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经验及启示范文

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经验及启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经验及启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经验及启示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从理论上讲,一个微型企业的创立能提供3至6个工作岗位。因此,只要大学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能创业成功,通过几年的努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不再是一个社会问题。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理所当然地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大学生自主创业受资金和社会经验等因素限制,科技创业成为许多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首选项目,科技创业必将有助于科技进步。第二,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始终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作为主要职能。然而,不断发展着的全球化经济迫切要求高校把“创业”作为其重要职能。因此,在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社会接轨,也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职能的延伸。第三,有利于高校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创业的成功不是单方面能力的体现,而是多方面能力起作用的结果,包括资源或资讯获得、先前知识、人格特质、创业自我认知、解决问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等因素。因此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激励学生进行创业,不但有利于自身就业的解决,而且也使自身的多方面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二、美、日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外高校开始对创业教育进行探索。目前,国外高校形成了日臻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因此,对取得显著成绩的美国和日本高校创业教育进行剖析,总结经验,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是相当必要的。

(一)高校创业教育———先进理念为指导

2004年2月,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基本法》(修改法)第七条规定:将还原研究成果给社会,把创业活动作为大学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和国立大学法人评估的重要指标。为了顺应现实社会的要求,日本许多高校将创设新的风险企业作为目标,提出了ESP(EntrepreneurialStimu-lationProject)高校创业激励项目。该项目由学生创业教育、大学校园指定空间、数据库资源和信息网络、提供服务网络、社会力量五个相互交叉的部分组成。其中,学生创业教育指为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深入国内外风险企业见习等;大学校园指定空间即通过开放校园的方式为不同专业的所有学生提供社交性质的论坛,实现大学资源共享;提供服务网络指构建一个为有创业想法的人提供课程以外知识的服务体系,如创业辅导机构;社会力量指利用校友网络、地方性企业支援机构、非营利机构等社会资源,实现学校和企业、社会的有机结合;数据库资源和信息网络指建立一个关于创业管理经营的专门数据库,为创业者提供大量创业知识。这五个部分交叉的部分是大学风险企业。因此,该理念把大学风险企业的创设作为突破口,通过创业教育的平台,整顿学校环境,构建一个适合培养创业家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技能,实现校园内人才、信息的合理流动提供了指导。

(二)高校创业教育———官、产、校协作体系

日本形成了具有其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得益于其官产校协作的体系。第一,作为该国发展的核心力量的政府,为了有效地促进其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对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在《经济结构变革与创造的行动计划》中,提出必须对教育进行改革,以适应企业家人才的培养,包括改革高等教育以满足创业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制定了大量有利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如文部科学省在《21世纪高科技风险企业支援方法调查》中,提到在强化创业支援时首先要扩充创业教育。三是对进行商业转化阶段的研究提供补助金。第二,企业和学校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相互配合的基本思路。一方面产业界为占有市场,迫切希望向高校寻求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具有创业精神、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实施高校人才支援计划,企业为大学生提供见习平台,为高校和政府反馈用人要求。第三,日本高校为获得开展创业教育所需的政策、资金、实践场所等资源,选择了与企业和政府进行协作以弥补自身不足。因此,在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呈现出政府主导、产业支援、学校参与的官产校协作体系。

(三)高校创业教育———科技性内容为主

美国高校科技性的创业教育开展主要集中于创新能力强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将高科技领域里的新发明、研究成果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使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将实验室的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的创业行为结合起来,依托商学院和工程学院提供科技创业项目,把关于科技性的创业内容传授给学生,促使科技性的创业企业快速发展,以带动当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创办的高水平生物科技公司,使得美国128号公路成为全美著名的生物技术走廊。另外,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圣克拉拉谷,得益于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影响,从一个普通的“农场谷”成为举世闻名的“硅谷”。目前,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49%来自大学生创业。

(四)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多样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组织模式:第一种是起源于哈佛大学的聚集模式,即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经费、课程等都由商学院或管理学院负责,学生严格限定在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其课程内容呈现出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其目标是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及创业教育的师资和研究者。在美国采用该组织模式的高校有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等占美国26%的高校。第二种是以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和能力为本位的全校性模式,即创业课程和活动对全校学生开展。其特点是将创业作为一种实践性工具,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精神、技能,为学生进入社会作好多方面准备。由于该组织模式顺应了社会的需求,激发了非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学生的创业热情,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对创业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因此,该模式正成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在美国采用该模式的主要有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占美国53%的高校。第三种即混合式组织模式,是聚集模式和全校性模式的有机结合。该种模式不但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广泛开展,而且有利于创业教育项目质量的提高。在美国采用该种模式的高校有威斯康星大学、纽约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等占美国21%的高校。

