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创业教育发展教育论文5篇范文

创业教育发展教育论文5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业教育发展教育论文5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创业教育发展教育论文5篇

第一篇: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尚未建立正规化的课程体系。

据上海理工大学对上海市22所本科院校及13所专科院校进行调查的结果,只有26%的高校专门开设了较为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74%的高校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感兴趣,但是高校对这类课程没有学分要求,学生的选课动力不足。另外,全国范围内,没有指定的创业教育规范教材,有的高校采用自编教材,有的高校甚至没有教材,导致创业教育没有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之中。

2.教学及评价手段不合理。

目前创业教育的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以教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手段,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缺乏。在教学评价手段上,采用传统的评价手段,以学生获取知识量的多少及考试的分数高低为衡量手段。

3.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成为阻碍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数量上不足,尽管团中央学校部近几年委托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举办示范性师资培训班,但对于庞大的需求量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程度太低。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际创业经验。更有甚者,一些高校让辅导员或者团委的老师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缺乏专业和专职的创业教育师资也是创业教育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二、对策及保障措施

1.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其优势在于丰富的人才资源,且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超前的学术思想,但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相对匮乏,在人才培养实践阶段相对薄弱。而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在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乃至实践方面较之高校更具优势,校企合作将高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高校应积极推动大学生校企合作培养、保障校企合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运行,并且能够得到长效的发展,是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领导重视与参与,促进校企合作的蓬勃发展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高校要成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对合作培养运行全面的负责,同时对校企双方的合作进行协调。高校和企业也可以成立校企联合培养领导小组,由高校和企业双方的主管领导共同参与,对各自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加强各项工作的协调统一,对校企合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做到校企合作的合理规划和资源的优化。

3.培育创业教育良好环境,营造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高校应建立开展创业教育的新理念,探寻新方法,培育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从精神方面、制度方面、物质方面等营造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网络、论坛、广播、宣传栏和期刊等宣传渠道营造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工作的认同,激发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和参与创业实践的潜能。开展与企业联合的创业活动,让学生深入其中,提高对创业竞赛的扶持与奖励力度。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校应该及时对开展创业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建立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系统,及时了解学生、企业、专家的反馈信息,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的质量。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要求有适当的评级体系,对校企双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更加合理的进行合作培养,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5.组建“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专职教师侧重学生的知识积淀,为其夯实专业化的基础理论;企业兼职教师发挥自身专长,注重学科知识交叉,拓宽学生视野,奠定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基础;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知识,扩展知识领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通过不断积累,逐步建立“专职、兼职、企业”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教师队伍。

作者:韩光程珺张鹏赵树凯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第二篇: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探讨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缘起阶段

1933年,美国进入经济大萧条时期,富兰克林•罗斯福正是在这个时候当选总统的。他以“反经济危机”为核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实施提振了人们对经济的信心,也为创业者创业和创业教育萌芽提供了契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大量的农民融入城市寻找新出路,政府也通过法律和政策来极力维持公平的竞争秩序,并对公司创办简化程序、减少税收,一时间创业与学习创业成为风气,创业教育也在这股潮流中萌芽。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萌芽阶段

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这是创业教育诞生的标志性事件。迈克斯•梅斯教授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也被学界公认为大学创业教育的第一门课程。随后20多年内,创业教育并没有在高校得到重视,只是发生了几件对创业教育有所推动的事,即:1952年第一个资助创业教育的“科尔曼基金会”成立,1953年纽约大学开设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的课程,1958年MIT设置了创业课程,1967年百森商学院为研究生开设首门创业课程。截至1968年,全美只有4所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这一时期,整个美国处于经济辉煌期,社会就业充足,大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小企业则缺乏更多的机会,因而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热情并不高,从而导致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缓慢。

三、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1972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首次把创业学专业引入工商管理教育;1979年,美国百森商学院在本科中开设创业学专业。创业学专业的出现是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已经开始。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有16所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或相关的课程,1986年增至590所,到1989年,超过1000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还得益于另外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一是新技术的推动作用,就是微型计算机和互联网。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降低了创业者创业的门槛,互联网的普及促使新兴产业得以发展壮大,而新兴产业则是催生新公司的最好契机,新公司与创业热情反过来又促进了创业教育发展。二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低迷状况,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创业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因此,对刚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多学习创业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小企业的成长环境,美国出台了许多法律,比如《中小企业振兴法》《小企业创新研究法》《准时付款法》,为小微企业茁壮成长提供法理保障,也为创业教育提供法律知识素材。

