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范文

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

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民生工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民族院校通过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民族院校已经“累计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了大约20万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层次和类型需求发生了变化,民族院校毕业生遭遇了一些就业困境:在就业分配政策调整以及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筛选机制中,急剧增长的人力资源参与了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竞争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运用系统科学分析,将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视为一个生态组织,并对组织内外部的就业生态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即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hreats)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并对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进行态势预测,为促进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定有效策略。

一、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

(一)具有比较优势的社会文化资本民族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文化人才,不仅应该要具备未来科学探究的精神,而且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2〕。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而言,民族院校的学生具有跨文化背景;相较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民族院校的毕业生具备更好的跨文化能力,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本。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基本在60%以上,各族学生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场域中学习生活,不仅习得了孕育自身的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也习得主流社会的文化知识及其他民族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培养了一种当今多样化世界尤为需要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思维范式和跨文化交往能力。在与其他民族文化接触交流中,该群体毕业生更善于理解、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文化。这些素养正是当前能力社会所强调和需要的,尤其是多语言的交往和沟通能力,已然成为了诸多工作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参照指标。

(二)独特而专深的专业知识民族院校学生所学专业集中于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文学、民族传统体育、舞蹈、音乐、宗教、艺术、医学等具有“民族性”的专业领域,这些学科专业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在全国各高校开设得并不广泛,而且生源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这在为就业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提升了这些专业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这些专业领域的学生经过大学四年或更高层次教育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最终成为了国家以及民族共同体社会中的精英阶层。民族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以前,通过家庭和社会环境习得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力和基础,因此更容易熟悉这些人文社会学科,尤其是少数民族艺术、宗教学和文学等。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相较于我国刚走上现代化之路之初,对工业经济的迫切需要远远高于对人们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但是,当下正是人们处于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快速增长的时期,民族院校在大力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以外,也主动担当起繁荣民族文化的责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院校大学生作为各民族共同体中的知识精英,在这个转型的时代,正是他们对民族文化知识学以致用的时候。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得到大力推进,为少数民族人文艺术的发展带来机会,同时也为这些学科领域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民族地区大学生基本能够实现本地就业根据对西藏高校的调查发现,地方的民族院校毕业生基本能实现本地就业。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相应地于20世纪末作了重大调整,实现了大学生就业的分配到市场化的转变。大学生与就业单位作为彼此独立的主体,在国家就业政策和市场调控下,根据自身和岗位的需要进行双向选择,灵活就业。为缓解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部分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仍享受“分配”的“福利”,但近年来已逐步取消。民族院校的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样,参与到市场化的就业竞争中,就业选择的取向变得多元化。整体上看,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与实际就业,主要还是以实现本地就业为主。大多数民族院校毕业生包括民族地区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基本实现了本地就业,即毕业后大多数进入了学校所在地区的相关单位,其中主要以地方行政事业单位为主,包括公务员和中小学教师行列。国家对于西藏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要求是:应届生全部就业,往届生基本就业。西藏的大学生大约80%的学生进入公务员岗位或者事业单位,少部分进入企业或者自主创业,基本能实现本地就业。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近三年来平均就业率来看,其中公务员行列、事业单位容纳92%,企业占6%(共22名毕业生),主要去向为西藏农牧区。西藏大学2012年有70%—80%的毕业生考取了国家公务员或就职于事业单位。另外,林芝地区幼儿园改制以来,学前教育一般为2年,而农牧区为3年。由于建设了一批乡镇幼儿园,且本区培养的幼儿园教师基本能实现在本地就业,目前缺乏一大批幼儿园教师,为扩大本地区学前教育教师就业提供了更多契机。

二、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劣势

(一)狭窄的专业范围对就业面的限制当前民族院校的专业结构,仍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大瓶颈。因为市场的需要,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在经济、管理、工业制造等学科专业领域扩大了人才培养规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尽管大学培养人才不应以市场优先为第一原则,还应培养更多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人才,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类型的人才仍是必要的。民族院校过于狭窄的学科专业面自然与市场化的社会不太协调,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因为过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专业,无法满足刚刚进入城镇化与快速发展的广大西部地区对农林、畜牧、医学等理工科专业以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民族院校根据市场化的需求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就业观念的“固化”与“偏见”一方面,对于民族高等教育本身而言,内部群体的就业观念较为“坚固”。民族院校毕业生多为少数民族,除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2所位于北京、武汉等发达城市以外,其他民族院校基本都位于西部地区,生源主要以本地区的少数民族为主,相较于20世纪80-90年代民族院校毕业生大多数希望通过读书跳出“农门”,走出大山,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就业意愿是“留在家乡或本地就业”,而不愿意到外地或者东部地区就业。2014年对青海省3所高校近四百名少数民族应届生就业取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学生表示愿意留在西部工作,只有5%的学生表示愿意去东部工作。另外,民族地区大学生群体以“公”为就业价值取向的思维较普遍,即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进入国家“体制内”,成为“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非公务人员或事业单位人员不就业”的观念根深蒂固。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有81%的学生表示期望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这些就业观念也影响了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就业的流动。有些学生宁愿“先就业,后考学”,毕业时致力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求得一职之后再考虑选择攻读研究生。从而导致“学得好的学生去了地方和基层做公务员、教师”,而一些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岗位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就民族高等教育就业环境而言,社会存在就业歧视的偏见。大多数岗位以容纳“985工程”或“211工程”学校的毕业生为优先原则,对民族院校的毕业生则存在着“能力欠缺”或“质量不高”等错误的“刻板印象”认识。这对民族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成挑战。

