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书院制下的高校德育创新范文

书院制下的高校德育创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书院制下的高校德育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书院制下的高校德育创新

摘要:书院制教育是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以书院制改革为切入点,将书院制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在知识的广博与专精上融通合一、在求学与修身上相得益彰,探索高校德育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书院制;高校德育;人才培养

“立德树人”就是在新时代引导青年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目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善以治物,则德名有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德育在教育中居于最重要位置的内容,成为教育的品质、灵魂和精神之所在。高校德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德育创新就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认真分析高校德育工作现状,总结德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不足,对德育理念、模式、途径的发展创新,不断适应社会改革、大学生需求变化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实施书院制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这是大学德育模式的新探索,改变了传统的德育理念和方法,围绕立德树人,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在求学与修身上相得益彰,能够有效促进德育工作创新与发展。

一、书院制视野下德育模式的发展现状

在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德育工作成效,必须遵循德育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面对社会发展对传统德育模式带来的挑战,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强化德育效果,创新发展德育模式,实现德育模式的转型升级。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结合教育发展新理念,在德育实践中进行了很多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逐步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德育新模式。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居委会制、上海师范大学的自管会制、华东理工大学的社区书院制、复旦大学的住宿书院制等。目前探索运行较为成熟的是书院制。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9月到2017年7月,我国共有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47所高校成立137家书院以及校园社区模式学院。2014年,两岸四地“高校书院联盟”在京成立,该联盟每年举办书院论坛,为书院改革者提供交流探讨的平台,致力深入推进大学书院制改革[1]。书院制在德育实践中呈现以下特点:

(一)书院制是一种独立于学院之外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理念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探索书院制教育围绕立德树人,通过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和环境熏陶,拓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促进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混合住宿、互相学习交流,建设学习生活社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哲,进而融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2]当前中国最典型的书院制院校是香港中文大学,其在完全学分制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各高校书院制的实践模式差异巨大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书院一般是独立于学生管理体系的独立学生服务机构,其基本主旨就在于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横向交流和活动参与机会,注重书院的服务功能和活动的深度延伸。而国内高校推行的书院制基本上是在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下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缺乏完全学分制的支撑。实际上,书院制模式在推进通识教育、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育人理念统一不论是何种模式的书院制,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相通之处在于,通过不同的模式和方式,注重学生公民意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不同书院各有特色,有的书院重视博雅教育,有的书院侧重传统文化,不同模式都重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倡导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认知的局限性,避免纯粹学生导向的片面性。例如西安交通大学是在特定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中,对体现人文精神教育的一种探索和实践,是新时期对教育内涵的深入思考和提高质量的具体行动。这样,书院变管理为服务,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对学生的关怀不仅是课堂学习;从管理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引导而非强制服从。书院制不仅仅是学生管理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更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有益探索。随着时展,书院制生活区承担着更多的角色,是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实践基地,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高校书院制模式的实践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

二、潍坊学院书院制德育创新的探索

潍坊学院本着优化育人环境,强化管理服务,整合教育资源,凝练办学特色,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良好基础的指导思想,自2013年开始实施大一新生住宿书院制。住宿书院制以学生课外教育与管理工作为工作重心,目标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成长、行为养成、人格塑造和实践锻炼,主要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团建设、学生事务管理、学业生活辅导、学生安全稳定等工作。潍坊学院书院制改革,积极构建德育创新平台,试图探索一种新的德育模式,为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成才、成器奠定道德根基,着力构建师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共同体”,实现学校、学院、书院、学生四大德育主体的良性互动。

(一)以人文育人,提高德育吸引力一是构建高效的育人队伍。在书院里,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上班,能为学生随时解决各类困难,使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得到了切实体现。书院根据功能定位,结合新生特点,组建四个辅导员工作室,分别从思想引领、身心发展、事务处理和社区服务四个方面对新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引导,为新生四年的成长成才夯实基础。书院特别注重德育研究,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在书院制运行过程中,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工作难题,书院将工作难题转变为研究课题,推动现实工作与科研探索的互相结合与促进,引导辅导员队伍由“单纯实践经验型”向“实践研究创新型”转变,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努力探索书院制下德育工作规律,不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二是打造独特的文化内涵。为推动学生在求学与修身上相得益彰,书院与各学院密切合作,邀请学科带头人和知名教授走进书院,聘任优秀教师担任学业导师,营造师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良好文化环境。书院制把生活园区的生活住宿功能赋予了教育文化功能,大力加强人文精神教育。通过进行文化标识建设、社团文化品牌建设、强化通识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书院的文化内涵发展。书院的辅导员真诚陪伴在学生身边,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自主成才活动,成为同学们的知心朋友与生活导师。三是构建网络德育新方式。互联网一方面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虚拟空间的繁荣带来部分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凋敝。德育工作如何更好地占领网络德育新阵地,主动适应新形势的挑战,成为德育创新发展不可回避的难题。书院结合学生住宿分布特点,积极构建了网络班级“弘德e班”,作为社区网络虚拟班级开展德育工作的新方式。这种网络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手机APP、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客户端等技术平台主动发声,让正能量占领网络。这样接近生活、寓教于乐、模式简单、善于操作、手段新颖、沟通方便、效率更高,可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高校德育质量,守好高校德育阵地。