四、高校创业教育的膨胀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迅猛发展壮大起来,特别是比尔•盖茨的创业故事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创业者。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美国共有12000多名学生接受了创业教育的培训,1998年已经有14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或相关课程,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学术杂志、研究中心也同样多起来,授予创业学学位的大学也增加至50所左右。1998年,全国创业中心共同体成立,标志着美国创业教育走向成熟。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带动了世界其他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澳大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把创业教育引入高校,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新型创业型人才;1999年英国政府出资筹建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韩国提出尖端科技立国的发展战略,通过教育立国来培养创业者;法国重视农业中学和高等农业院校等正规教育机构的创业教育。在进入21世纪的前10年中,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经济体国家都开始重视高校创业教育的建设。虽然各个国家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形式、途径、重心有所不同,但是高校创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高校创业教育进入膨胀阶段。

五、高校创业教育的成熟阶段

进入21世纪,高校创业教育开始进入成熟期:一是高校创业教育不再是发达国家或主要经济体国家的专利,而是世界各国的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以美国为主的发达经济体为龙头的带动下,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二是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形成高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体系,基本形成了以高校为载体、以企业资助提供资金保障、以社会提供政策支持和必要保障的创业教育体系,体系中各个环节都十分成熟,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三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更加完备、系统化。创业教育不仅教授学生如何创业的知识,还包括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等学科知识;同时配备了比较专业的教师,在教师规模上也大大扩编。四是高校创业教育在理念上从教育活动上升至生存技能。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创业教育是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把创业能力教育护照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同样高的地位,这种认识上的提升是创业教育自身成熟起来的一种表现。五是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从1947年美国哈佛商学院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至今,在高校创业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创业大军数不胜数,较早的成功者可以通过捐助、讲座、帮扶等方式鼓励在校大学生参与学习创业知识,使高校创业教育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六、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历程

中国开展创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组织实施的“创业教育”实验,而真正意义上开展创业教育的事件,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北京召开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提出“创业教育”在中国影响较大。1998年,中国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支持开展创业,中国高校因此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从1998年到2002年,中国部分高校开始了有益探索,比如,清华大学在MBA中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课程,复旦大学把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华东师范大学开设创业教育课。1999年,共青团中央主办了中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大赛为动力推动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从2002年至今,是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成长发展期。2002年4月,中国教育部选定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为中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标志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始在国家的引导下走向快速发展期。为了保证创业教育的开展,中国教育部连续举办多期全国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最新最前沿的创业教育知识,为中国高校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中国高校还积极学习国外经验,丰富高校创业教育的体系内容。目前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在知识传授与实践上,不断进行探索并有所发展,未来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作者:罗二平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第三篇:高校生创业教育及措施

一、保定市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创业教育定位认识有局限,创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质定位是创业精神的教育,而目前出于社会就业压力原因,许多高校着重于创业理念、知识、技能的教育,更多的是偏向于转变就业观念,甚至有的高校就是为解决就业困难的局面才开展创业教育,忽视创业者素质的培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高校创业教育水平的差异。就保定市来看,有的高校管理者把创业教育只是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创业设计比赛,设立创业指导机构提供服务,建设创业实践基地等,但只是把创业教育停留在技能、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缺失对大学生个性培养与能力的定位,没有上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实际上,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具备将来从事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而不是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容,或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即使将来学生不创业,而是在其他岗位任职,创业教育培养的素质同样会令他们脱颖而出。此外,创业教育的开展实施绝不是一个附加在高校身上的阶段性任务或创收渠道,而是以此为载体,贯穿并融合于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相协调统一。

