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成人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微媒介改变了成人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的生态,微时代确立了成人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新常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微博、微信、课程APP等新媒介探索适应成人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样态,优化整合成人教育新型管理手段,全面提升成人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与服务能力,在成人教育学生群体的日常网络生活“场域”中重构意识形态教育话语,在意识形态的生活化状态中进行引导、提升、教育,焕发成人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以促进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关键词:微时代;成人教育;意识形态
教育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在新时代,以网络、移动通讯为载体的新媒体,传播快速、搜索查看快捷、交流互动便捷,使得人们的信息和参与方式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微博、微信、微电影、自媒体等层出不穷的“微”现象,建构出“微时代”。“人在哪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1]。持续地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社会各方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这也为成人教育提出新课题和新任务,即在媒介技术力量占据主导趋势、师生员工普遍参与的开放的“微时代”,如何继续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学术界从宏面层面讨论较多,本文尝试从微时代这个层面,探讨成人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的具体路径,以促进这方面的研究,促进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一、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习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积极作为,增强了党在意识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存在的一些挑战仍不容忽视。
(一)西方错误价值观的渗透。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加快中国社会结构性转型之时,社会思想意识复杂多样、相互交织之际,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撞”,使得一些错误思想观点或价值观如、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极端主义、民粹主义等,借助互联网传播社会思想多样多变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占领网络话语权,试图扩大包括学生在内的受众影响面,妄图消解中国政治认同,冲撞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渗透遏制,如“纳年纳兔纳些事吧”被封事件(2015年)、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炒作或片面报道中国贫困或腐败的网络信息等,分化或干扰包括学生在内的受众认知,试图攻击抹黑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价值观渗透。
(二)支流网络文化的冲击。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的集合,是对社会文化的一种内伸与外延”[3]。网络文化蕴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新型表现形式的网络文化,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网络文化产品发挥着正能量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主性和互动性,消弱社会对意识形态的管理,受到市场逐利性的影响,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一些直播、视频、文学、动漫、音乐、游戏等微媒介APP大行其道,推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健康的价值观。网络偶像崇拜、“网红”与“粉丝”盛行,传统英雄主义淡化;娱乐至上的网络表情包、流行语污染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受到新的挑战。作为网络原居民的学生群体,易受支流网络文化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需要持续引导或帮助成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舆论负能量的破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作为社会意识体现的社会舆论也因互联网的广泛使用而发生变化,例如网络舆论谣言,因网络世界中价值选择的自由度大而产生,也因网络无边的“疆域”到处流窜。如果舆论传播中雪球效应与沉默的螺旋心理出现,又将增加谣言的可信度。网络舆论谣言的肆意弥漫,将会削弱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甚至会动摇政治信仰。总之,当前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主流媒体主导作用受到巨大冲击,网络往往成为负面舆情发酵、错误思想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习在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全媒体时代和媒体整合发展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要求着成人教育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跟上步伐。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日益充分发展、快速演变的当代,仍“急需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整合多元价值观、构建社会思想趋于一致的共识局面”。[4]为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是要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语语权,积极作为,不断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成人教育来说,微媒介改变了成人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的生态,微时代确立了成人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教育新常态。首要的,是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好教师团队,自觉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传播好党的声音和主张。进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深入师生心中,自觉地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抵制和反对各种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言行。
二、依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探索适应成人教育
中意识形态教育新样态在微时代背景下,成人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引领成人学生“‘想什么’和‘怎么想’的软权力”[5],需要根据微时代的碎片化、微空间、移动互联等新特点,在成人学生群体的日常现实网络生活“场域”中重构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以产生出适应微时代生活实践的意识形态教育新样态。
(一)促进“小时代”的话语体系与“大时代”的话语体系同一性。意识形态话语作为思想体系的外在表达,本质上是实践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6]。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的信念,根植于较大尺度的胸中有国、胸中有人民、胸中有世界的社会历史实践,而微时代下的生活的碎片化,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成人学生群体对当下生活意义感知方式之一,需要在重新认识意识形态知识传统之上“微化”日常生活意义,利用弹幕、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传递社会主流价值信息、表达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现实生活的能力,使得“小时代”的话语体系与“大时代”的话语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使得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采取横向联络、柔性疏导等多元化形式来创新改革新型的意识形态教育沟通手段,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微媒介获取信息传播快捷的优势,积极创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阵地,以适应“微空间”生活实践的意识形态教育。
