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究范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究

【内容摘要】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基本都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为主。面对愈加开放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机遇与挑战一样层出不穷,对此,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态也各不相同。文章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因素进行的分析,并针对其干预策略进行了简单的陈述。

【关键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我国就业问题存在着总量庞大、流动性强、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压力也将长期存在。高校毕业生属于庞大就业群体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临近毕业所面对的除了就业压力以外,还有来自学业、经济、情感以及家庭等方面的多重压力,这就导致其心理上呈现出一种较高程度的应急状态。面对诸多压力,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心理上会有焦虑、自卑、迷茫、就业伦理迷失、诚信观念淡薄、责任意识偏弱等倾向出现,若就业途中遭遇较大打击、屡试不顺,有些毕业生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自残、厌世、自杀、甚至危害他人与社会。有人曾做过调查,近18.56%的当代大学生存在心理异常,比例相当之高,这些人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弱势”群体,属于社会中的新生群体,而这种“心理弱势”群体的特点在新的高校毕业生中表现尤为明显。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大课题,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而大学生作为就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更应该得到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可以缓解社会压力,对健康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态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涵盖了毕业生个人、家庭、学校与社会多个不同层面。毕业生受个体差异影响,就业心理状态各不相同,综合其共同点,主要表现为择业认知心理偏差与择业人格方面的问题,其中择业认知心理偏差包含高校毕业生对自身价值、专业对口、职业和社会状态等认知的偏差,面对新的挑战,高校生无法正确评估自身价值,或估值过高,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导致盲目自信,无法觅得与自身才能相匹配的职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象;或估值太低,对自己能力认识不足,夸大了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在择业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就业市场,容易产生自卑、焦虑、迷茫等心理状态,无法直面就业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对专业对口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偏差,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才能的施展必须要选择对口专业,对于专业职位的选择过于苛求,使个人的就业渠道收缩,与适合自己的职位擦肩而过。大学生就读期间,对职业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书本、网络和教师部分经验分享等,无法系统地对相关职业进行了解,比较片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份对职业认知的偏差也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偏向。高校毕业是大学生离开校园真正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对社会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受年龄与阅历的限制,对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并不全面,缺乏对影响择业因素的认识;往往因缺乏实际体验而对社会过于美好的想象,致使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不能精准地为自己定位,与社会的实际要求脱离,期望越高,在遇到就业挫折时所受到的心理冲击也越大。就业是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的起步阶段,面对不熟悉的社会环境,高校毕业生的一些人格心理特征也很容易暴露,譬如过度自负、缺乏自信心、挫折承受力差等,面对全新的社会竞争,缺乏积极进取和不断竞争的心态,在工作中合作意识与冒险意识较差等,而这些个人的人格特征不但影响着个体在就业过程中能力的表现,也影响着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水平。另外还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初期更看重经济、待遇以及个人发展等眼前的利益,在职业选择方面,更倾向于求稳守旧,更愿意选择清闲、稳定、福利保障好的工作单位,不愿投身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和行业的基层工作中,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使得高校毕业生无法践行新时期大学生所应承担的历史与发展使命。综上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认知心理偏差与择业人格不但影响着他们得个人职业发展定位,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人数也愈加庞大。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所面临的竞争相对较小,而毕业步入社会后,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与有限的就业岗位形成鲜明的比对,竞争压力也直线上升。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形势与发展趋势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感。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的大中型企业与各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分别采取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精简分流、精兵简政的政策,保障性工作机会的减少使得原本就激烈的就业竞争更是急剧加重。在这样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部分高校的墨守成规,落后的教育理念、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大学生本就不乐观的就业前景雪上加霜。据调查,高校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专业特长,认为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学历缺少竞争力的人数更是接近半数,教育质量不高使得大学生“知识不够用”“能力欠缺”,在面临就业时易产生自卑与焦虑的情绪;部分高校由于缺乏服务意识与个性化管理,极易导致毕业生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发生诋毁学校声誉的过激行为;而国内部分高校更令人堪忧的是其心理咨询部门,就业指导中心与心理咨询中心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就业过程中未能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情绪和心理疏导。在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中,面临就业所产生的困惑,大部分毕业生都可以理性面对,并通过主动与他人谈心、从挫折中吸取教训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克服挫折、缓解心理压力。而少数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的毕业生,除了不能准确为自己定位,一般都将就业失败归咎于外因,面对负面情绪不能进行有效的外部沟通,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将游戏、吸烟、喝酒、睡觉等方式当做缓解心理压力的途径,不断恶性循环,在长期不能达成就业的毕业生中,甚至因就业压力不能得到缓解而选择轻生的也有人在,令人唏嘘不已。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危机不可忽视,必须充分认识心理危机的严重性与现实的紧迫性才能在面对高校毕业生不同心理状态时拿出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因就业心理问题得不到疏解而造成更大的危害。个人、家庭、学校与社会“四位一体”的心理防御和干预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自身层面。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当下社会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全面的综合素养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在校学习期间,高校生应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积极参与校内及社会的实践活动,提前了解社会,让学有所用的同时,培养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创造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参考教师建议,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冷静分析、定位职业倾向,为自身就业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面对挫折高校毕业应学会积极与外部对话、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增强自身的抗压及情绪调节能力。

(二)高校层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是心理危机产生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高校的培养,各高校应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与服务意识,多为学生开展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增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验证自身能力、明确职业认知、熟悉社会的机会。高校应紧贴时代节奏和社会经济发展脉搏,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是学习内容与市场、企业需求相匹配,降低学生的就业难度。同时,高校应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正确引导,将价值观、就业观以及心理危机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之中,并定期开展培训讲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切实有效地发挥高校中就业指导中心及心理咨询中的作用;队伍的建设也不能忽视,要不断强化咨询、指导教师的专业性,内容也要与时俱进,紧贴时代发展需求,才能在毕业生的心理和情绪疏导上发挥作用,并引导其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层面。政府应不断完善以就业增长为核心的经济政策,以增加就业机会总量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毕业生的劳动人事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要加以重视,加强市场监管力度。配合高校改革,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可以与产业需求相匹配,使毕业生与市场之间的供求矛盾得到切实的缓解。除此之外,社会媒体应正确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背景下,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氛围。要客观、理性、中肯的评价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现象,为毕业生提供有力信息背书和精神支撑。

(四)家庭层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刚步入社会的转折点就是就业压力,能否就业以及就什么样的业都会影响到高校毕业生今后的人生及就业态度。毕业生的心理状态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职业定位、社会背景以及对孩子的期望都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毕业生。在毕业初期,毕业生家家庭应与学校密切保持联系,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心理动态,勤沟通,不干预毕业生选择,在心理与物质上为毕业生提供双重保障,用爱与包容为毕业生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缓解毕业生心理压力。

作者:冯妍 李俐莹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