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特色发展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是大学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体现和标志。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因此,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大学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笔者试从社会与学术的视角对大学特色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贡献一孔之见。
一、面向社会需求:大学特色发展的着力点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端于中世纪的欧洲,1088年诞生的博洛尼亚大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并不是人为的预先设计,而是源于社会对神学、法学、文艺、医学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正如伯顿•克拉克所指出的:“这时的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的。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1]。另据克拉克•克尔研究,西方世界在1520年以前建立的,至今仍旧以可辨认的形式、有着类似的功能和未间断的历史的机构约有85个,其中就包括70所大学[2]。大学为什么能历经如此之久而不消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学能伴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化,不断地肩负起新的使命和责任,持续不断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这句话极其精辟地道出了大学的发展是大学自身内在诉求与大学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大学是一个始终处于不断被塑造、不断被赋予重要任务的特殊而复杂的组织。“大学必须要寻求保留它核心价值中最珍贵的部分,同时还要开拓新的道路来热切回应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所带来的种种机遇”[3]。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大学不可能遗世独立,不可能脱离社会的需要而存在。历史和经验反复证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大学发展的活力源泉,大学的学科设置、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都应与社会发展保持良性互动。同时,大学也只有积极主动地服务社会,才能获取生存的根基。大学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越强,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也就越强。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从社会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这种物质上的依附性决定了大学必须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当今时代,大学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已是世界性现象。大学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引导社会进步,社会则大力支持和有力支撑大学的发展,双方在互动中追求达到紧密契合的理想境界[4]。服务社会,既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大学特色发展的战略支点。“大学办学特色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大学办学特色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其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的大小”[5]17。大学只有主动深刻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才能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谋得发展机遇、形成办学特色;只有将理论研究与创新成果回馈社会,才能真正体现自身功能,彰显自身价值,赢得社会声望。我国大学必须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充分认识自身在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进步中的责任,始终以服务社会为方向,牢固树立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在服务社会中实现特色发展。
二、坚守学术使命:大学特色发展的基础
大学自产生至今,经历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变迁,虽其组织规模日趋庞大、结构愈益复杂、功能日益多元化,但大学的学术本质并未改变,学术发展是其持续创新、经久不衰的核心推动力量[6]。而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是因为“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7]。总之,支配着大学的根本是学术,学术活动是大学的本质活动,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都是以学术为基础,大学正是在学术这一本质特点上,确定自己存在的根据以及自身与他物间的关系,确定自身的发展。大学特色发展必须面向社会需求,但应坚守学术使命。今天,我们在提到大学应“为社会服务”时常以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为例。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在查理斯•范海斯校长的领导下提出了“威斯康星理念”:威斯康星大学要成为本州人民的头脑,要给人民以信息、光明和指引;威斯康星大学要在一个农业大州———美国的奶牛场中生存和发展,教授的皮靴上不能不带有牛粪;大学必须把整个州作为大学的校园。在为本州服务的过程中,威斯康星大学的畜牧科学、生物科学和细菌科学等学科迅速取得全美领先地位[8],进而从众多赠地学院中脱颖而出。“威斯康星理念”使大学实现了大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大学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从中受益匪浅。但是,一些研究者由于对其缺乏全面的理解,片面地认为威斯康星大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强调应用,而忽视了“威斯康星理念”所倡导的大学的社会服务活动必须坚持以学术为基础。一所只注重实用技术而不重视基础研究的大学,是不可能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著名大学的。坚守学术使命,是大学特色发展的基础。大学只有具有高水平的学术和强劲的学术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进而形成办学特色并体现办学特色的价值。如果大学失去了对真理和科学的崇尚和追求,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就不可能形成,大学的特色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与动力。大学必须走出“象牙塔”为社会服务,但走出“象牙塔”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象牙塔”。一所谋求特色发展的大学,必须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这种服务应该是学术性的,而且应有利于其学术水平的提升,否则对其特色发展是不利的。正如弗莱克斯纳所强调的:“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9]。也就是说,大学必须与社会保持必要的张力,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应遵循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也只有这样,大学才能既服务社会又引领社会发展,最终实现特色发展的目标。
三、社会性与学术性统一下的大学特色发展之路
大学特色发展既应面向社会需求,又应坚守学术使命。面向社会需求反映着大学组织的社会性特征,坚守学术使命反映着大学组织的学术性本质。坚持社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是大学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我国大学而言,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有利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导向,注重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一)结合社会需求,培植学科优势大学是按照学科逻辑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学科建设是大学办学特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主导,任何大学要实现特色发展就必须培植自己的优势学科和学科特色。“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所在,也就是这所大学的特色所在,大学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发展某些重点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率先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5]20。学科建设受社会需求、学科自身发展需要双重力量的驱动,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科系统,并构成学科发展的社会和学术背景。因此,大学的学科建设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科技发展需求为导向,认真做好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学科使命,理清发展思路,确立发展重点,凝练学科方向,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培植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一方面,应加强传统优势学科的建设。传统学科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日积月累形成了优势,在大学学科建设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大学应不遗余力地持续强化这些传统学科的优势,不断运用现代科技对其加以改造和提升,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应拓展和延伸传统优势学科。即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发掘传统优势学科的新生长点,培育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加快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从而营造较为广阔的学科群和有利于健康发展的学科生态,增强学科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坚持“根本标准”,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原初使命和任务,大学产生的最基本动因就是要为社会培养人才。经过近千年的演变,大学的功能虽已拓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但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最核心的使命。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最主要的依据就在于它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时代进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既是大学特色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一种意义更为深远的社会服务。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此,我国大学应“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着力构建大学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适切性,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注重社会导向,提高基础研究的针对性基础研究以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等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是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基础研究,既是增强大学科学研究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强化办学特色的要求,也是谋求社会长远利益、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力量的要求。如果大学忽视基础研究,就无法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并使人才培养失去重要支撑,就无法满足社会对新知识、新思想、新科技的需求,其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功能就无从实现,并使社会长远发展面临失去依托、动力不足的危险。为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及创新性科技成果的针对性和应用前景,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应开展由科学自身发展需求所驱动的基础研究,更应大力开展由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所驱动的基础研究,产出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或取得一些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为攻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提供前沿科学知识,不断强化学校的科研优势和特色。
(四)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联姻”随着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的深入,大学与企业的边界已变得越来越模糊,彼此渗入到对方的传统领地,承担起对方的某些职能。大学不仅应创造、传播知识,而且应全方位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不仅应制造产品,而且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担负起培训人才的职能[10]。加强校企合作,对大学来说,不但可以使其科研更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更快地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而且通过建立科研基地,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可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企业来说,既降低了技术开发的成本,又使自己拥有了某种核心技术或专利技术,还为自己培训了人才。为此,我国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应充分发挥学校的研发及人才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着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服务社会中不断培育和凝练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