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创业教育的历史发端范文

创业教育的历史发端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业教育的历史发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创业教育的历史发端

一、关于中国创业教育的发端问题

两篇文献均提到合川县进行的生活教育整体试验,顺此线索,我们又找到了这项工作成果结成的文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合川教育整体改革》[5],文集收录了胡晓风的8篇讲课提纲和会议发言。其中第一篇《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创业教育》即是1989年9月13日至11月15日胡晓风在四川教育学院教学的讲课提纲,第一讲便是“研究创业教育的意义”。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提出“创业教育是一种新构思”;二是重点阐述“为什么要研究创业教育”。在其余几篇会议发言中,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创业教育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5方面基本内容。一是明确创业教育“新构思”的基本内涵;二是认为“创业教育的思想来自陶行知”;三是提出“创业教育是适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需要而产生的”;四是提出“创业教育是适应改革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新构思、新尝试”;五是提出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实施规划。其次,从教育试验方面来看,在胡晓风的积极推动下,创业教育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教育试验。四川陶研会在总结回顾15年工作时详细记载了这一过程:“胡晓风同志向省委、省府提出关于开展创业教育试验报告,认为它是生活教育在现阶段的运用和发展。1988年5月,得到省委、省府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认为这种新构想‘很有道理’,‘贵在试验示范’,并指示成立‘创业教育指导小组’进行试验,由省教委主其事,四川陶研会和四川生活教育社协助具体实施。”

在这种情况下,合川县以深入开展“生活教育整体试验”为契机,将各级各类教育均纳入试验范围,进行了广泛的创业教育试验。这就使得“创业教育实验扩展为全社会的经科教结合,农村的农科教结合,普教的德智体结合的大型试验。”[7]《创业教育在合川》一书收入了由胡晓风、刘文豪主笔,以“合川市生活教育整体试验领导小组”的名义来做的《创业教育研究试验总叙》,文中明确总结道:“创业教育试验于1988年3月在四川省合川县启动,经过3年初期准备之后,于1992年正式在全县(1992年撤县建市)展开。”[8]31创业教育试验主体范围包括“职前”和“职后”两个教育周期。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试验,合川教育初步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确定教育对象已由面向中、小学的‘学校小教育’转变为面向合川150万人口的社会大教育;二是确定教育的着力点已由以文化为中心,向着以文化为工具,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中心的‘创业教育’转变。”随着教育实践的全面展开,理论也热情地参与其中,形成万花筒般的各色教育观念[9],整个教育逐步转移到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社会和人生需要的轨道上来,教育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中介作用得以发挥,对振兴地方经济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到,1988年3月已有中国学者明确提出创业教育,并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了一定范围的教育试验活动。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在时间上明显早于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那么为什么学术界习惯于将中国创业教育的开端界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时间,而不是中国学者提出这一概念的时间呢?我想可能有两条原因:一是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知名度高,有国际背景,一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二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习惯有关,中国人愿意相信“权威”,这个“权威”最好是至高无上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家所公认。所以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学者“公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作为中国创业教育的开端,从而淡忘了中国学者的本土创造。

二、关于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起点与标志事件问题

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起点问题的认识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关于起始的年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的《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研究报告明确指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各高校自主探索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4月。在这一阶段中许多高校都做了有益的自发性探索。”[10]19这里面把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起始年份定在了1997年,那么,以1997年作为起点的具体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呢?在这一问题上,在学术界表述的差别很大,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代表性观点是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作为起点的标志性事件。认为:“1997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清华大学首开先河,以‘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的举办正式拉开了创业的帷幕,从此以创业大赛带动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持这种观点的不是一两个研究者的个案,而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之所以不能以清华大学首届创业计划竞赛作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在1997年开始的具体标志性事件,主要问题在于有违历史事实。众所周知,清华大学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始于1998年5月。由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会长、“清华创业计划”的倡导者和创始人杨锦方执笔的《清华园中的创业启蒙》一书,详细记述“中国的第一个创业计划大赛”的来龙去脉,1997年1月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成立之初,“我们这个光荣的协会便已经和创业联系在了一起。”1997年11月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副会长郭文平提出:“我们应当把今后的重点工作放在举办和MIT类似的商业计划竞赛上。”“我们决定把这个竞赛命名为创业计划大奖赛”。

