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范文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摘要:面对产教融合发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企业参与度不够、创新服务性机制不健全、规范和标准建设缺位等问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需要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标准和规范,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度倡导和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推进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转变,这为高校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制度保障。[1]意见指出产教融合发展就是要提高企业行业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力度,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推进产教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对接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由学科驱动转向产业需求驱动,与产业需求实现动态均衡。对于高校而言,产教融合最重要的内容是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学校与企业、社会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教育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人。这也正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所在。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应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实现内涵式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一、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及其对高校创新创业

教育的新要求“产教融合”是行业企业与高校出于自身发展需求,双向发力、双向整合,最终实现行业企业与高校融合为一个人才供需共同体的结果。因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通过建立链接所有合作高校、企业和社会机构等主体的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平台,使高校师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资源、技术和服务的融通共享,通过建立产业和教育的紧密协同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新时代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态势产教融合发展作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其核心要义在于实现产业+专业+创业的全新育人模式和理念。进入新时代后,高校也打造产教融合的高等教育新业态,这标志着产教融合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创新成为驱动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正是教育创新的有力武器,产教融合发展到了新的历史节点,学校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影响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而在产教融合中讲求现代化的技术融入就是要使信息化技术与教育融通、融合。经过系统科学的融合重组后,使学校教育成为面向未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被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所支撑的全新人才培养基地。第二,现如今,5G、VR、AI、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呈现喷发式的更迭,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革命周期。因此,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需要有更前瞻性的战略格局和更高的选择占位。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不再是以某一个或某一类的企业需求为目标,产教融合发展到新的阶段,需要实现校企合作新的进展,高校需要拥抱整个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和需求,以此实现技术链与产业链、人才链的无缝衔接。第三,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为手段是产教融合进入到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服务型专业建设的内涵在于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要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要服务于行业企业的科技和人才需求。因此,产教融合发展要求学校要关注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核心需求,促进学校在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方面的服务转型,满足区域社会和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有力需求,有效提升学校的人才供给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第四,产教融合进入新的历史节点,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的产业发展需求和发展前景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加具有动态调整性。同时,学校对企业的需求变化的反应要更加灵敏。在产教融合深度发展中,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了规避一定的风险,就需要深入总结探究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基本规律,需要明确学校、企业和政府在产教融合中各自承担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专业建设的标准与规范,落实产教融合发展中各方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以此实现产教融合发展的规范化与系统化。

(二)产教融合发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在产教融合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后,作为执行产教融合发展和核心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应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实现内涵式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转变。1.实现信息化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通与融合产教融合进入新时代,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的关键要素。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核是技术驱动和服务创新。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解决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知识陈旧、学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不匹配、高校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反应迟钝等痼疾。通过线上精准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同步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速度,不断提升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速度和人才培养的匹配度。同时,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通融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不再受传统的说教式创新创业教育的阻碍,学生通过行业企业仿真、虚拟现实、游戏化、竞技化等新型信息化课程体系以及基于线上的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创新创业教育新业态随时随地进行创新创业的学习。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诸要素的重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彻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2.从依托企业到走向环抱行业与产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从传统的依托或针对某一领先型企业开展教育诸要素的配置,升级为拥抱整个行业和产业,通过这种转变可以进一步延长技术链、丰富专业群、规避专业发展风险,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需要构建一个优质资源和技术聚集、筛选、整合的通道和平台。使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相关机构的各种资源,如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市场资源、财力资源等能够融汇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中,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整合、交流和融通,实现产出和收益的快速提高。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3.提高教育服务创新的意识服务创新指的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于地方行业企业的技术和人才需求。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熟悉企业的发展需求,要树立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市场和社会的发展高度吻合,有效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和合格率。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新兴产业的技术与人才需求,例如:互联网、智能制造、生物制药、大数据等创新型企业;二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主动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等。4.加快推进标准与规范建设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发展与高校的教育活动紧密联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人口、产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参与的主体更加复杂多元、实施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变、开展的方式更加自由主动。因此,需要准确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归纳总结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最终上升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规范与标准,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利用VR、AI、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标准与规范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有力证据。

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瓶颈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已经从制度、载体、方法、服务创新等方面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然而在课程创新、技术运用、企业参与、创新服务、规范建设等方面与产教融合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需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教学模式陈旧,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开班办营”的现象较为普遍。通过系列短期的训练营和创新班的训练,培养了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了其创新实践的能力。然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没有立足于时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部分高校的教学仍以传统的知识理论讲授代替一切,实践操作、沙盘推演、项目开展等形式的教学和训练更是匮乏。二是目前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发展脱节,严重滞后于时展的特点和新需求,不能有效的借助于现代化的大数据、VR、AI等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和实效。总体来说,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还没有融入到产教融合发展的体系中,严重滞后于时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教学模式和手段落后于时展变化的新需求,这使得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与时展的新变化相脱节,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二)师资结构单一,企业参与度不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2]目前,各个高校普遍都有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但结构规模不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各高校情况各有不同,有的学校在师资方面投入较大,聘请校内资深专业教师和校外创业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创业教育研究专家、创业成功校友担任指导老师。有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依靠于本校商学院或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教师开设相关的理论课程,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操训练大都是依赖校团委、辅导员等组织相关的创新创业比赛或项目训练。然而,校内的教师大都缺乏在相关企业的任职经历,缺少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难免陷入“泛泛而谈和道听途说”的境况,无法真正的把控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总的来看,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力量匮乏,缺乏行业企业的管理者、实践者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三)融合发展理念缺失,创新服务性机制不健全由于产学错位,专业技术服务企业能力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与企业用人要求不适应,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3]总体来看,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低,创新思维不强,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很难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新需求。[4]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体到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就是围绕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5]然而目前,高校通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而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水平依然不高。一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向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相脱节。从而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出现偏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衔接性低,与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相距较远,使得企业用工荒和高校学生就业难俨如恶性循环。二是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未能构建高校与企业实时沟通的有效渠道。目前,高校与企业的信息交换渠道闭塞、沟通的手段单一、沟通的效率低下,企业与高校之间仍然存在严重的壁垒,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只是坐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与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检验性和可操作性。

