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哲学视野下德育刍议范文

哲学视野下德育刍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哲学视野下德育刍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哲学视野下德育刍议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我国全民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很多学生冲动任性、组织纪律观念薄弱、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因此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德育工作很重要。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如何有针对性地、高效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值得班主任不断地去思考。班级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学生内化社会道德要求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又是学生知情意行逐步统一的过程,因此,在哲学的高度上对职业学校的班级德育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更有助于班主任全面贯彻德育原则,促进职校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反思我们的班级德育工作,往往能使我们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要求班主任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班主任,必须要明白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移入人脑并经过人脑加工改造过的物质。因此,一切德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现实中很多人习惯从德育方针、政策和原则出发来考虑德育工作,这是“教条主义”,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伟大的导师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科学论断。班主任对学生精神需求的漠视无疑会陷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泥潭。首先,分析学生现状,一切从实际出发;其次,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克服主观随意性,全面去考虑问题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指的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存在与发展,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遮目、不见泰山”,要深入调查研究,详细占有学生的各种信息,科学分析学生现有的道德认知水准和道德行为,不能用主观臆断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对学生的行为作出“想当然”的推测。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防止片面与僵化,全面去分析问题。

1.由果析因、由因推果,因果互为转化。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因果可以互为转化的规律,促进良性循环。

2.偶然中有必然,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偶然因素,抓住机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只有把握了学生发展的必然性,我们才能获得“教育自由”,游刃有余地开展德育工作。同时,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很多偶然因素,我们不但可以通过这些偶然因素来揭示其必然性,而且要充分利用这些偶然因素,抓住“机遇”,促进学生发展,避免不利偶然因素的影响。

三、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要求班主任摘掉“有色眼镜”,学会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自身的工作发展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在班级德育工作中始终要坚持发展观。职校生身上存在很多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班主任才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要反对主观主义和思想僵化,要相信职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确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优良的德育氛围。第一,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由此可见,作为发展中的职校学生身上的缺点是暂时的,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一定能战胜自我,健康成长。第二,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在工作中既要反对因循守旧、停止不前,又要反对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第三,班主任要满怀豪情,又要埋头巧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班的德育策略,分阶段、有步骤的地实施,推动学生的发展。不可有畏难情绪、停滞张望;也不必盲目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急功近利。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不仅要反对教条主义,还要反对经验主义;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统筹兼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就是矛盾着的事物。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将德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量避免把一般的原则当作僵死的公式,也要反对只从特殊出发,凭经验办事。事物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其中有居于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和处于从属地位的次要矛盾,又有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处于非主导地位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在研究学生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同时也要分清主次,不能均衡看待。首先要教育学生必须自己依靠自己;其次要告诫自己必须区别对待学生。在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集中力量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均衡论”。德育的对象本来就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对待共性的东西,班主任可以按照德育的一般规律去实践。对个性的东西,则必须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要求德育工作者深入到学生中去,少一些学究式的探讨、多一些实践的尝试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

1.强调德育工作的实践性并不是说班主任可以不学德育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不是实验的对象,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瞎子过河,走一步算一步”,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危险的。用理论来指导德育实践活动才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或难以挽回的损失。

2.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离开具体的德育工作去空谈德育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班级任何一项德育制度的制定、任何一套德育管理措施的实施,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去调查研究,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职校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可操作性的班级德育计划,并在具体的实施中不断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