(五)高校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

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从经济高速增长期进入了平稳增长期,经济管理体制从传统的中央集权模式向地方分权模式转变,致使日本经济发展渐渐进入了“地域经济时代”。日本的中小企业由此进入了地域经济的安定发展时期。政府为活跃地域经济,把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因此,地域原有产业和新的发展空间给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和平台。如濑户内海沿岸地区是钢铁和化学等日本传统产业集中地区,当地政府借助地域高校广岛大学和香川大学的研究技术,为地区的养鸡业和制糖业提供了改进的思路与措施。高校创业教育通过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让高校科研成果有用武之地,使地方经济获得了发展所需的先进技术知识,实现了两者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晚,发展的速度快。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1.高校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是以1998年清华大学引入MIT(麻省理工学院)创业竞赛模式并成功举办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为开端。1999年,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4月,为扩大高校创业教育的范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教育部选择了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在内的我国九所大学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引导试点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对创业教育进行实践,探索其规律,以便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创业教育。从此,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渐渐施行。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仍处于起步阶段。

2.高校创业教育发展速度快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通过十多年的探索,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开办创业教育的高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创业教育的课程从单一到多样;课程教材也越来越丰富多样;政府各级部门对创业教育所需的资金、税收、法律、教育培训等方面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提高;接受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与日俱增。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迄今为止,在中国知网上关于“高校创业教育”就有1226篇文章。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中的不足

1.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滞后,缺乏实际行动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在开展过程中其理念没能很好地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迄今为止,大多数高校仍将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热衷于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等。实践证明,这种轰轰烈烈但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使得创业学子们激情高涨而内功不足,对少部分的创业成功人士极度崇拜,大部分学生只是袖手旁观的“看客”。我国高校近些年举办了创业大赛,基本上是以撰写创业计划书等形式进行。由于资金、场地和专业等条件的局限,最终把优秀创业计划转化为创业实践的寥寥无几。从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的情况来看,目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据《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2届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为1.6%,2010届的比例是1.5%,从2007届至2009届其比例均在1%左右。虽然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比例在逐年增长,但是与美国20%~30%的比例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

2.高校创业教育缺乏政府与企业的有力支持

2013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2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然而,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已提出了4%的目标。该目标从提出到实现整整用了19年。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世界教育财政投入占GDP比例约为7%,发达国家达到9%,经济欠发达国家达到4.1%。因此,我国教育投入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投入不足不仅阻碍着我国教育的整体进程,而且束缚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据第三方教育数据资讯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调查结果显示: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近80%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积蓄,仅2%来源于政府创业基金或优惠贷款。另外,我国企业总体上实力不强,迄今为止只有73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界为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都把精力集中于发展自身上面,对高校创业教育所提供的资金、见习机会等方面的支持较少。

3.高校创业教育的科技转化率不高

我国高校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充足的创业启动资金和足够的社会资源,使得大部分创业者都把创业项目集中于风险、成本较低的服务业和培训行业,选择科技含量较高的创业项目进行创业的情况比较少,理科类的创业者真正能把所学的科技知识和研发成果通过创业使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情况是凤毛麟角。例如计算机专业是目前高校最普遍的三大专业之一,主修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计其数,但能将所学知识通过创业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并创造出更多社会价值的情况是寥寥无几。最近登上《福布斯》杂志最年轻90后男孩季逸超,凭其所推出的“猛犸4”浏览器,成了中央新闻联播的焦点人物。我们在为季逸超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应该深深地反思我们的高校创业教育:为什么在不可胜数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中没有出现更多的季逸超呢?其实,不只是计算机专业的科技转化率低,整个高校创业教育的科技转化率都不高。

4.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模式有待更新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迄今为止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式:第一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强调“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技能为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及咨询服务。第三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该模式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技术咨询。以上组织模式都有一个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地结合的共同优点。但也存在着不能向其他高校进行推广的弊端,因为这些模式都是根据该校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出来的。如上述的第三种模式是凭借上海交通大学投入8000多万元建立了若干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全天候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的情况下制定的。然而,占我国高校数量绝大多数的普通高校与以上综合实力非常强的高校创业教育试点的“985”高校是无可比性的。

