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教学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其中既有机遇,也存在着挑战。播音主持业也同样如此。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播音主持业面临全新的局面,社会对于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的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教学该怎样适应融媒体社会的需求,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融媒体;播音主持;教育教学
当今中国,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融媒体时代,社会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播音主持教育教学也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潮流,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鉴于此,播音主持教育教学有必要进行一场变革。
一、融媒体简介
何为融媒体,其实融媒体并非是某一种新型的传播平台,它是一个新的理念,具体指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紧密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将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发展为多种媒体共同的竞争力。由此可见,融媒体并非独立存在的,它将多种媒体技术相融合,拥有良好的运行效果,我国的媒体产业已迈向了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如今,世界经济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媒体产业,譬如广播、电视、网络等相关的媒体之间相互融合,为社会大众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实现了不同人群的阅读需要,人们的选择面更广了。但同时,这也对相关的媒体人士提出了挑战,比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有必要进一步改善。
二、融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创新
(一)教学思维的转变融媒体环境下进行播音主持艺术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思维,因为思维决定着行动,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结果。今天的播音主持与传统的播音主持有着巨大的差别,社会对播音主持的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需求完全不同于以往。作为教师,应对当前的融媒体环境有着清晰的认知,教学的思路要适应时展需求,紧跟时代的潮流。以往的播音主持,往往是广播节目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播音主持曾经只是单纯的传话筒、转换器的角色。如今这种角色定位早也不适应当前发展,在当今的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转变为了信息生产者、创作者。因此,面对全新的产业局面,以往的播音主持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逐渐被淘汰。现今的播音主持人才要具备对大数据信息的抓取、信息整合及分析能力,还要有极致的叙述能力等,这些都是传统教育教学所不具备的,也是当前播音主持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作为高校教师,应对此有着明确的认知,并且教学理念要及时跟进时代潮流,否则,培养的人才将不再有用武之地。
(二)播音主持教学理论拓展播音主持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它与很多相关学科都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当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专业素养并不只是简单的包含播音学、发声学,同时还应掌握基础的新闻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对于音乐、表演学等也需要有一定的认识。总体看来,在融媒体新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培养人才不能仅限于自身学科知识的层面,要进行多专业、跨学科的培养。比如,很多高校的播音主持教学都开始设置配音学、双语播音学等一些新的专业课程。同时,除了理论,播音主持实践教学同样应向多元化扩展,不能局限于新闻规范播音、节目制作等。
(三)播音主持训练模式的更新传统的播音主持往往比较注重语言腔调、表达形式等,播音技巧的培养。这些在融媒体环境下也是极为重要的专业技能,但融媒体环境下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技能提出来更多的要求。比如,播音者严谨的逻辑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综合素质等。尤其是当今人工智能火热并高度发达的今天,机器对于文本符码的加工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比较固化,毫无感情可言。这阶段人工语音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人才有着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让听众借助播音者语言表达来体验前所未有的视觉、听觉“盛宴”。因此,原有就稿件播报的训练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我们有必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破陈出新,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前做好准备。总之,当前我国高速的发展为社会大众带来太多的机遇与挑战,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以往的传统教育理念不断被刷新,播音主持人才对未来的规划变得多样化。当前,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只是时代不同,需求不同,我们应对当前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清楚的认识,及时转变教学思维、拓展播音主持理论研究、更新训练模式,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炜华.媒体融合时代的电台网络化之路———以国际在线、青檬电台、QQ电台和美国在线电台为例[J].新闻记者,2009(7).
[2]成越洋,赵政绪.对播音主持专业未来走向的思考———传播学在美国发展历程的启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6).
[3]毕一鸣.从传统走向现代———用科学发展观看播音主持学科建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
作者:魏莉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