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学班级管理现状分析(3篇)范文

小学班级管理现状分析(3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小学班级管理现状分析(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小学班级管理现状分析(3篇)

第一篇:生态视角中小学班级管理研究

摘要:

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但是,传统的学校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目标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呈现出封闭和半封闭化的状态,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应遵从以下几点: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优化内外环境,和谐发展班级管理。

关键词:

生态化;班级管理;和谐;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赵小云,等.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学业自我与学业求助的关系[J].心理学探析,2010(10).

[2]李仲辉,等.论学校文化管理理念下的高效课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

作者:潘超 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第二篇:我国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研究

摘要:

学校德育是否能够真正实施,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作为与学生交往频率最高、相处时间最长、对学生了解最全面的班主任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就不能把德育当成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要避免“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现象的出现。根据我国中小学生德育的形势及尚待改善的部分,班主任要善于在联系中落实,在各项工作中恰当体现德育,使之与其他各育相辅相成;要虚功实做、全面落实,即组织与队伍落实、目标与任务落实、资源与举措落实,注重实效;要内外兼修、内外统一,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品德修养。

关键词:

德育;班主任;班级管理

引言

学校德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躬行于实践比宣传理论效果要好得多。无师德即无育德。在我看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目的在于使千万处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树立“德育无小事,时时有教育、处处皆育人”的理念。那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也经常被称为“联系家庭与学校的桥梁和纽带”。事实上,关于班主任学校德育功能实现与自我定位的讨论,从广义上说,“‘事事皆,人人做’德育的学校全员德育的理念和‘处处有,时时有’德育的学校隐性德育的理念,班主任作为‘恒常型’的德育工作者,所有日常德育工作都和学生的品德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1]但从狭义的层面理解,在工作上班主任与其他普通任课老师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其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铸就了班主任在工作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的特殊性。所谓“德性”,是指作为全体成员的人所具有的道德属性,是人获得并坚守一定意义的那种本性;德性是人在社会中生存尤其是实现善行的内在条件,是实现人际与社会和谐的内在条件。

1校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及必要性

学校德育的“育德之性”,揭示的是它培养人的道德的内在特性,说明学校德育是德性之教,有教化之性。学校德育的教化之性具体表现在:“德性之教师‘心灵交往’之教,是‘促进内生’之教,是‘引发感悟’之教”。[2]学校德育的重要地位,需要在把握其社会价值、个体发展价值、整体教育价值(包括学科价值)基础上进行,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审视。第一,从学校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突出地位来看其重要性。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说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做的是关于学生的心灵的工作,促成学生的潜能发展是其使命。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要使学生成“才”,必先使学生成“人”,而要成“人”,德育的意义不言而喻。第二,从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重大影响来看其重要性。人是目的性动物,其行为受到意识的明确支配,而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性构成主体的“方向系统”、“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同样作为意识层面的德育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第三,从学校德育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比较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其重要性。尽管学校德育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套用“主导作用”之说,但它在人的教养上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众所周知,每个人在达到学龄以后,大多数人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德育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第四,从学校德育在教育科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其重要性。正如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德育成为教育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德育论”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一个人可以没有足够丰富的学科知识储备来武装自己,但绝对不可以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人们希冀的所谓的“德才兼备”也是“德”在前,而“才”在后,即应德育为首,才育为次。

2我国中小学校德育的形势

2.1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年总体良好

2.1.1价值观方面

第一,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而中国的语文课文和思想品德课本里面涉及很多关于祖国的内容,以一种极为直观的方式展现了我国的大好河山。所以,我国中小学生从小便有一种爱国情怀。第二,中学生信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主。第三,具有较强的民主参与意识。很多小学生想成为班上的学生干部,这不仅仅是一种“好玩”的心态。更主要的是想锻炼自身的能力,为老师、同学服务。第四,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于乱扔垃圾、不关水龙头等现象表示反感。

2.1.2人生观方面

第一,绝大多数学生对自我作了肯定性评价。“小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生活得很愉快或是较愉快,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成长烦恼相对要多一些,但总体来说,他们还是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3]第二,学生学习目,不仅包括个人理想,还涵盖社会贡献。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目的较为明确,依次主要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上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为了父母给更好的生活”,“为了能为国家建设献出绵薄之力”。第三,职业理想多元且现实。

