这种地位和角色往往使语文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主动教学,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甚至是灌输。语文教师上课的模式也是千篇一律的,在讲解一篇课文时往往就是按照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相关信息、段落大意、主旨思想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展开,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就不复存在和开展了。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比较敏感和重要的阶段,学生的塑造性比较强,若不抓住此阶段进行创新教育,以后的创新教育工作会更加艰难。教师应该改进上课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只顾讲得头头是道,却不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相应的锻炼和培养。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兴趣打开创新的大门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换句话说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他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事半功倍。兴趣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留给后人的箴言中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换句话说兴趣在学习工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学习知识与兴趣相辅相成。假如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是兴味索然,没有良好的学习情绪,把自身的听觉和视觉封闭起来,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创新就无从谈起了。相反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着饱满的情绪和兴趣,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强烈希望弄明白所学的知识并跃跃欲试,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既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发散性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传递给学生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哲理;形式上则体现着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以及文章的构成写法。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榜样对孩子进行相关的介绍,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陶冶情操,升华情趣,这样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了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和德育修养,对孩子言传身教而不是夸夸其谈。让孩子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总结知识理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亲自体会美学理论。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人物和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地健康成长,同时,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并在这双翅膀的带领下自由翱翔在知识的天空。
4教学观念的创新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教学和课堂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因此只有语文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让创新在语文课堂中融合。正如古人云: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传送纽带,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传播给学生的知识仅限于课本,习题的答案多以教师的答案为主,这样不仅不利于新教学改革的进行,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那么教育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丰富传授知识渠道,学生才能多动能和独立思考,从而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才会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才会容易和便捷。
5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探究活动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探究活动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结果告诉我们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效的。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教学活动的形式也是十分多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的活动,例如朗诵比赛、创办手抄报或者是班级刊物、开展辩论赛等。教师还可以在每堂课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一些简短的演讲或者是感言,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记或者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将自身的真实想法表述出来,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好基础。总之,语文是小学生进行语言沟通的基础课程和平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科目,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也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需要对孩子起到启蒙作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越来越高,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越来越重。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在改革的过程中健康发展。创新与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创新需要语文课堂为其提供广阔的平台,换句话说,创新需要融合进语文教学中,并对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健康、有序的进行,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作者:董永华 单位: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街北完全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策略探析
摘要: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学生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1.1运用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广泛分布于字、词、句、段及每篇课文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有创新性,它们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遗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精神。甚至课文中某个汉字的识记,都很有学问,都有可能诱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进行创新教育。
1.2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运用图画、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强。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要求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思考问题时,要求思路开阔,敢于突破传统定势,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最终实现创新。
2.1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中的特殊作用,有的地方体现的比较明显,如《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称象》中的求异思维,《田忌赛马》中的变异性思维等;有的地方则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
2.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
3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
品质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能否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对于能否自学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对小学生来讲,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也应从小塑造与培养。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多维性、综合性,其功能发挥的好,必将对学生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综合运用课本中的创新素材,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材中,关于对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伽俐略比萨斜实验等创新性“事物”的描写必将对学生的民族精神产生强烈的震撼;关于对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画家达芬奇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毕升、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钻研、造福人类的“典型事迹”的描写,必将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性教育,以促进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二是通过教师榜样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最具感召力,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性个性品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三是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学生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还与一定的家庭及社会环境有关。因此,必须鼓励学生走出教堂,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合力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总之,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体,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只有把课堂作为学生创造探索的过程,才能敞开学生的心扉,放飞学生的思想,启发学生的灵性,才会达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2015年第6期
[2]柳夕浪;从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看课外阅读指导;陕西教育;2014年13期;19
[3]李运菊;百分之三十与百分之七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11期;16
[4]胡培培;小学语文课文阅读的层面浅探及操作策略;陕西教育;2015年9期。
作者:李冬 单位: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田庄台学校
第六篇:语文运用多媒体创新教育研究
运用多媒体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农村小学多媒体运用起步晚,但要大胆尝试。要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和儿童认知规律,从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方面积极使用多媒体。近年来,笔者在这方面做了有效的探索。
1将多媒体应用与儿童的认知规律相结合
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拼音教学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爱活动和对形象的感知力较强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了找朋友、打擂台、戴帽子、开火车、当老师、编儿歌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这些活动中,我应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自己点击,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教学ü和j、q、x相拼时,我制作课件“小鱼遇到j、q、x,去掉两点还读鱼。小鱼离开j、q、x,头上两点还回去。”形象生动,学生踊跃点击,演示,很快就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训练他们的拼读能力,我把学生带进电脑室,指导他们敲击键盘,在电脑上拼读。学生个个参与,兴趣很浓。在识字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一些生字进行拆、拼,让学生动手找偏旁组字,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我不仅重视教学的趣味性、参与性,还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识字教学前,我往往要设置一些简单、开放的问题,比如“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的”,让学生自主探究。上课时,大家一起交流,共同完善,将好的经验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共同分享。比如:“日来晴,水来清,人来倩,米来精,竖心来了好心情,反犬来了让你猜,目字来了是眼睛。”“有点不是大,无点不算小。”这些识字口诀,就是全班学生共同完成的。这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不是将知识以成品的方式教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设疑激趣,将一些与阅读有关的引导性、趣味性、挑战性的文字传到班班通上,学生看了这些文字,产生了阅读的冲动。阅读完成后,学生将自己的发现或解决的问题说出来,或者在班班通上显示出来。这些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成就感。教学中,我还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比如在教学“寒流、北风”等词语时,我播放了北风呼呼的声响和大雪纷飞的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理解岁寒三友的品格以及人们不畏严寒进行冬练的精神,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教学《小鹰学飞》时,我制作课件,一步步演示小鹰学飞,要求学生给画面配音,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我应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出了“路人行走”、“狗儿奔跑”、“猫儿睡觉”、“小孩玩耍”、“公鸡喔喔叫”等句子。很好地“体会村庄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2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系统、更多元的学习背景