在将这个想法付诸实施的过程中,1998年3月中旬,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IT-TsinghuaInternationalMBAProgram)为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深入了解MIT创业竞赛的具体情况提供了重要机遇,因为“来清华的MIT师生中,既有参加创业竞赛的优胜团队的学生,也有创业竞赛的指导教师。”通过与这些人的深入交流,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了解了MIT创业竞赛组织的大致程序和成功的关键因素,为召开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奖赛奠定了坚实基础。“之后,我们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全球电信业的领袖企业之一———北方电讯公司作为我们的赞助商。再然后,我们在5月6日正式开始启动了‘北方电讯’杯’98首届清华创业计划大奖赛。”[11]这次比赛在1998年5月6日到10月16日期间举办,历时5个多月时间。由此可见,在1998年举办的首届清华创业计划大奖赛不可能成为中国高校在1997年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的历史事件的标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学者直接将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起点定在了1998年,如有学者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大潮的发轫于1998年5月清华大学的学生们首发并组织的‘创业计划大赛’。”[12]这一提法在知识点上是准确的,但是却把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起点拖后了一年,也是不可取的。另一种代表性观点是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MBA项目中开设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作为起点的标志性事件。《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研究报告记载:“1997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最早在国内MBA培养计划中设立专业方向,在MBA项目中开设了创新与创业方向,中心的成员是创新和创业课程的教员。”

[10]19根据这一记载,中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它的标志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MBA项目中开设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但是,这一记载只是“孤证”,要想进一步证实,还需要相应的历史文献。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虽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却一无所获。偶尔在清华大学雷家骕教授编著的《高技术创业管理———创业与企业成长》教材的后记中,笔者看到了这样的记载:“1999年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为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课。其中涵盖‘技术战略、新产品开放、研究开发管理、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企业家与创新、创业投资管理、创业管理、公司成长管理’等九门课程。”[13]这一记载与《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研究报告中记载的年份相差两年。如何能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是直接采访当事人。笔者电话采访了第一个在清华大学开设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的雷家骕教授,据他回忆,1997年,清华大学就实际开设了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但是由于当年没有取得学校的课程批号,所以这个方向课程以融入到“工程经济”、“工业经济”课程的方式得以开设,1998年学校正式批准了这门课程,这样,从1999年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为MBA正式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课程。通过对以上两种代表性观点的考证和辨析,我们看到,如果说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那么,把在1998年举办的清华大学首届创业计划大赛作为起点的标志性事件显然是不正确的。而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MBA项目中开设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作为起点的标志性事件,虽然在1997年并没有取得学校的正式课程批号,但是毕竟是以融入到其他课程的方式实际开设了这个方向的课程,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MBA项目中开设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作为中国高校在1997年开始创业教育的标志。也许是一种巧合,实际上,与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起点极为相似,中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最先也是在MBA教育中开始的,这样就从根本上廓清了认识上的误区。

三、关于创业教育的科学表述问题

中国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试验已有20余年历史,但是关于中国创业教育的历史发端仍然存在着模糊认识。很多学者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将创业教育送到中国来这一历史事件是中国创业教育的发端。在这次会议上,文件使用的术语是“EnterpriseEducation”,这就使得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创业教育理应翻译为“EnterpriseEducation”。之后,随着美国创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我国学者开始致力于引介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一时间“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又等同于国内的创业教育。那么,到底中国的“创业教育”应该如何科学表述呢?我们认为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论析。一是关于“学习的第三张通行证,即事业心和开拓技能通行证”[1]31问题。“学习的第三张通行证”是学者柯林•博尔(ColinBall)在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交的研究报告《创造一种开创性的文化:对教育和培训的挑战》(Towardsan“Enterprising”Culture:AChallengeforEducationandTraining)中提出的新概念,在这个报告中,柯林•博尔指出,如果说“学术资历”(academiccredentials)是学习的第一张通行证,“职业技能”(vocationalskills)是学习的第二张通行证,那么,“事业心和开拓技能”(beingenterprising)则是学习的第三张通行证[14]。1989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详细介绍了柯林•博尔的三张教育“通行证”思想,认为“学术性通行证”体现教育的传统作用,强调读写和运算能力,强调人要获得能使自己在社会上起有意义的、满足自我作用的知识;“职业性通行证”指集中进行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上进行劳动所需要的教育;“事业心和开拓技能通行证”对多数人来说代表了教育的一种新增的作用,培养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人应当是一个教育制度的主要目标[1]31。三张教育“通行证”思想引起了与会代表和观察员的浓厚兴趣,并最终写进了会议文件《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由王一兵翻译成中文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将“EnterpriseEducation”翻译成“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学者彭钢在《创业教育学》一书中提到这一概念时,特意加以注释,标明“‘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即英文‘EnterpriseEducation’,我们译为创业教育”[15]71。通过对“英文EnterpriseEducation的语义甄别与选择”,彭钢得出研究结论:“我们认为选择‘创业教育’来表达英文‘EnterpriseEducation’的几层含义是比较准确和宽裕的,同时,与‘企业家才能教育’、‘事业心、进取心教育’、‘开拓精神与技能教育’等译法相比,更完整、更准确,包容量较大,概括性也强得多。”[15]71“学习的第三张通行证”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在中国非常流行的学术话语,这张“通行证”的名称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beingenterprising),为了获得这张“通行证”所进行的教育叫做“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也就是后来通称的“创业教育”。

