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师校学生创业教学近况与举措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创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调查显示,在“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的创业条件”的选项中,13.0%的学生选择“创业基地”;46.5%的学生选择“创业资金”;31.5%的学生选择“创业培训”;6.75%的学生选择“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另有2.25%的学生选择“其他”。在“阻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多选)的选项中,74.25%的学生选择“创业资金缺乏”;51.75%的学生选择“经验不足”;69.5%的学生选择“缺少创业知识”。可见,创业经验、创业知识和创业资金是高师院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主要需求。
综上所述,随着高师院校学生结构的变化,非师范学生比例的逐年增加,创业教育已成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师院校虽已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组织创业计划竞赛、开辟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开展了创业教育,但是高师院校多年来创设的是浓厚的师范文化,创业文化短期内不可能成为高师院校的主流文化,这就导致了学校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偏差,致使创业教育在高师院校中仍停留在二三课堂的层面,创业型人才培养未能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严重阻碍了高师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师院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创业教育是指以创造性和开创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创业主体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培养其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品质等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唤醒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对师范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都有重要作用,决定着学生职业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当前,大部分高师院校均朝着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发展,师范和非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并存,很多教师简单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企业家的教育,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高师院校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整体规划,创业教育的实施相对松散和随意。
2.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素质关系到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当前教师队伍的质量堪忧。”目前在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多数还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部分教师的观念较保守,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思维,仍然采取“传习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单学科“知识型”人才。高师院校普遍缺乏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拥有充分创业经验的教师,这就给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和创业实践的指导造成很大的阻碍。在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中,也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缺案例分析的不良局面,致使高师院校创业教育无法实现良性发展。
3.创业教育运行体系不够完善。良好的运行体系是创业教育实施的保障。当前,高师院校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完善。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基础比较薄弱,不能满足学生创业需求。有的高师院校虽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没有将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效对接,普遍存在创业教育课程“单打独斗”的现象,影响创业教育效果。二是创业实践平台有待拓展。高师院校普遍存在以创业计划竞赛为主的创业实践,形式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创业实践未能与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相结合。三是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集中表现在创业教育运作体系不完善、创业经费提供不足、创业孵化基地缺乏、社会资源整合不够等方面,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整体推进。可见,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高师院校必须改变人才培养观念,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构建集理论教学、竞赛参与、实践体验、师资培养、奖励机制、经费保障等多元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创业型人才。
高师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分析
1.更新创业教育观念。美国百森商学院的蒂蒙斯教授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更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该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创业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取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对高师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不仅要使师范生自身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理论、创业能力这种“创业遗传代码”,更要通过对师范生“创业遗传代码”的培育,使他们能够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对中小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创业意识、创业理论、创业能力以“遗传基因”的方式代代相传,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学生。因此,高师院校应该在分析国内创业教育发展走向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多学科并存发展的优势,对创业教育的理念进行合理定位,树立“基于创新、引导创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构理论学习、创业设计、模拟演练、实战尝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创业理论、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强化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高校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健全创业课程体系:在第一课堂,开设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创业意识与创新理论。在第二课堂,主要以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能力建设项目等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第三课堂,主要以创业实践、生存训练等方式开展创新创业的实战演练,从而形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意识到行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特点学生,开展通识性创业教育(基础层)、专业性创业教育(专业层)、孵化性创业教育(高级层)的多层次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基本的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可开展强化KAB、大学生职业教育与生涯规划、创业设计等课程建设;在创业教育论坛方面可举办创业论坛、大讲堂、KAB创业教育课程研讨、商务礼仪大讲堂等理论培训活动。为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学校还应积极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学分管理,对学生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并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成果,经创业创新学分评审委员会评审后进行学分认定。
3.拓展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创业教育应运用好创业赛事、创业团队、创业基地三个平台。一是创业赛事平台。高师院校应充分利用创业竞赛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开展不同形式、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乐于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学校应积极建构校、省、国三级创业竞赛体系。在国家层面上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国际创业策划案例沙盘模拟大赛、全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国科技创业竞赛等赛事为平台,致力于学生创业素养的提升;在省级层面上抓好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赛伯乐杯”创业计划大赛、“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等赛事和项目;在学校层面上根据学生实际的不同需求推出创业计划大赛、创业金点子大赛、职场大赢家、创业文化节等,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营造大学生参与赛事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创业团队平台。创业教育应分层分类开展。针对创业兴趣浓厚的学生团队,可组建专门班级,编写专门的教学大纲,进行有计划的授课;针对具有明确的创业目标,有较强创业能力,又拥有较好的创业项目的同学,则应在专业层基础上,以实际创业扶持和指导为主要内容。更进一步地可开设创业学院、创业见习基地、创新工场等,发挥这些创业集群、创业团队的功能,积极开展生存训练、“百元创万”(8人一个团队,每人100元启动金,15天内团队利润创万元的创业实践活动)等模拟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三是创业实践基地。高师院校可根据学校实际设置三类创业实践基地:第一类是虚拟仿真式创业实践基地,以学校各专业实验室与实践实训中心为依托,引入创业元素,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第二类是学校内部孵化创业实践基地,可专门引入较好的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孵化;第三类是校外实战创业实践基地,积极利用地域优势,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打造不同的实训基地。如在义乌为外语、工商管理、美术、法学等专业学生打造创新创业实践窗口;在永 康为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生打造工科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4.完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创业教育的师资保障、信息保障、奖励机制等。首先要打造双效创业教育导师团队。要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长效机制,选送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提高师资力量的水平;分期、分批派送专业教师赴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培养真正具有创业指导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了解当前社会的创业需求和相关情况。此外,应充分利用优秀的企业家群体,选择一批高素质的创业型企业家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以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带领大学生创业团队及其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更好的创业。其次是畅通信息渠道,构建创业教育信息服务网站,建立创业咨询热线。学校要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网站,及时更新创业信息,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信息服务。学校应开通咨询热线,供大学生详细询问有关创业项目、创业可行性、创业指导教师、创业资金融合等多种信息,了解当前社会需求和社会创业形势。再次是完善创业教育的榜样奖励机制。积极宣传学校内的创业先锋或积极分子,提高创业先进分子的影响力度,并且在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嘉奖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创业榜样人物和典型,鼓励学生参与到创业创新的实践队伍中来。例如,开展创业之星评选活动等,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最后,学校和社会应为创业教育提供长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学校应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在经费、场地、政策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如增加创业经费,用于创业教育、日常管理、创新创业课题项目申报、孵化基金等;在校内安排专门的课堂教学场地和建立条件完善的创业模拟实验室;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积极争取有利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努力开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胡哲锋童卫丰叶引姣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