(二)以服务育人,构建德育网格化体系一是打造便捷温馨的学习生活服务社区。书院建立图书阅览室、学业指导室、心理咨询室、生活服务室、自修室、多功能厅、健身房等各类功能房,安装空气能、直饮水、洗衣机、电吹风等配套生活设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打造成为温馨舒适生活之家、文化之家、心灵之家。书院围绕“温馨舒适生活社区打造”这一核心目标,做实做细服务工作。二是构建教师主导的学业指导体系。在书院实施学业导师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业导师由书院和学院共同选聘与管理,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在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人的价值观塑造和品格养成。依托弘德大讲堂举办各类学业指导报告会和与学业导师面对面交流咨询活动,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三是构建大学生充分参与的民主管理体系。提倡学生自治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趋势。书院成立了大学生社区自治委员会,社区自治委员会以一切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指导方针,代表和维护全体书院学生权益,发挥学生参与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和公寓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代表广大学生向书院和学校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合理化建议,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把学生社区建设成为健康、文明、和谐、温馨的家园。

(三)以制度育人,创新德育服务模式一是落实德育工作社区化管理制度。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公寓已由简单的居住场所发展成为集生活起居、学习交流、文化娱乐、思想教育为一体的内涵丰富的新型的学生生活场所。在这里,书院机构和办公区域移至宿舍区,辅导员在公寓内办公,随时可以和学生交流,进行思想引导、排忧解难,大大提高了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公寓的社区化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拓展学生公寓功能、更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二是落实德育生活化制度。我们以德育生活化的要求,注重生活性、现实性、实践性。从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环境、情感需要和心理需求等方面着手,发掘并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德育需求,使大学生在生活服务中体验、感受、理解与认同德育内容。做好德育工作不仅是告知和传递,更是大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从“体验”的角度看,它就是生活[3]。书院更加注重大学一年级新生在生活、学业、情感、道德诸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新生们通过在书院一年的生活与实践,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进行道德教育,具有明确目标和积极思考的同学有大幅增加;新生能够较好地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能够较好地适应该校的办学体制,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大提高;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较大提高[4]。三是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要想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德育模式,心理教育必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思想方面的变化往往伴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只有将德育与心理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善新型的学生生活社区德育新模式。书院心理咨询室针对新生开展了心理普查工作,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根据筛查结果进行了个案约谈,为学生的学业指导、生涯辅导和职业规划提供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四是落实入学教育课程化制度。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部分学生往往难以较快适应。实行新生住宿书院制,有利于在新生中集中开展入学教育。新生入学后,书院统筹安排,认真落实入学教育课程化制度,组织全体辅导员通过合理分工和资源优化,充分发挥辅导员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采用集体备课、案例教学和实践模拟的方式,完成了大学观教育、校训教育、安全防范、行为养成、思想品德、人际关系、生涯规划等七个模块的入学教育课程,在保证教育效果的同时,使辅导员队伍自身素质和教学科研育人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三、书院制视野下德育创新的思考

德育创新是一项长期工程,书院制视野下的德育模式为德育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视角,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完善,努力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外部制度建设和内部组织结构变革相结合传统的学生教育模式对学校来说,是最“省时省力”方式。若采用书院制,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采用书院制进行德育教育的创新既需要与国家现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又要结合学校的内部组织结构。这些学校要有更多办学自主权,需要经费保障。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可能短时间内出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出来的,这些问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关系着书院制改革的未来。

(二)书院制的逻辑起点也是大学存在的基础教学功能是大学的最初功能,大学的其他功能都衍生于此,它代表了高校层面的相关活动。高等教育以培养人为最根本的立足点,培养人是大学的核心目的,培养人才是大学存在的首要形式,人才培养功能就是大学的本体功能。书院制体现的是显性知识之外的教育形式,是大学基本职能的体现。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堂上的知识教育是显性教育的主要形式。无论是教育内容、教育途径还是教育方式,书院制符合现代大学的最基本职能。

(三)提高书院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移动通讯网络,云端、社交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也给书院制德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机遇。在书院活动室以及宿舍区,开展翻转课堂、新媒体等技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鼓励学生对社会的发展历程与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在研讨和自我思考中,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内化于心,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四)形成稳定的书院文化和特色书院文化是书院得以存在的灵魂。书院文化可以弥补学科专门化、课程专业化所带来的缺陷,形成围绕全人教育中心工作的优势。同时,书院文化具有学习空间上割裂和生活空间上融合的特性。书院文化依赖的是学生,学生创造者,又是承受者。书院想要形成稳定文化和特色,不仅是靠时间的推移,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创造与传承。学生自身具有流动性,若要形成稳定的书院文化,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因此,教师和学生是书院文化和特色的根本。书院制视野下的德育建设,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积极拓展第二课堂育人新模式,创新实践学生自主选择活动、自我管理平台和沟通交流空间,切实打造出书院特色社区文化品牌,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着力丰富第二课堂,主动占领网络德育新阵地,推动学生在知识的广博与专精上融通合一、在求学和修身上相得益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

[2]李江涛.两岸三地7所高校发起成立亚太高校书院联盟[OL/EB].2014-07-15.

[3]李大健.生活化:高校人本性德育的真谛[J].教育研究.2008,9.

[4]郭纯生.大学生生活园区德育研究-兼论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D].上海:上海大学,2014.

作者:刘德才 单位:潍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