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印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印度是世界上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呈现出了多样化、层次化的特点。印度采取高校毕业生“4+1”就业联动服务体系,其中“1”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自主化和市场化,使高校毕业生以“自主就业”为中心;“4”指印度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社会就业服务系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服务平台[3]。印度政府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根据国情实际,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开辟农村就业市场,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条件。印度高校毕业生主要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社会职业咨询机构两个渠道寻找工作,专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才市场在印度并没有单独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只是被作为社会就业市场的一部分看待。
二、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德国一直以来进行着“双元制”教育,“双元制”教育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4]。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把吸纳大学毕业生实习、实践、就业,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工作。企业、高校、政府结成联盟,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这是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非常重要的特点。为了发挥政府在就业联盟中的优势,德国劳工局在高校附近专门设有高校服务组,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同时德国劳工局还负责开设职业咨询课,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相关培训。德国高校设有就业市场学院和就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训,并与政府和企业保持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促使各方形成共同联盟,通过发挥各方优势,确保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三、澳大利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澳大利亚在经济危机后发现,唯有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也证明了通过这种需求促进措施的方法,解决了就业岗位问题。在澳大利亚的就业服务体系中,政府会对选择一些特定专业和毕业后从事特定工作的毕业生,以及接收这些毕业生的企业给予补贴,提供市场激励,鼓励大学生在特定岗位就业。澳政府设立了求职中心,免费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澳政府通过覆盖全国的求职中心和就业信息网,提供就业信息、人才介绍、企业简介、机构培训等信息,是高校毕业生自助就业服务的主要手段。
四、国外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对于我国高校的启示
(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校情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加大改革力度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改革创新是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才有生机和活力,才能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其中,健全就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在创造性实践中解决困难和问题又是关键中的重点。我国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工作起步较晚,要组织人员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并且要根据各高校的实际需要,按照学校和专业的特点和特色,进行不同方式的就业服务。要加强就业指导,深入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引导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积极主动就业创业,突出就业指导个性化,使就业指导更加贴近学生,更加管用有效。要加强信息服务,要充分发挥校园市场主渠道作用,确保招聘活动场次和岗位数量进一步增长。
(二)建立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服务队伍各个国家高校非常重视就业服务队伍的建设,从业人员都拥有较高的能力和专业素质。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服务队伍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着,这支队伍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就业工作的好坏。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服务队伍初具规模,人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职就业的工作人员,一种是兼职人员,会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学科背景复杂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不仅要加强就业服务队伍的数量,更要加强质量,通过专业培训、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现场观摩等途径,使其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社会学、职业指导理论等知识,学会咨询方法和技巧,增强解决指导学生就业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业服务队伍还应走进市场,了解市场,要求较强的分析和研判能力,对于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职业发展要有敏锐的观察和预测能力。
(三)为学生提供全程化就业服务我国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和全面内容安排,就业服务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季节性。高校就业服务不仅是面对毕业生,还要面对广大的其他年级的学生。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大学四年,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职业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进行系统、科学和规范的就业教育。大一年级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借助测试工具,稳定其专业思想,发现其职业兴趣和倾向,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年级,指导学生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其职业素质。重点解决“学什么”、“做什么”的问题。通过社会实践、见习就业等方式有目的培养、锻炼、提升职业技能,逐步具备职业目标所需的基本素质;大四年级,主要任务是进行就业政策宣传和就业形势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掌握国家和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规定办法,明确自己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5]。加强就业观念和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到“先就业,再择业,敢创业”;对于毕业时仍未就业的毕业生,学校也应掌握情况,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对于毕业时已经找上工作的学生,要做好追踪工作,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反馈学生工作情况。
(四)建立全社会动员,全员参与的就业服务体系以上例举的国家,参加就业服务工作的人员十分广泛,包括政府机构、学校行政部门、学生组织、专业教师、用人单位和研究就业指导理论的专家学者等。整个社会都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我国,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主要还是在高校中展开的,各高校能做到全校各部门结合业务工作,积极参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够调动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教职工利用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等形式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积极为毕业生推荐、落实就业岗位。但是,全社会对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概念模糊,全社会参与的力度、广度不够,渗透性不强,建立广泛的、普遍的就业指导机构以及就业服务中介机构是推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有效方法。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具有非官方性、设置成本低、运作灵活高效的特点,能够进入政府和高校难以涉足的领域,克服其信息搜集片面、主观的缺陷以及职能上的缺失、缺位,在推进就业服务市场化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整个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
(五)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既是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高校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方向的需要。强调,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因此高校要积极与社会联系,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建立起与用人单位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直接沟通创造机会,帮助大学生深入基层,亲临工作岗位进行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择业能力。
作者:巴特尔王莉华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