(二)促进线上线下意识形态教育融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意识形态育由观摩式、植入式、录播式传统面对面的教堂教学,发展到脱离课堂空间限制的“点对面”的录播式的网络课堂教学形式,进而出现慕课、微课和各种课程APP如学习通APP等。这种新型网络教学形式,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把意识形态教学内容搬到网上,学生在线学习,在线答题、在线考核,师生可以在网络上随时随地交流。而成人教育的学生,平时工作忙,一般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因而,可以把集中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课堂结合起来。一方面,授课教师利用电大网络系统平台或学习通APP等网络平台,建设好课程网络资源,包括课程PPT、阅读材料、视频、作业题、讨论题以及测验题等,然后让选课学生加入这个网络班级,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自主地学习,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自由讨论的互动社区,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回答学习的问题,在线答疑解惑,同时,授课教师把握舆论传播正确方向,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另一方面,针对成人学生的共性困惑,授课教师在集中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时,通过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利用自身的学识素养、人格魅力,打动学生,引起情感共鸣,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
三、提升成人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与服务能力
在微时代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改善和优化意识形态教育需要的新媒体环境,融入时代潮流,改变尊卑分明、单向灌输的“层级结构”传统教育形态,顺应微时代“网络结构”双向、交互、平等的需求,顺应强调个体学习的松散式、个性化的成人学生网络群体。适应微媒介的传播逻辑,将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权力建立在其传播渠道上,自觉吸收来自不同成人学生群体的利益、意志、愿望和期待等,进行直观、及时、丰富和生动的对话沟通,最大限度地促成价值共识。
(一)自觉提升自身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是“人们在使用网络中应该具备的网络素质及道德规范”[7]。这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4G或5G等新技术发展推动下,网络社会化和社会网络化“促逼”下,对人类提出的新要求。网络素养包括利用网络获取、鉴别、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沟通与交流过程中的法理和伦理道德修养等。意识形态教育者只有掌握不断进化的网络运用技术和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例如,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在网络中前沿知识更易获得、在“微空间”问题导向加强,迫切需要意识形态教育者具有较高网络意识、互联网思维和网络素养,能灵活运用媒体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手段或形式呈现出具有直观、立体、人性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或思想,使成人教育的学生接受这些内容时没有“隔代”感。
(二)主动提高自身“接地气”的服务能力。在微媒介构成的“微空间”中,“自我体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作用的内在动力”[8],因此需要整合不同成人学生群体的智力资源、特长优势和实际需要,把需求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调动学生发表言论、表达利益,如开展“微博征建议”、“微博微信寄语”、“微空间主题讨论”等活动。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提高网络素养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探索服务学生、凝聚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多接“地气”地深入网络微空间,与成人教育学生群体打成一片,全天候地关注不同成人教育学生群体,了解其所思、所想、所惑,及时解决其问题,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成人教育学生健康成才,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教师要用好微博、微信工具或课程APP等,善于借助“微平台”与不同成人教育学生群体开展良性互动,做到在内容上“保先”,在形式上“保鲜”,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优化新型管理手段以激发成人教育中意识
形态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对于微时代下的成人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微博、微信、课程APP等微媒介具有信息处理数字化、内容搜集便利化、传输直接高速化、社会动员能力强的优势,集文、声、像、图并重以及低成本、高保真、便于获取和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于一体,其碎片化、随机化、个性化的传播路径,成为意识形态传播新载体。优化整合新型管理手段,运用微博、微信、课程APP等所搭建的“微平台”来开展针对成人学生群体的教育实践,既做到了管理到位提高工作功效,也为提升成人教育管理水平提供了条件,可以有效提高成人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
(一)优化硬件环境。首先,成人教育的学生多分散在各处,要确保学生畅通获得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网络硬件建设要跟上,建设好成人教育中以“云、网、端”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教育信息高速公路。需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及时更新完善网络服务器、传输设备、智能终端教学等设备,实现教室或学校有线、无线网络随时通畅。其次,建设好成人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网络平台。直观、立体、人性化的网络平台,学生乐于进入交流讨论学习,教师易于借助这样的网络平台,进行课程设计,进入“微空间”进行网络线上教学或交流,有选择地“滴灌”、“喷灌”或“漫灌”教育,促进线下教学或交流的效率。同时,学生除了从授课教师获得意识形态教育之外,平台海量的、新鲜的意识形态教育相关内容为学生对比学习、拓展学习提供便利。最后,建设成人教育中好意识形态教育管理平台。利用云技术、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授课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数字化管理“微空间”,通过成人教育学生学习轨迹、学习痕迹等数据生成的图表或“排行榜”,了解学生真实状况,督促学生学习或调整教学方式;学校管理部门使用该平台,可以采集、整理、分析意识形态教育教学状况数据,无纸化、数学化、自动化地进行教学监督、评价,客观快捷,优化管理,提高效率。
(二)优化“软件运行”。意识形态教育微观层面是点对点的,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在成人教育中重点表现为意识形态工作者对成人学生的影响。在作为意识形态传播载体“微平台”中,一方面,每一位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话语权、影响力是趋于平等的,可以自由讨论,每位成员可以放开心扉,谈论或探讨对社会现象、个体生活事件的自我观点或意见,教师作为微空间中“意见领袖”,及时地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教师积极传播“正能量”,利用或挖掘出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优势,“无缝”地填补价值真空,引发成人教育学生群体共鸣,塑造价值认同,实现意识形态教育自觉性、自主性、自为性。同时,与不同成人教育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在意识形态的生活化状态中进行引导、提升、教育,增强成人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吸引力。总之,在微时代背景下,对开放教育中的成人教育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提升成人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与服务能力,顺应微时代“网络结构”双向、交互、平等的需求,顺应强调个体学习的松散式、个性化的成人学生网络群体,在成人教育学生群体的日常网络生活“场域”中重构意识形态教育话语,在意识形态的生活化状态中进行引导、提升、教育,以促进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20.
[2]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13.
[3]刘清颖.“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8:28.
[4]龙柏林,潘丽文.论新时代意识形态思想的创新成果[J].广西社会科学,2018(2):1-6.
[5]张学亮,王永发.论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逻辑理路[J].长白学刊,2018(1):8-1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7]任海涛,魏巍,苗国厚.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46.
[8]陈联俊.移动网络空间中感性意识形态兴起的价值省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2):160-167.
作者:刘霞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