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班级绿植养护为导向的德育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班级绿植养护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关系到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养成。但目前的班级绿植养护存在“规定动作”缺乏长效管理、“美内次外”没有考虑植物习性、岗位设定缺乏“全员关注”等问题。教师以班级绿植养护问题为导向开展德育实践,可以在其中融入“舍”与“得”的辩证法、“进”与“出”的统筹法和“一”与“众”的交往法,从而完成学生品格的内化和行为的外化。
[关键词]绿植养护;全员关注;小学德育
一、班级绿植养护效果不佳的原因
班级绿植养护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既能净化空气,又能美化环境。因此,每学期伊始,各班级会纷纷组织学生自带绿植来点缀班级生物角。往往开学几天后,各班门前走廊和教室内的绿植安放点便会整齐摆放着各色鲜花和植物,争奇斗艳、生机勃勃,煞是好看。但到了学期结束时,原本生机盎然的植物就蔫了,还有的早已风干。每个班级一般都会安排值日生负责绿植护理,早晨除黄叶、中午浇水,晴天会将室内绿植移至室外享受阳光。绿植每天都有专人管理,为什么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好景不长?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指出:“德育方法是和所有教育与教养过程相互密切联系的。”从德育自身来说,德育方法对保证德育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德育效果的好坏。班级绿植养护看似环境问题,根源都在“人”上。正所谓“问题出在绿植,答案却在养护”。
(一)“规定动作”缺乏长效管理每天的值日生是在规定时间开始打理植物,植物是他们的“定时”服务对象,所以,值日生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清理黄叶、浇水、晒太阳等工作。管理植物对于值日生来说是他们的“规定动作”,于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后,便不再问津。完成“规定动作”后,植物生长得好还是不好,并不属于他们的工作范畴,他们只负责定时的某些工作。显然,缺乏长效管理的任务,看似“兢兢业业”,终究难逃事倍功半的结局。
(二)“美内次外”没有考虑植物习性植物因其生长规律和习性不同:有些喜阴,不能暴晒;有些喜阳,需要适度光照;有的喜干燥,泥土水分不能过多;有的喜潮湿,要保持充足的水分。但许多班级绿植分类摆放的方法是:精致美观的花盆优先摆放在一进教室门靠墙的储物柜上,一般不够美观或植株偏大的花盆放在教室门外的走廊上。这样,绿植搭配美观的花盆便被摆放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其余的一律放在室外的走廊上。值日生在完成“规定动作”时,只是系列化地浇水、晒太阳,并没有考虑植物的生长规律和习性。这种“美内次外”的选美式摆放方式很容易造成植物枯败。
(三)岗位设定缺乏“全员关注”一般来说,宜兴市实验小学每个班级的“绿植管理员”岗位由10名学生组成,一周在校时间5天,每天2位值日生负责管理。但是按照现在的班容量,10名学生也只占了班级学生数的五分之一。其余学生只是开学初将绿植带来,之后便不再过问绿植的养护工作。因为没有参与管理绿植的工作,所以这些学生对绿植失去了关注,在他们眼中,他们带来的绿植仅仅是一盆绿植,养得好是值日生的功劳,养得不好便扔掉,下学期再重新带一盆即可。所以,开学初带来的绿植因缺少学生关注,最终成了教室里的点缀。这种点缀心理使得“全员关注”旁落,也就导致在绿植养护过程中不能“集众人之智”。
二、班级绿植养护引发的德育实践
问题来了,教育便开始了。有学者指出,理想的教育过程应当是由“扰启”开始(“扰动”学生后进行启发,而不是等待着“启”等待着“发”),然后经过内省、质疑的阶段,最后通过实践完成发展的任务。班级管理中的德育过程同样如此,教师需要主动地“扰启”。在新的学期,笔者改变了以往美化生物角的方式,不再简单地布置每人带一盆绿植的任务,然后选美式摆放到位,而是将美化生物角这个任务全权交给学生商量讨论,笔者只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带自己最喜欢的一盆绿植;第二,将绿植养护到最佳状态。笔者将这一任务命名为“护绿实践”。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每个学生都成为了绿植养护班级生态环境中的“关键链”。
(一)护绿实践彰显了“舍”与“得”的辩证法利用周末,学生带上储蓄罐里存着不舍得用的零花钱,邀请父母陪同自己去花鸟市场挑选一盆自己最喜欢的植物。于是,从带走绿植的那一刻起,每个学生就成为绿植不离不弃的主人。这与以往的任务截然不同。以往,教师布置了带绿植的任务,大部分家庭会因孩子周末要上兴趣班或做作业为由,家长去购买绿植,孩子只负责把它带到教室完成任务。这中间缺少了学生的参与,且花的不是学生自己的钱,带来的也不是他们亲自挑选的最喜欢的植物,所以植物于学生而言,并没有特殊的感情,仅仅是教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而已。亲自去选购绿植,便有一种“千金难买心头好”的感觉,学生在今后的“护绿实践”中会更加用心。
(二)“护绿实践”明晰了“进”与“出”的统筹法在实践中学生提出,每人都要为自己带的植物设计好养护名片,名片上需要写清植物的名称、生长习性,即喜阴或喜阳、喜干燥或潮湿。学生要亲手制作名片,材料为一张纸质偏硬的小正方形卡片,为了防止弄湿,可以用透明胶封上。名片统一贴在花盆的正面,便于了解它的特点。植物因其生长规律和习性不同,所以要进行分类养护。学生按照名片上所写,挑选出喜阴的植物,优先放在室内的储物柜上,并按照植株和花盆的大小依次排列。喜阳的植物全部放到教室外走廊,靠墙整齐摆放。从学生设计好的名片可以看出,他们都非常用心,有的学生还在名片最后一行加入生活中常见却利用不广的肥料,如维生素C、啤酒、茶叶水等。
(三)“护绿实践”落实了“一”与“众”的交往法为植物设计好后名片,学生将它们依次排列整齐。笔者利用课间十分钟让学生自由观赏每一盆植物,之后开展认领活动。学生可以相互交换植物来养护,也可以只养自己带的这一盆。主动认领结束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相互交换植物养护,三分之二的学生仍旧钟情于自己所带植物。可见,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参与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植物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有“千金不换”之感。每盆植物都有了自己的主人,班级的每个人都负责养护一盆植物。之后,班级内不再设立植物管理员这一岗位,因为人人都是管理员,人人又都从按部就班的管理员变成了精心呵护的养护员。课间,经常能看到三五个学生围着一盆植物边观察边讨论,绿植于他们而言,是精心照顾的好伙伴、是倾诉心事的好知己、是同学间交流情感的好载体。学生一旦认识到护绿是对班级和个人是有价值的事情,就会有一种秩序感和方向感,并乐意与他人共享这种感觉,同时在以后的班级生活中以动机的增进来作出应答。班级绿植的养护是班级环境建设的一个载体,关系到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养成。学生品格素养的形成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在教育与自我教育过程中实现的,需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必备品格要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二是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要外化为情感和行动。以班级绿植养护为问题导向的实践,既是一种德育手段,也是一种德育目的,目的在于把德育过程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育人。
参考文献:
[1]王晓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黄侃.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使命和责任[J].江苏教育(班主任),2018(9).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杨丽 单位:宜兴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