三、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机遇

(一)国家就业政策的支持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制定了相关政策,并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列入了“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各自治区及相关省市也制定特殊的政策以扶持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譬如,西藏自治区就制定了专门的就业政策,对民族院校大学毕业生提供支持,积极引导。西藏教育厅颁布实施的《西藏自治区关于贯彻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意见》(藏教厅2010(81)号),已经对西藏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招生、就业、管理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近年来,全区已经正式按照此规定执行。根据基教处处长介绍,西藏教育厅每年都会组织师范生参加对口专业教师的招考,录取的教师分配到拉萨市及各地区,然后地方根据专业需求自主招考教师,分配到县及各个乡镇。这个政策为基层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尤其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主要就业渠道。

(二)国家经济发展空间布局西移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机遇随着我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的提出与行动,为民族地区的学生尤其是具有语言和跨文化优势的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从“一带一路”的空间结构来看,涉及到广大西北、西南等民族地区,由于国家战略投资的“西转”,企业的“西进”,固然会带来劳动力资源的“西移”。同时这一战略的实施还会在促进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和进一步现代化,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民族文化人才的支持。这也必然为民族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就业和创业带来全新的机遇。

四、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威胁

(一)就业竞争压力较大以往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现在用人单位变成了“上帝”,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3〕。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据统计,2014年已达到六百九十多万。全国15所民族院校毕业生估计约五万人,且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并要与普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便导致就业紧张。

(二)人才类型的单一化无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民族院校当前开设的专业主要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然而农学、医学、理学和工学等学科发展缓慢,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急需的农林、畜牧、科技、医学等自然科学还欠发达。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正在向应用型和技能型转变,致力于培养大量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民族院校在学科规划和专业设置上正处于一个转变期,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转变办学理念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三)相关就业政策不够完善虽然国家和自治区有相关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但由于缺乏具体计划,即没有一个细节的指导去说明怎么样扶持,尤其是资金缺乏,使得创业政策流于形式。另外就是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西藏的学生不想去内地就业,广东很多单位过来招聘,但是没有人愿意去。学校人数少,但专业面广的原因也就是为了满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基本能在本地就业。2013年,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在区外计划招收四百个学生,实际来学校就读的有三百八十多个,且大部分留在了西藏就业。西藏大学的毕业生由于就业好,所以选择自主创业的也非常少,基本就是三五个人选择做传媒、音响、电子计算机等行业。尽管自治区提供了无息贷款、简化程序、提供场地等优惠政策,学生也有意向,但由于市场需求比较小,坚持做的更少。

(四)人才难以留住在西藏,大学生到2003年还是定向分配教师岗位,2005—2006年开始通过招考。大学生下基层变得更为困难,因为大家都想留地区或县城工作。地区根据学科专业岗位人才需求的缓急,招部分急需的人才,其他按需求来招。所有教师都要去县、乡镇接受锻炼。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首先,教师得到了教学锻炼;其次,好教师不能全部留在县城,需要部分好教师回到农村或教学点。但也同时产生了一些问题:好教师教小学去了,而西藏幅员辽阔,小学一般位于偏远乡镇,有些农牧区还没有水电,条件非常艰苦,教师也就不愿意留在那里,优质的教师资源并未得到优化利用。因此,在面对民族地区此类特殊的教育问题时,需要上级政策制定者给予下级政策执行者以更大的发挥空间,只要在政策法规允许的情况下,特殊问题可以特殊处理。

五、提升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力的策略

(一)就业观念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开放的就业观念。一方面,树立服务于本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意识,鼓励学生到家乡就业,服务边远农牧区的社会经济。另一方面,树立创业意识,激励少数民族学生回乡创业或在城市创业。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创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大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具有较强的能力,要抓住目前国家鼓励“万众创业”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创业培训补贴、有关机构提供免费创业服务、除直辖市外大部分省对毕业生创业落户取消限制,还有高校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申报相应职称,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等优惠政策,回到家乡创业,同时也要勇于参与城市的激烈竞争,励志成为国家核心部门与世界知名企业单位的精英阶层,实现向上流动。

(二)人才培养方面创新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民族院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毕业生思想品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需求,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首先,民族院校需要继续发挥自身的特色,培养民族地区和国家各领域需要的语言、文化、艺术、公共事业管理等领域的知识精英。其次,加强农学、工学、医学等理工科人才的培养,为农牧区、社会基层等输送大量人才。譬如,苏联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充分与本地工农业发展结合”,“大量运用高校毕业生参与当地的政治经济建设,并大力吸引大都市知识分子到民族地区工作”〔5〕。再次,应注重培养满足国际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满足国际化和全球市场的需要。

(三)学科专业方面科学规划民族院校的学科专业,培养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人才,提升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根据地方实际,制定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不同地区的民族高等教育应该根据地区实际,建设特色课程、专业和学科,优化专业结构,建立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学科及学科群,例如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农林、兽医、藏语言文学、旅游、藏医药学等学科。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开发如红景天、藏药材等地方特色产品,增进社会经济效益。专业设置面向地方社会需求,专业对口就业,拓宽就业面。

(四)政策保障方面“因时因事”调整就业政策,主要包括:1.适时调整“公务性”岗位的就业政策,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之间的时间可以作出相应调整:一是可以先进行事业单位招,其次再招考公务员,避免学生盲目选择考公务员而导致学校选择不到高质量的教师。2.放宽相关就业政策,对于师范生、双语能力的学生或民族地区急需人才,部分可以实施“定向分配”。3.制定特殊政策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引导支持譬如,广大西部地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固然需要大量高层次的民族人才。国家或地方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从民族院校选拔拥有语言和跨文化优势的人才到国家外交部门、跨国企业或内地向西转移的企业,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4.制定鼓励民族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特殊政策,在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鼓励更多民族精英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激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涌现。尤其是针对农牧区或贫困地区生源,应制定相关就业追踪计划,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并为其提供特殊的帮扶。

作者:塔娜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