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日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的差异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2年4月教育部才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而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则更加的晚。但是不容置否的是,在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上来看,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但如若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还是存在着比较显著的问题。能够全力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可以说突显出严重的不足。因此,我国高校科学技术的培养和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大幅度的提升。日本创新教育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二战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70年代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而90年代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也开始全面强调了高校教育的创新和创造性。日本政府也可以说是大力支持和推进高校的创新教育。而总所周知的是,日本高校在整体的构造上与我国高校有所不同,因而在创新教育的发展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而对于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而言,日本的创新教育发展的确突飞猛进,并且具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而日本高校的创新教育无疑也大力推进了21世纪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中日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差异——高校入学制度改革90年代初,日本高等教育进行了大幅度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以说日本的高中教育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为了应对高中带来的巨大变化,高校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日本的高校在此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日本高校在适应高中变化的过程中,进行了全方位的多样化转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日本高校一改以往风格,在招生考试制度上做了深度改革。考试机会不只是采取单一的高考形式,而是采用多角度多方向多元化的方式。而且高校在选拔上也是以适应各个各院各系的专业教育目的和特色为主要目标。。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一直以来都是采取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形式。首先命题、考试就是国家统一进行,而高校也同样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高中毕业生的录取工作。这种制度无疑是死板的,但是毋庸置疑的它所具有的权威性。但是,这种高校入学制度让高中毕业生的自主选择性大打折扣。由此可见,日本的高校入学制度的模式具有较大的弹性。
2.中日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差异——高校创新教育改革9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着重强调“创造性”的高校,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从此开始进行了长足发展。并且在日本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日本高校的创新教育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日本针对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对高校的创新教育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大发面进行了改革。首先,日本高校对学分和学科进行了重新设置。学分不再是过去的固定学分,而是采取了一部分学分为固定必修学分,而其余很大一部分学分都让学生自修。这样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兴趣性的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改革不只能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并且能让学生个性和能力得到创造性的发展。高校的个性化多样化改革也为社会提供了具有创新性和创造头脑的新型人才。其次,日本对高校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完善,在高校中增添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型学科,并且按照学生能力开设班级。并且增加了以实践、实习为主的小班课程,大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也为社会培养了符合实际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再次,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修课机会。教学上也加强了学校与产业、企业等社会团体的联系,使大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大学生未来的出路提供更多更好的实际经验。并且在实践当中培养了大学生更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最后,日本还对高校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改革,强化了大学生的“独创”意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践与教学相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被大力激发。
中国高校的创新教育模式可以说也在大踏步的发展中。但有利于创新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还是较为简单,多样性还是非常欠缺。高校学生还是无法自由选择符合自己性格和爱好的相关课程。日本高校向社会的开放很值得我们借鉴。中国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还是相对少,国内高校应积极争取与企业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大力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日本政府和高校不只重视课程的设置,也重视以人为本。从教师的能力出发,着重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再学习和再进修的机会。可以说这既有利于给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又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教师的良好创新性和创造性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和激发到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结论
总之,中日两国在高校创新教育模式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我国高校在借鉴日本或是其他国家高校的创新教育经验的同时,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适合我国高校自身发展特点的优秀经验。我国高校也应该结合中国特色,构建一个具有生机活力的教育体系,完善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大力发展我国的高校教育,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知识科技基础和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刘海楠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