以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我在教学时,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2.1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历史文化背景
比如与中国革命有关的文章,课本上有不少。我利用班班通播放了电视剧《井冈山》和《长征》的片段,并作适当讲解。学生有了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依托,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扁担》、《菩萨兵》、《和他的大黑驴子》等文章,就感到亲切、轻松。许多学生学完了课文以后,还搜索、阅读了《金色的鱼钩》、《清贫》等文章,充实了学习内容。
2.2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科学文化背景
在教学《我叫“神舟号”》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介绍宇宙空间的科普片,神舟飞船升空、飞行的视频,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太空”、“散步”等词语以及课文内容。在教学《奇怪的发现》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介绍达尔文以及一些生物,帮助学生了解“适者生存”的有趣现象。
2.3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日常生活场景
在教学“你的家乡哪儿最美?”时,我将平时拍摄的当地风光片传到班班通上放给学生看,学生很感兴趣。当看到自己熟悉的地方时,许多学生能滔滔不绝地说一番。在教学口语交际“说话要注意姿势”时,我播放了家访的一些照片。学生看了照片,见到了照片中的自己,又想起了家访时的情景,对自己当时说话的样子进行了评头品足,知道了说话时应该有正确的姿势。
3运用多媒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和拓展
我在教学生字时,利用班班通分别对象形字、形声字进行了归类,并且搜索了更多的象形字、形声字供学生学。在词串和成语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类和拓展,如在班班通上搜索“描写春天的词语”、“描写夏天的词语”等。在教学《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时,我让学生自己搜索了一些寓言故事来读。在教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时,我播放了有关《三字经》的动画片给学生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教学关于传统节日的词语时,我搜索和播放了相关的民俗民风视频,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多媒体,这种先进教学设备的运用,给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手段。我们要努力学习,积极运用,改革旧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新路径。
参考文献:
《新世纪教师素养》张行涛
作者:王业善 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仙鹤小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创新教育分析
摘要:
创新教育是目前我国新的教育模式下对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主观要求。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例,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参考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对高中写作的创新教育进行简单研究。
关键词:
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教育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1.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3.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1.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2.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以自能作文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高中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七步:开源导流,理论指导,范文引路,写作实践,反复修改,专题讲评,自我总结。
4.利用阅读来实现对写法分析和运用指导的加强。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育跟阅读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阅读教育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讲明写作理论、方法等基础上,要具体分析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黄辰斌.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3).
[2]董威力.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2).
作者:任洁 单位:包头市第六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策略探析
摘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新课改下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对语文教学进行全面改革,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与创造,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高中语文;创新教育;探究热情;问题意识
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不是知识的机械记忆者与运用者,而是探究者、发现者与创造者。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再机械的传授教材知识,而是将创新教育无形渗透于教学中,彻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的枯燥灌输式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平台,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启式教学,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展开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提升技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成为探究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发现者、探索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并不是可以忽视的,而是学生认知的内在动力与强大推动力量。可以说,学生对认知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深度,关系着认知活动的成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这样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更高涨,探究思维才能更活跃,才能在教学中有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要以新颖、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1.引入生活活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课改非常重视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明确提出:要从学生所的生活现象与生活事物入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要重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将语文教学带入宽广的生活空间,以生活的活水来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具趣味性与形象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而是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能够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之中;不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而是以生动的图片、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频来综合传递信息。这样的教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更能以音乐的感染力与画面的渲染力使语文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处于这样的教学之中,才能不断激起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与思考的主动性。
二、巧妙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只是将现成知识单向地传递给学生,并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接受知识。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要扭转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与机械状态,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探究才能成为学生的主体行为,才能使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地解决问题,有更多知识与技能上的增长与提高。
1.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问题是探究的主线,问题是否具有探索价值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深度,决定着探究的成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既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又与学生的基础密切结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成功地学习新知。
2.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的探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着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要突出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性,就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思维困惑无法继续探究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问启思,以此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与方向来展开思考,帮助学生完成探究,这样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与灵活性。
三、鼓励质疑,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且,解决问题只是对知识的运用,而提出问题则代表着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因此,鼓励质疑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在阅读时也往往会产生许多的独特见解与感受,与教师、与教材、与学生有着不同的意见,但是在课堂上却很少听到来自于学生的不同声音,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畏于教师与教材的权威不敢提问。为此,教师要打破专制教学,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平等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打消心中的顾虑,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勇敢地提出问题。
2.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会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学习贵在掌握方法,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打开探究的大门,自主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教师就不能只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展开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更多的问题。
3.实施赏识激励,让学生乐问。教师要运用赏识教育,发挥评价的激励效应,以得当的评价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享受到提问的乐趣,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探究动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为此,我们要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表扬与批评并行,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陆文玲.关于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3(7).
[2]郑俊香.对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考试周刊,2015(19).
作者:李永江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劳动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