(四)模式繁杂多变,规范和标准建设缺位目前,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复杂混乱。有的高校实行的是“无形学院,有形运作”的办院机制。有的高校成立了实体的创新创业学院,由校领导牵头,整合学校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合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有一部分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共同负责创新创业工作,教务处负责创新创业项目,团委负责创业大赛,学生处负责创业指导等。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呈现体系复杂混乱、水平高低不一的局面,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程度完全取决于学校的管理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和认可度,从而导致各个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制定、颁布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高校的领导者和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各不相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硬件配置、师资队伍结构等要素的认知也较为混乱,因此导致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执行的效果参差不齐。尤其是在日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教师和学生误读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概念等认识不到位不清晰等问题。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

产教融合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把产与教进行紧密链接。而产教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是与时展的新需求相结合,在现实的问题中寻求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针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的体系结构混乱、规范标准缺失、课程教学陈旧、技术融入不足、师资结构单一、企业参与度不够等现实问题,必须针对具体的问题联系产教融合发展的新需求来探寻破解之道。

(一)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新时代的产教融合发展大背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6]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现代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手段。[7][8]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仿真的实操练习,把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首先,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进行融合。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的专业兴趣为起点,基于社会实操的创新创业实战训练课程体系,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生原本学习的学科专业进行融通融合。通过运用现代化的VR、AI、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与基于实战操作的沙盘推演、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矛盾化解、企业运营等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融为一体。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也打消了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影响专业课学习的顾虑和误解。其次,建构基于前沿理论学习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对新时代产教融合发展的新特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将时展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元素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最新成果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体系中。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要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专业选择,开设基于不同专业方向的商业、金融、管理、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最前沿的课程理论和技术实践操作理论课程,从而构建基于时展新特点的现代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此训练学生养成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维方式和眼光,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再次,打造多元主体联动融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应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校内不同行政管理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以此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同时整合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资源和力量,统一各个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以此破除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力量薄弱、认识不到位甚至误解等问题。其次,要鼓励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互相交流借鉴,将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信息化技术进一步融合,形成“线上+线下、学科+创业、理论+实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增强服务意识产教融合背景下,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高校和企业寻求在各个方面合作与交流,从学生培养的目标、培养的模式、课程的设置到师资的组成、教学方法的实施等各方面寻求切入点。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大鼓励企业行业参与的力度。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尤其在创新创业实践操作方面,要建立双元制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有拥有相关专业理论校内教师加入,还要吸引行业企业长期身处创业及科技研发一线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工程师及创业者加入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来。引进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实践者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以此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实效性,为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信息,向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传授更多实战经验和方法。其次,在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平台建设方面,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资源整合。面对产教融合发展的新需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与企业共建共享科技研发实验室、大型科研设备平台、技能实训场馆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大学城、产业园、科技园区等高校和企业分布片区为依托,共建、共享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促进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政府需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为高校和企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训实践基地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牵线搭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科技转化效率,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要鼓励创新创业型企业将研发设备投入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同时积极传授创新创业的经验给高校的学生,这样既服务于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又加快了企业创新研发的速度,解决了企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再次,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积极有效对接区域产业经济规划布局,增强服务区域行业企业的意识。加强与企业、政府有关部门等的交流与沟通,精准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方向和趋势,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模式等方面构建动态的更新与调整机制。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慧支撑和人才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动力,加快推动区域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政府可以对行业企业投到高校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技术和设备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健全完善产教融合背景下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和高端技能的人才培养机制。[9]

(三)制定规范和标准,统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背景下,需要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因此制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准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教育诸要素及基本办学条件进行统一化、规范化定义的活动。以此提升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组织专家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术语、概念、理论进行标准化的定义和规范。二是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基本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严谨的定义和规范。三是要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出台考核、评估、整改、处罚的标准和规范。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走向科学化、系统化、正规化的发展道路。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范建设实质上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多元协同的全过程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的建设。[10]规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课程标准、师资标准、培养目标、硬件设备标准等方面。因此,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急需制定出台系统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标准规范,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具有较强实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最大化地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率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孙冬营,李洪波.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2).

[2][3]占挺.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4).

[4]费志勇,陈梦玲.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8).

[5]王玉蕾.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问题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8,(2).

[6]黄兆信.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7).

[7]曾明星,黄伟.“互联网+”背景下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发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3).

[8]朱晓东,顾榕蓉,吴立保.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发展[J].江苏高教,2018,(2).

[9]季跃东.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1).

[10]刘海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2).

作者:蔡云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