2.创业教育氛围不浓,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

保定受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与沿海及发达地区全新的创新创业理念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官本位的价值观念一直是影响保定人的主流文化之一。大学生在就业时首选考公务员、进国企,其次考虑考研、出国留学。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注重的是积累社会关系,缺少独创思维和主题意识,一些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及标新立异的行为被抑制和排斥。在这样的文化环境熏陶下,商业气息不浓,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虽然保定各高校通过实施创业教育使学生在参加各类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更多的只是锻炼了一些少数富有创业意愿和想拓宽就业渠道的大学生。这种现状一方面折射出了大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勇气和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创新观念的缺位和自主创业发展思想意识的严重匮乏。

3.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资金短缺。

目前保定市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大多数不具备创业经历,不熟悉企业的运营管理,甚至从没有和企业交流过,进行课堂教学大部分老师纯讲理论,对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由于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和体会,在课堂讲授中更多是流于形式上的空泛讲解,以致将创业教育课程化、学术化,而对于学生来说既没有任何吸引力,也得不到新颖的实践体验,更谈不上寄望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发挥作用。课堂教学外,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这类活动的指导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学院的团委书记或者各学院负责创业的老师、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承担。很少有专职老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指导工作,在具体指导时他们也多是宣传一些创业政策、创业形势、创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当前既有一定理论高度又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十分缺乏。这主要是因为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创业经历,成功的创业者普遍缺乏学术背景和授课经验。此外,创业教育需要项目资金支持,也需要后续的资金保障。保定市各高校自身财力有限,不可能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政府所能够提供的资金支持又无法满足现实需要。

4.创业教育学科体系不完善。

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覆盖面较窄,某种程度上仅属于一种选修课程,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体系当中。对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求职教育的关系不能很好的处理。例如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尚未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未有融合,由于文化背景及高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模式的不同,从国内外引进与借鉴过来的创业教育课程,没有进行很好的学科渗透,它们与学校目前已有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基本上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此外,调查显示,保定大多数高校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采取传统的试卷考试形式,学生死记硬背书本所学内容,被动地应试,缺乏对学生实践创新思维的评估。目前无论学校还是相关职能部门都尚未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因此对于开展创业教育的效果究竟如何也就难以有清晰的认识。

二、改进保定高校创业教育的措施研究

1.社会和政府方面。

首先整个社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从舆论导向上、政策扶持上、社会宣传上、价值观念上鼓励大学生学习创业技能、崇尚创业能力、塑造民族创业精神,在全社会开展民众创业普及教育而非创业精英教育。借助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创业教育的优势,通过创业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创业教育氛围,保定政府要在已经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推动高校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引导与鼓励,为高校师生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相应的制度和服务保障。

2.高校方面。

第一,各驻保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其培养定位应结合各自的办学层次与特色,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制定完善的创业教育规划和机制,加大经费配比,加强组织管理领导,确保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开展。第二,构建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各高校应根据办学特色加快教材建设,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教材或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教材。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并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争取形成一系列各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除此之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及时检验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并且通过反馈评价结果进一步改进创业教育。第三,高校要建设一支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一方面鼓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定期参加专职培训以及到企业去挂职锻炼进行亲身创业实践体验,促使教师成长为理论型和实践型并举的“双师型”教师,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素质,以利于促进创业教育教学中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彻底解决。一方面聘请一些有实际创业经历和经验的企业家、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作为客座教师进入学校,为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讲座,提供更多贴近实际的教育平台,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第四,加强基地建设,打造创业教育支撑平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尤其离不开资金、项目、场所等硬件条件的支持。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孵化基等,有效地为有创业需求和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和指导服务。以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发展为纽带,积极与企业合作,促使大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了解对方所需,为创业教育提供舞台。第五,面向市场,未雨绸缪。保定市高校要增强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大幅度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推手,加大市场调研力度,调整课程体系设置,采取有力措施扶持、促进和强化创业教育。依托保定市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强市兴县富民”的发展政策,制定适合自身的教育发展战略,与当地市场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3.学生个人方面。