5.高校创业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著名学者维斯帕和加特纳提出的提供的课程、社会影响力、创新、校友创业情况、教师的出版情况、学者的外延拓展活动、校友参与情况是评价高校创业教育效果最重要的指标。目前,在我国的九所试点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创业课程,但从数量和种类上讲,创业课程的整体开设数量偏低,且以创业知识和技能类课程为主,兼有零星的创业意识、精神、思维类的课程。在非试点高校中,虽然开设了创业课程,但数量非常有限且几乎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来介绍关于创业的基本知识。在社会影响力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影响的加深,虽然“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渐渐从人们脑海中淡出,但是由于多方面的传统思想影响致使高校毕业生依然热衷于编制内的固定工作,创业并不是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时的首选。在创新、校友创业、学者的外延拓展活动情况等方面都不容乐观。从整体来讲,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效果不论是从数量层面还是从质的角度来讲都有待提高。

四、借鉴美、日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被社会和民众寄予越来越多的期望。发挥学生创业精神和挖掘创业潜能,推动创业型人才培养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社会赋予高校创业教育的重大使命。在吸取美国和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及高校实际情况进行创业教育,是实现上述使命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先进理念与行动的融合

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在先进理念指导下,通过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才能取得显著效果。因此,在借鉴日本高校创业教育先进的ESP(En-trepreneurialStimulationProject)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更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用先进理念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行动指南。另外,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关于实务层面的行动开展得并不少,如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创业中心,参与“创业设计活动”等,而进行“真枪实弹”的行动是凤毛麟角。因此,鼓励大学生勇敢地把自己的创意转变成实际行动,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摸爬滚打,发现创业过程中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和情况,不断地探索其规律和总结经验,把创业理论和实际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创业教育先进理念与行动的有机融合,是高校适应社会、时代快速变化的有效回应,是高校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

(二)构建政企校协作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需多方配合,尤其离不开与政府和企业的协作。1992年,国家经贸委、教委和中科院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促进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目前,政府应不断地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创业的支持和保障体系,规范和细化创业扶持政策使其进一步地落实到位,为高校学生创业提供更健全的政策保障;企业应积极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充足的见习机会。为了让高校培育的人才更适合企业发展要求,企业应派有创业经验的企业人士给高校学生做一些必要的创业指导;高校一方面应注重创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经费筹集,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素质,为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最终,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形成一个政府、企业和高校相互协作的创业教育体系。

(三)丰富和发展科技性高校创业教育

随着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当今各国在加强联系的同时其竞争也日趋激烈。为在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精力转向科技发明和创业。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任。通过丰富和发展科技性高校创业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高校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创业计划大赛、孵化器、科技园可使其科技性得到丰富。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托重点高校提供科技创业项目可以使科技性高校创业教育得到有效发展。例如,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对柴油的需求非常大。而据入围中国“2011”计划的南开大学“地沟油变废为宝”创业项目相关人士透露,地沟油经过酯化、蒸馏和加入催化剂等技术处理后,1吨地沟油可提炼出约0.9吨生物柴油。因此,南开师生若把这一科技项目通过创业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那么对有效地缓解我国的柴油紧缺状况和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将是无法估量的。“地沟油变废为宝”项目只是科技性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冰山一角,还有不计其数的科技项目有待高校创业教育去研发。因此,丰富和发展科技性高校创业教育有利于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利于高科技企业数量的增加,有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四)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模式

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有效的组织模式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组织模式,但是这三种组织模式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不具有将其推广到全国其他高校的普遍适用性。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排名前十位的高校创业教育项目,既采取聚集模式又采纳全校性模式。因此,借鉴美国多样化组织模式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在已有的三种组织模式基础上着力构建“创业教育+模拟实训+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这种教育组织模式以创业教育为基础,通过创业理论课程教学,使学生积累创业所需的知识和素质;以模拟实训为实践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让学生在学校创业园开办企业,或在创业园实习,使学生的创业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模式,不但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广泛开展,而且也利于创业教育质量的大幅提高。

(五)结合地方经济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效果

高校创业教育通过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是提升其效果的有效途径。我国因地形地势及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经济发展水平、方式及企业类型截然不同的东、中、西三个部分。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应结合各自地方经济的具体状况来实施。东部地区高校创业教育应结合当地第三产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分布集中的状况,鼓励学生选择服务性的和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进行创业。西部地区高校创业教育应考虑到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稀缺的具体情况,鼓励大学生选择当地缺乏的项目进行创业,以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高校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且也利于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

作者:王桂林杨志强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