2.1.3基本品德方面

第一,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认为在生活中勤俭和遵守秩序是一种美德。尽量把盘中的食物吃完,排队上车,不闯红灯,不乱扔垃圾,这些大多数中小学生还是能做到的。第二,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多数中小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多中小学实行寄宿制度,大多时间都在学校里,虽然离开了父母,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进行简单的洗衣、做简单的饭菜。第三,大多数中小学生具有孝亲尊师、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等良好品质。大多数学生在学校见到领导、老师会主动问好,在家里见到亲戚也会表现出文明礼貌,乐于向社会献爱心,乐于帮助周围有困难的同学。

2.2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尚待继续改善

2.2.1价值观方面

第一,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全面看待我国当前民主法制的现实状况。部分同学认为我国目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比较严重,部分中学生认为党员、共青团员与普通群众并没有任何区别。第二,有少数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感到无所适从。一部分中学生对以后的就业表示担忧,甚至有的还表现出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第三,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弱于环保意识。尽管大多数学生对于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种种行为表示反感,但能主动将垃圾捡起来放进垃圾桶的学生似乎也是少数。

2.2.2人生观方面

第一,大多数中小学生有生活带烦恼,主要是来自学习压力和同父母、同学以及老师的关系。如今的中小学生课程任务重,学习压力很大,由于父母期望值高,便各种补习班,各种家教老师,各种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好,学生不得不使用“拉杆”式的行李书包,表面上看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实质上这些做法都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烦恼甚至是痛苦。对于部分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师生关系的亲密不高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二,关于异性交往方面,中学生持较为开放的态度,但对早恋、婚前性行为等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现在的大多数孩子由于受网络、媒体的影响变得早熟,叛逆,从众。不难发现,现在任何一所中学里面,都有不少学生早恋,青少年涉世尚浅,对于不恰当的早恋行为的危害认识不足,仅仅因为“好奇”而“跟随潮流”,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2.2.3基本品德方面

第一,“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勤俭节约、家务劳动、文明礼貌等行为习惯养成上存在问题”。[4]很多学生在意识层面上时普遍同意勤俭节约、家务劳动、文明礼貌等,但是在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却有所弱化。第二,在诚信方面,“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问题较为突出”。[5]或许在中小学生恰恰处于叛逆、贪玩的年龄,学习逐渐成为他们讨厌的事情,自然而然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

3班主任如何实施德育

班主任应该抱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本班学生具体情况,通过上好思想品德课、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督促相关规范和守则的践行,从日常的学习、娱乐、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有机地结合,系统地、全方位地、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1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实施德育

通过课内或者课外活动实施德育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欣然接受的方式。在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中,班级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典型或常见的就是主题班会、课外劳动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课外文娱活动、节日文艺晚会等。其中,课外劳动活动是有很有必要的。劳动不仅是学生的自身力量的体现和生活的需要,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品质,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劳动和教育的结合是实施德育最有力的手段之一。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很多班主任只关心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也应多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青少年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参加生产劳动,在学校求学时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传授一定的劳动技能,对青少年未来的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例如,组织班级去茶园帮农民采茶,采取劳动检查、评比的方法,尽可能使学生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这么做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与艰辛,也提高了学生劳动的积极性,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2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实现隐性德育的功能

人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在一个班级里,集体的氛围也会感染个人。[6]马卡连柯认为,集体首先是教育的基础,其次是教育的手段,最后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教师必须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从集体道德心理来看,良好的集体的道德品质不仅能促使大部分正常儿童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德,还能改造品德不良的学生,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班风”。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于受教育者,“好的班风一经形成,不但能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而且反过来要把班级里的新风尚带到社会上,推动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7]因此,如何提高班级的风气显得尤为重要。

3.3通过家校沟通实现整体育人目标

“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奠定学生发展基础”。[8]“健康”作为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当然,所谓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无数的教育实践已经向人们昭示: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单凭学校单打独斗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将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9]这就需要班主任能树立开放意识,有效地做好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据定了其在家校沟通中的德育作用的发挥要体现如下特征。

第一,及时性:发现学生品德成长中的问题,“赢得家长的配合,及时给予纠正”。[10]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自然最了解学生的思想波动起伏、情感变化及行为改变特点,能及时发现学生行为问题,并反馈给家长,针对学生的特征共同商量出解决办法。

第二,系统性:“通过与家长的配合系统地、长期地做好个别学生的德育工作”。[11]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家庭成长背景,将学校表现及家庭表现紧密结合,与家长共同制定较为系统全面的教育计划。

第三,针对性:“通过与家长的配合做好对问题学生和品德不良学生的个别教育”。[12]根据班主任对班上每个学生的了解,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教育,同时注意给家长以方法和理念上的指导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结语总的来说,德育是一门隐性课程,所谓隐性课程,就需要潜移默化,不宜太过显露出来,让人明显地感觉到这是一门人为设计的课程。关键在于整个学校的大环境以及气氛的熏陶和营造。不然,当学生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肯定会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最后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德育是一个隐性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内化,尽量少外显;需要教师的爱心、技巧、行动来升华,用教师对学生的爱心、用心来铸就。只要经过教师爱心点化、诚心融化的教育行为,才有可能使德育成为一门有价值的课程。如今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德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普遍开始注重学校德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现“全面德育”也非一日功成之事。德育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迟希新.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特点与实施策略[A].

