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音乐经典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面对当今世界局势,人才培养的战略性意义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就成了摆在教育面前的根本问题。深化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坚持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战略,充分发挥红色音乐经典的作用。艺术教育领域的思政建设必须坚守,艺术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应同向同行,承担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以音乐艺术为桥梁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
关键词:课程思政;艺术教育;立德树人
所谓红色音乐经典,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创作的反映战斗生活的歌曲或器乐音乐;建国后建设、发展等时期抒发无产阶级远大志向、反映人民群众生活与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意味着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精神成熟和人的成熟,因此,被称为“红色音乐经典”。她以艺术化的方式对党史国史进行记录,对红色精神进行阐释与讴歌,将民族的记忆化在音符和旋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人高等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人教育全球化的今天,其在推动政治、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显示出来;同时,成人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价值观引领,全方位推进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帮助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并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红色音乐经典融入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有效举措。
一、新时代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1]要实现这一远景目标,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传承。品德培养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底色、人才培养的基础,育人先育德,让所培养的人德才兼备,才高意广,应使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强调品德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就把德育放在首位,于传道中授业解惑,达到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古代文化中的“比德”观念正体现了立德育人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是人的认识问题和思想问题,而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教育。德育教育应该成为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关注人的道德思想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塑造人性、完善人性的教育。在终身教育思想的背景下,所有人都是教育的对象,而道德思想教育正是使人得到终身学习和提高的本源性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高度,面临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百年党史中的红色音乐经典是立德树人最佳途径,以学习、理解、传承党史中的红色音乐经典为契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建立健全育人机制,坚持为党育才、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古往今来,无论何种国家、何种制度、何种社会,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教育人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政治统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2]育人先立德、人无德不立。对于党、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要培养的只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既有个人品德、又有社会公德、更有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大德的人。立德树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民族存亡承续,无论什么时候教育的政治立场和初心不能改变、不能动摇。
二、坚持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战略,构建育人大格局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弄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是原则和方向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通过红色音乐经典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教学之要义,更是必备之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课程思政教育战略,让教师、课程承担好育人责任,阳光普照、雨露滋润,使音乐专业与思政同向同行、学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统一,形成专业与思政协同效应,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育人大格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3]红色音乐经典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心音,是中国人民对党伟大功绩的忠诚歌颂和对党卓绝历史的深切缅怀。歌以咏志,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每一种革命精神,都是党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每一首红色歌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每一首主旋律,都蕴藏着催人奋进的磅礴力量。学党史颂经典,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贵、理解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经典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用红色旋律展现时代风貌,以国歌精神弘扬爱党爱国情怀,理当把这些经典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和学生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在教育教学上,坚持课程思政战略思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彰显课程思政育人特色,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勇于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将红色音乐经典纳入课程思政,将思政意识、思政思想、思政目标贯彻音乐专业课程之中,将党的发展历史与革命音乐创作紧密联系起来,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红色音乐经典教育学习,一方面,传授、普及党史知识,让成人受教育者清楚了解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和奋斗目标,了解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传授、普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让他们清楚了解意识形态对艺术创作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凸显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自信、红色经典文化自信,凸显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坚持课程思政战略,以爱党、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音乐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党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引导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进一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培养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的信心和能力。
三、形成课程与思政协同效应,努力实现育人目标
(一)整体目标
红色音乐经典来自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以此展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每个时期,党的理论与实践都会在这些主旋律中得到生动呈现: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唱出了中国人民面临民族危亡的时代呼声;1943年冬,陕西农民歌手李有源依照民歌《骑白马调》曲调编写成民歌《移民歌》,随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其改名为《东方红》,并于1944年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发表;从唱着《东方红》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改革春风中的先声;《春天的故事》里,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鼓舞全面改革;《走进新时代》的唱响,既是中国改革承前启后的颂歌,又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融入世界的号角;《不忘初心》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共产党又以超凡的政治视野和勇毅的使命担当,开启了新时代的伟大征程。坚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课程与思政协同效应,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诉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根据党史发展历程,通过音乐创作,深挖党史内涵,讲好党史故事,承颂红色经典,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强化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特别是红色经典音乐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红色音乐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思想和价值,在实践中传承中华文脉,使受教育者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二)具体目标、知识目标
拓宽中国近代音乐史基础知识面,加强加大“四史”学习教育内容,把近代革命题材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思想和方法与党及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程相结合,把握音乐艺术与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把握音乐艺术与意识形态发展的相向性。提高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重点是对“四史”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的基本知识与价值。
(三)技能目标
通过对革命红色音乐经典的深度解读,教师可以培养成人学生知史、讲史、用史的能力。在知史中汲取立国、兴国的力量,在讲史中回顾党奋斗的壮丽篇章,在用史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党史中的音乐发展史教学,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剖析党史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发展变化,培养分析能力;通过音乐表演,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沟通学做能力、深度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素质目标
通过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并通过“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等措施,对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品质及其表现能力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人的主体性品质。以红色音乐经典主线,感悟历史与音乐的交响,增强民族自豪感,使之具备传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培养追求卓越、使命担当的精神,通过党史与音乐的学科综合去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使之具有良好的政治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
四、建设强有力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管理者,是将思政一以贯之于教学的关键因素。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而教师就是一盏灯,更是那个点灯的人。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中,孔子无疑就是这样的人。他认为仁与道德是推动历史的主要力量,从孔子的教育实践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有什么样的文化传统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中国传统教育对人的教化与培养是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儒家以“仁”为核心文化理念突出了对人的道德伦理的培养和熏陶。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理应重视教育过程中的政治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教师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之大,大在思想、大在德行、大在境界;《大学》开篇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5];也有人把教授分为三类:三流教授传授知识、二流教授传授方法、一流教授塑造境界。大师一定是一个在传授知识与方法的同时去影响人的思想、塑造人的境界的人,一个在教学中明德、亲民,使人止于至善的人。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愉”,从“鱼”到“渔”,再到“愉”,即是一条通过耕耘、收获、圆熟通向自由境界之路,此亦师之道也。韩愈如是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教师,首先要传道,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就要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论的“道”、制度的“道”和文化的“道”。讲授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师更应该具有积极主动的思政育人意识,在传承音乐文化的同时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让初心照亮征途。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高校作为教育和培养青年一代的主战场要肩负起历史使命,搭建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平台,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教育引导专业课教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发挥教师从事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能只是一个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一个塑造学生高尚品德的思想者、觉悟者和实践者。缺乏价值引领的知识传授是机械的、死板的,甚至是危险的。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因此,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境界,教师的民族情结、家国情怀就成了兴国强国、民族复兴的坚强后盾和支撑。
五、结语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6]百年党史告诉我们:党是谁?党从哪里来?党向哪里去?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党史是我们了解过去、把握当下、创造未来的指路明灯。只有学史、知史,才能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是如何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上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不少,但时至今日,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国家只有中国。拥有近一亿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正在成为一支影响并引领世界发展的政党力量。诗言志,歌咏言,百年党史,可歌可泣。党史中的红色音乐经典,是引领、追求正义的时代强音,是肩负历史使命的民族重音,是人民至上的大爱回音,是呐喊强国有我的青春妙音,是创造历史、开拓时代的坚强足音。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音乐经典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使艺术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应同向同行,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以音乐艺术为桥梁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
作者:张宇 蒲学红 单位:阜阳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