理性认识创业教育,合理设计职业规划。高校要培养学生通过创业教育树立自主创业、基层创业、岗位创业的观念以及自我就业意识,通过了解创业理论知识、创业政策以及一些成功者的创业经验,提高自身素质,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为毕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走出校门以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如果学生自主创业,就有可能增加创业成功的砝码。即使学生不创业,而是在其他单位任职,创业教育的锻造同样会令他们脱颖而出。大学生应尽早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制定实施职业规划,在几年大学时光中注重个性发展,发挥自身优势,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武海娜冯晨静张庆松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第四篇:加强高校生创业教育实践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外在因素

由于我国高校连续多年扩招,高校毕业生由1999年的不足百万激增至2014年的727万人,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高等学校应及时调整思路,顺应时展,构建完整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突出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二)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是促进创业教育的内在动力

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校应利用知识优势,强化目前已有的创业人才培养平台,整合高校社会资源优势,引入企业和风投机构,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成果的延展性,寻找我国经济的全新增长点。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实现人生目标和价值的必然趋势

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中的高知人群,为生存而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其人生发展需要。以职业经理人为发展途径,以职场金领为发展目标,以开创事业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标准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自我定位。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注重大学生思想的转变,变单纯学校教育为社会、企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构建大学生创业的和谐氛围。

(四)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必然选择

相较于欧美各国,国内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对于创业教育的标准并不统一,教育结果难以衡量,加之部分省市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力度不足,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创业成果持续时间短。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应立足实用,突出引导,鼓励实践,规范高校创业教育实施标准,完善创业教育系统化建设,提升创业的可操作性和成功率。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创业教育的广度不足,创业教育的定位缺乏深度

目前,部分高校和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机制系统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高校就业部门仍然充当着原有的“搜索引擎”和“传声筒”角色,政府部门的相关配套机制并不完善。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缺乏深度,简单地将“办公司”“搞服务”理解为创业的全部内容,缺乏市场细分意识,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解不到位,使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在竞争中其往往处于劣势,创业成果无法维持。

(二)创业教育深度不足,广度有限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创业教育仍以营销方案、创业策划书撰写为主,实用性不强,对于教育的目标仍以“创业数量多”而不是“创业层次高”为衡量指标,难逃形式主义的羁绊。

(三)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有待深化

根据我国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来看,我国创业教育课程整体开设数量偏低,课程内容重技能轻意识,对于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类的创业课程更显不足;课程大多为本科生开设,缺少对于研究生的引导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存在偏差,必修课很少且质量不佳;课程设计缺乏统一思考和编排;在课程教授上缺乏对本土创业环境的分析和研究,照搬照抄痕迹严重。从整体上来看,创业课程设置分散,课程体系没有形成。

三、强化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

(一)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提升高校素质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继培养学生学术性、职业性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这就意味着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需要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强化高校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推动创业教育持续深化,尽快制订创业教育的标准,形成“以创新促育人,以育人促创业”的新型育人体系。

(二)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使高校知识资源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学生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授,使其做好创业的前期准备。因此,高校应该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计划,规范创业课程设置,不断创新创业课程讲授方式。同时,要搭建创业课程任课教师培训平台,达到学习和交流的目的,不断打造和提升高校创业课程的师资力量,科学构建创业教育课程。

(三)加强内外联系,强化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创业教育不是闭门造车,高校作为教育机构不可能拥有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因此,内外结合将是高校深化创业教育的必经之路。一是高校必须整合内部创业教育资源,变个别人教授创业课程为全员创业育人;二是高校应结合本地实际,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争取政策、经费支持,谋求政府部门和职能机关对创业教育的各项支持;三是强化校企联合,广办创业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强化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四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利用闲暇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增加学生的创业经验。

(四)强化第二课堂平台,营造创业教育良好氛围

高校团委应利用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讲座等形式,将创业活动作为共青团工作的全新增长点,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中心,以创业讲座为抓手,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以“优秀企业家进校园”为重点,开阔学生的创业眼光;以新兴媒体为途径,通过建立创业教育综合服务网站,提升学生对创业的关注度。要把创业教育当成学生成才的大事来抓,积累经验,构建创业教育案例库,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和国际交流,快速提升创业教育质量。