[2]葛金国.德育新理念与班主任工作[M].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4][5]王定华.新形势下我国学校德育调查与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6]张宁娟.德育与课程实施[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7]王丽娟.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8][10][11][12]迟希新.班主任的德育工作[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9]高德胜.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吴建宏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小学班级管理探究

摘要:

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也是班主任的基本功。这些工作没有什么成规法,没有什么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但处处体现班主任的全面修养和工作的创造性。

关键词:

小学;班级管理;策略探究

班主任是每一个教学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的工作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对能否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班级起决定作用。确实,班主任工作不仅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还需要工作的策略和方法,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班主任工作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关心爱护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榜样,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对每位学生要平等对待,尤其对优生和学困生更要平等对待,让他们觉得教师对每位学生都公平。同时,班主任要有一颗爱心,用爱浇灌心灵之花,只有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对一些表现不太好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后进生来说,更是要倾注更多的爱和心血。要经常和他们谈心,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用爱激发他们的上进动力,让他们努力学习,展示自我。

二、要不断加强学风建设

家长关心教育,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因此,作为一个班主任,只有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才能让家长满足、让社会认可,才能树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学情调查。我每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一次调查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2.经验交流。建立交流平台,让优秀学生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和体会。

3.规范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用规则来培养。对此,我制定了《班级学习常规》,严格要求学生按学习常规执行。

4.以优带差。班里成立学习“帮扶”小组,采劝一帮一”或“三帮一”结对子等形式,辅助后进生解决学习疑难问题,共同提高。

5.奖优激懒。我给学生设立了两个荣誉奖项,成绩优秀的学生,授予“优秀奖”,成绩进步幅度大的学生,授予“进步奖”。这些奖项的设立,大大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斗志。在良好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充满梦想和激情地投入了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学生品味到了“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乐趣。

三、抓好日常规养成学生自理能力

教育本身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教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通过班队课和晨读时间,让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开展文明语言、文明行为等活动。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文明、有礼貌、爱师长、爱学习、互相友爱等行为习惯,树立人人争做合格小学生的意识。加强学生队伍的管理,包括排队做操、排队上下楼、排队吃饭、排队放学、排队集会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的准备、上课集中精神听讲、自觉完成作业等。

四、安全意识习惯的培养

班主任真爱学生从安全抓起,校园安全要“警钟长鸣”。校园安全制度是小学生安全行为的准绳,是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保证。抓学生的安全,就是抓学校教育质量,就是抓学校和谐发展的高度。班主任要认识学校安全工作的意义,时刻抓好安全这根线,脑中存有安全意识。为此,班主任要做好安全引导工作。

1.班主任要利用网络资源,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基本的安全知识与生存技能的掌握。让学生从心里懂得安全问题无处不在,自己的安全和健康相连,自己的安全和家庭的幸福密切相关。

2.另一方面各中队充分利用“班会、队会、周会”等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安全活动,从侧面用小品、故事、童谣、演练、游戏等形式,宣传安全防范知识,营造学校安全教育的浓厚氛围,在趣味中逐步提升小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引导小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要持之以恒地重视小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养成,让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

五、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学生意志品德的培养源于班级管理。班主任在对学生实施各方面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他们的真实感受,教育要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教育目的。我们知道学生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有误的,学生在许多社会公德方面的判别标准甚也是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引导和启发。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相关道德标准,而在学生未有判别标准却已经有了相关经历而又甚感迷惑的时候,班主任要主动帮助学生摆脱困境,给以明确的指示和诱导。同时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日去帮助孤寡老人做简单事,教育学生尊老爱幼;烈士纪念日去祭奠烈士,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等,良好人格的培养不是朝夕成就,而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而形成,形成良好的班风才有良好的校风,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深化。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重视陶冶、养成,小学德育要开展儿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儿童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才能收到实效,学生就能实现从道德认识向道德实践的转变。总而言之,做好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教师除了要履行平常的教学任务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个人发展情况,只有这样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会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职业。

作者:董夫增 单位:河北省威县第什营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