二是关于“EnterpriseEducation”与“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的主要区别问题。澳大利亚、英国经常使用的是“EnterpriseEducation”,美国、加拿大使用的是“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为什么会在表述上有这样的细微差别呢?同为英语国家为什么会对“创业教育”一词有不同的称谓呢?这就促动我们深入思考两者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尽管这两个短语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是这两个短语却可以译成“创业教育”,这主要是因为中文“创业”的包容性很强。学者彭刚曾专门就中文“创业教育”中的“创业”一词与英文“EnterpriseEducation”中的“Enterprise”进行过对比考察,认为用“创业教育来表达‘enterpriseeducation’的几层含义是比较准确和宽裕的,同时,与‘企业家才能教育’、‘事业心、进取心教育’、‘开拓精神与技能教育’等译法相比,更完整、更准确,包容量较大,概括性也强得多”[15]71。而通过对上文词义的考证“Entrepreneurship”一词也指企业家创办企业的行为,并且在商业中的运用更频繁,“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翻译为创业教育也无可厚非。英国学者吉布(Gibb)认为“EnterpriseEducation”所指的创业教育应该包含三个范畴,即“为了创业的教育”(EducationforEnterprise),“经由创业的教育”(EducationthroughEnterprise)和“关于创业的教育”(EducationaboutEnterprise)。这三个范畴所包含的教育内容各有侧重,从而构成了“EnterpriseEducation”创业教育的理论。“为了创业的教育”是指一切教育活动的目的都为了使个人最终能够创建自己的企业或事业。在这个范畴中个人的自我雇佣作为职业生涯的选择被强调。“经由创业的教育”是指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发展个人的就业创业胜任能力(Enterprisecompetencies)。在这个范畴中,教育者可以在教育环境中模拟建立和运营微型的企业。“关于创业的教育”是指一切普及与创业或中小企业有关的知识的教育。在这个范畴中,知识的教授方式一般是描述性的事实陈述,一般包含相关实习经历[16]。吉布(Gibb)关于“EnterpriseEducation”三个范畴的建构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和发展。

卡尼(Kearney)认为在“经由创业的教育”范畴中,需要强调体验式学习,需要学生在“做”中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认为“EnterpriseEducation”所指的创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鼓励在商业环境中创办企业的教育;而广义的创业教育着眼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是指培养年轻人就业能力的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由于受众的限制,很难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其中,收益面比较小。因此,作者认为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与此同时“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所代表的创业教育理论也不断得到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为企业家应该像画家、音乐家、医生那样,尽管有一些先天因素,但同样可以被后天教授,并且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上与“EnterpriseEducation”有相似之处。学者平洛特(Pimlott)认为“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家和中小企业经营者,这与吉布(Gibb)关于“EnterpriseEducation”三个范畴理论中的“经由创业的教育”相似[17]。在教学方法上“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所指的创业教育强调体验式学习、与企业家互动,“做”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帮助者”等,这也与“Enterpriseeducation”中的教学方法相似。在使用偏好上,“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所指的创业教育以前在美国和加拿大更加流行,这主要与这些国家人们对于自我雇佣、中小企业、企业家等观念没有任何歧视,反而十分推崇和鼓励有关。而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欧洲的很多国家,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偏见,人们对于企业家、自我雇佣、中小企业有一些歧视,认为“Entrepreneurship”一词,会使人排斥,更多的选择“EnterpriseEducation”所代替。但是随着欧洲经济整体的萎靡,以及世界范围内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有目共睹,加之互联网时代IT业带动的创新创业的成功,“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所指的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被认可。

这点在欧盟所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献中可以得到印证。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无一例外,欧盟大力倡导“Entrepreneurship”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与此同时,结合欧洲各国的传统,欧盟进一步拓宽了“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作为创业教育的含义。欧盟主张“创业教育的益处不应局限于创业、创新的企业与新工作机会。创业代表的是一个人化想法为行动的能力,而这是一切的根本,可以帮助青年让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能充满创意与自信”[18]。欧盟提倡的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创办企业或者组织,而是要培养年轻人的“创业思维”,使他们获得将想法付诸行动的能力。欧盟“广谱式”创业教育的内涵从根本上改变了“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所指的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的概念在不断被学者们拓宽,早已冲破了“Entrepreneurship”一词原有的束缚和偏见。中国“创业教育”的表述,不应盲从于国际会议或文件,应该取决于中国“创业教育”的主体需求。如果是面向少数学生的创业专业教育,教授内容使学生熟悉商业领域中的中小企业创办和运营,目的是教授学生创办企业,培养未来的企业家,那么这种创业教育应该是“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反之,则使用“EnterpriseEducation”更为合适。

作者:王占仁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