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德育工作与心理辅导的融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心理辅导视野下班级德育的必要性
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行为,增强社会适应,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过程。所谓班级德育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由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国家德育纲领规定,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育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教育活动。班级德育和心理辅导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的、有着两种不同思路的活动,有着不同的行为准则和方式方法,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都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相同发展而工作,因此,班级德育和心理辅导就有了相互融合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班级德育主张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这种思想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当事人中心”的心理咨询理念有着共同的逻辑起点。因此,在班级德育中,适当融入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相关技术和手段,扩容传统班级德育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真正从“生本”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生命个体本身的健康、快乐发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交往等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就能实现班级德育和心理辅导都需要实现的“助人自助”的基本目标,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智能、品行、个性等诸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心理辅导视野下班主任角色的重新定位
近些年来“德育低效”问题困扰着班级德育工作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不少班主任习惯于把德育框在“庄重、严肃”的范畴之内,有意无意间给德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导致学生对德育工作者敬畏有余,而亲近不足。因此,在开展班级德育活动时,关键就是要把传统的教育者角色转化为学生所愿意接受的朋友和帮助者角色,这样学生才会从内心接纳教育者及其教育要求,从而使班级德育达成应有的功效。为此,班主任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1.提高心理品质,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需要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班主任要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首先自己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压力面前能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会控制自身情绪,调试自身的心理状态,努力使自己拥有开朗、乐观、自信、诚挚、关爱、合作、善于自我调适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发挥班主任的榜样优势,引导并促进学生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树立心理辅导意识,做学生心灵世界的对话者在班主任自身拥有健康心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班主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树立心理辅导意识,掌握心理辅导相关方法、技能,尊重、理解、关心等方式,采用启发、鼓励、疏导等方法开启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便于从较专业的视角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排除心理障碍,用自己的热情、心血和智慧去启迪引导学生。同时,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必须是平等、互信的,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意见,最大程度地理解学生,只有理解学生,班主任才能避免主观武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人文关怀,实现师生心灵的自由对话。
三、心理辅导融入班级德育的策略
传统德育方法存在一些弊端:以教育者为中心,教育者是主导者、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易产生抵触情绪;多采用理论灌输,效果差,造成知行脱节。如果学校把德育同心理辅导有机结合起来,则可有助于克服以上弊端。心理辅导融入班级德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1.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在集体生活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班主任设计的活动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班主任要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有实效,即要让活动触动学生的心灵,切切实实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2.创设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
营造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班级环境,是开展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为使班级德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班主任应特别重视在班集体创设和谐、融洽的班级心理生态环境。比如,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上,要动脑筋、巧安排,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调适好心情,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努力创造和谐平等、互尊互爱、互帮互助、奋发向上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可以在班上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和班级心理关怀小组,开展朋辈心理互助。还可为学生订阅《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医生》、《心理与健康》等杂志,为学生了解心理知识、进行自我教育提供方便。
3.把团体辅导渗透到主题班会
班会作为班主任疏导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现今被班主任赋予了新的功能———心理辅导的功能,这种班会也被称为心理主题班会。心理主题班会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它侧重于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的沟通,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因此,它特别有助于班级德育工作。班主任在主题班会前应有所准备,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加以适当的引导,以确保班会的正确导向。班会主题应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话题,如学习目标的制定、青春期异性交往、调节自己的情绪、消费中的攀比心理、珍爱生命等。召开班会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言语和情感上的细微变化,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寻找学生群体趋向,然后有意识引导,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自然地改变原有的不正确观念或想法,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
4.教育中注重学生心理层面的分析
传统德育工作最大的弊端就是强调权威、倾向说教和注重现成道德知识的接纳,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在现实中形成了某种对立分裂。实际上,学生存在的许多思想道德问题与其心理上的某些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而且往往是思想和心理交织一起,相互影响。因而,班主任如果仅用传统的手段和方法很难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就可以借助心理辅导技术,不仅了解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和思想观念,而且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从而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班主任在进行个别思想教育时,可以适当运用倾听、同感、面质、沉默、行为矫正等相关心理辅导方法。这样,就能够大大减少了思想工作的阻力,不仅为学生接受德育影响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而且使德育工作做得更具人情味,更人性化。许多班级德育实践也证明,班主任树立心理辅导意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的方法、技能,从“人本”的理念出发,具备“生本”的教育观念,在班级管理中实现教育者角色与心理辅导者角色的自由调适和融合,采取心理辅导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能够使班级德育工作的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多样,班级德育的效果也会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