作者:杨吉春单位:吉林体育学院基础部

第五篇: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校毕业生将目光投向了自主创业,并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各界也逐步意识到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尤其是从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一些文件鼓励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如《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我国开展创业教育较国外晚了几十年,第一次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是在1989年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1995年,“创业教育”完整而全面的概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了阐述,它包括求职和创造新的岗位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之后,教育部于1998年底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指出对学生要加强创业教育,对毕业生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要给予鼓励,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的正式回应,也是标志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时代到来的一座里程碑。1998年5月,第一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创业计划大赛引入大学校园。1999年,由清华大学承办的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行,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好评,之后每年在各高校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方案设计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教育部在我国九所高校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正式将创业教育归到教学体系中来。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上海交通大学的体验式教育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的素质教育模式、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专业技能模式等。2014年,为适应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形势需要,在原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基础上,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共同组织开展“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以“中国梦、创业梦、我的梦”为主题,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为重点,以深化大学生创业实践为导向,着力打造权威性高、影响面广、带动力大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同时,在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也不容忽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创业教育定位肤浅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仅仅处于创业实务层面,如参加“创业设计大赛”,设立“创业基金”、“创业中心”等。实践证明,这些活动缺乏理论的指导,流于形式,很多大学生也仅仅是为了参加活动而参加,没有深层次地考虑创业的内涵,略显肤浅。

(二)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支撑

现行的高校创业教育基本属于第二课堂教育,未能融入整体的育人体系,出现和学科专业教育彼此脱节的现象,使得创业教育缺乏学科专业的支撑,于是出现部分有志向投身创业的大学生徒有激情,而欠缺专业内功。

(三)创业教育对象局限

创业教育始于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最初关注的是少数人的成功事迹,刻有较强的精英化印记,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与创业教育尚存在一定距离,只是采取旁观的态度,积极性不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家对高校创业教育概念的误解是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他们在理解创业内涵的层面存在误区,表现在:一是理解肤浅,误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自己做老板;二是较多学生认为在创业过程中,最核心的竞争力是资金,忽视了理论、技术和服务等在创业中的重要性;三是目前很多高校把尚未开展创业教育的原因归结为课程时间较紧,置创业教育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未意识到大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业教育起到的重要作用。由上可知,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是在我国大学校园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障碍。美国百森商学院蒂蒙斯教授也明确指出其弊端,认为它是在用“拔苗助长”的方式造就所谓的创业者,无法满足以创立高新技术产业为标志的“创业革命”的需要。同时,蒂蒙斯教授还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三、完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建议

为改善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较为落后的状态,一方面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坚持思想引领,观念创新

创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需求。对高校而言,应积极转变就业指导思路,克服陈旧保守思想,树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高校的教学体系应该纳入创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模式;要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而言,应该拓展就业思路,把创业作为追求理想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找不到工作的权宜之计;要树立信心,在考研和就业之外,自主创业也是一种职业选择方向。

(二)打造专业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数量不够,而且专业素养欠缺。要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成立实习实践基地,组织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体验创业相关活动;其次,要加强专业化培训,使专业教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国外创业教育理念和动态,鼓励并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最后,为缓解师资紧张的现状,高校可以引进一些在社会上有创业经验并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人士做兼职教师,尤其要争取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可以激发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大学生创业一般是基于专业背景之上的,因此,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的理念,这对于大学生创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有学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应当是一种深层的根本性的教育体制,而不是枝节性的、表层的教育环节。”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即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是蕴含在现代科学、文学、哲学和艺术等知识之中的本质性的文化精神。因此,高校的课程体系应当将创业教育纳入进来,作为一门必修课,并建立创业课、专业课和文化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立体型多元化创业教育系统。

(四)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和环境

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对创业教育本身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高校和社会应该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为创业教育提供完善的保障和支撑。一是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系统,政府可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成立高校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并按照其规模和效果,为其提供基本的硬件支持和鼓励。二是加大社会舆论导向,要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一定的认同和支持,尤其是一些知名企业,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主动与高校合作,分享创业教育资源,提供创业实践基地。三是高校要健全创业教育管理制度,营造创业氛围,加强创业成功案例的宣传力度,出台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相信通过三方的共同努力,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必将走向正轨。

作者:杨晶杜继勇单位:河北工程大学城市建设学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