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逆反心理涵义及积极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逆反心理;积极作用
论文摘要:关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且以消极否定的居多。本文认为,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对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应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其积极层面尤其应得到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论文百事通以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不断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
“逆反心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青少年“逆反心理”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较大障碍的问题更是引起了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一、对逆反心理涵义的不同理解
由于不同的学者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对逆反心理的定义也众说纷纭。比如,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将其定义为个人受到社会群体或其他个人的压力后,对其价值取向不予评判而表现出来的不满或反感。甚至不考虑原因后果而采取的对抗行为。这种观点将逆反心理既归结为一种态度。也归结为一种对抗行为。该定义肯定了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却未将两者有效区分。错将他们等同起来。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当事者有可能产生逆反行为,但也可能并不表现出外显的逆反行为。逆反心理是产生逆反行为的内部机制,逆反行为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两者并不是等同的,也并不必然同时发生。如性格内倾型的人,即使产生了逆反心理,也并不一定会外显逆反行为。
另有学者从思维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是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这种观点倾向于将逆反心理归结为逆反思维。该观点承认了逆反心理对个体在思考问题时进行逆反思维存在积极作用,正确地揭示了逆反心理是逆反思维产生的原因之一。但是,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在多数情况下,逆反思维只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并不一定起因于逆反心理,两者存在于不同的范畴领域,有联系但并无必然联系。如科学工作者在探索新知时,常常会进行逆反思维,但是他并非是对某事某物有抵触而产生逆反心理所导致,而是一种探索新知的有效思维方式。
还有学者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把逆反心理定义为“人生的某些阶段中,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性、不协调性或衰退性,所表现出来的某些被认为违反常规的心理和行为”甚至有学者直接将逆反心理归结为青春期特有的现象,认为其实质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这种观点指出了逆反心理产生的主体分布面.以青少年居多,这是正确的,但由此理解逆反心理就只是强调了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因素.而忽视了逆反心理产生的社会原因或教育不良等客观因素,是对逆反心理的一种片面理解.因此这种理解也是有失偏颇的。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话语体系中,逆反心理主要是指一种反控制的社会心理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受教育者产生某些同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的情绪和言行.即引起一种负向要求和行为,是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者产生厌烦.反感、对立.甚至拒绝教育的情绪体验和与此相应的行为倾向。
由上可知.不论是其他学术界的观点还是思想道德教育界.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将逆反心理界定在消极的层面,持否定的态度。而笔者认为,逆反心理除了消极作用外,还有其积极作用.且后者的地位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尤其重要。因此,对“逆反心理”的界定,应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进行。从消极的层面来看,逆反心理主要是指个体在受到刺激时,对刺激本身并无任何判断与评价,就条件反射似地产生抵触和对抗心理。这种心理并不关心刺激本身对自己或群体有益还是有害.只是盲目地否定和对抗,来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常常在行为上表现为.被要求往东,他偏往西.而不管往东是否正确,只是一味地按相反的要求去做。从积极的层面来看,逆反心理主要是指个体在受到与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相悖离或者与现实的情况相悖离的刺激时,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而产生的抵触和对抗心理。这种心理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对刺激本身首先进行了价值判断.只有当个体确认刺激本身是错误的或不合理的时候,才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其目的常常是为了以此来引起刺激者的注意,从而纠正错误.或者表现自己对刺激内容的不满.希望能够因此使得刺激内容得到改变或进一步完善。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积极层面
我们并不否认逆反心理确实存在着很多消极的作用.甚至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效或失败的症结之一。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逆反心理也不例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逆反心理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青少年对独立和创新的追求
当教育者还在把青少年当作不懂事的小孩看待的时候,浑然不觉他们的自我认识已悄悄开始发生了变化。不少家长和老师似乎是突然发觉,这些小孩或学生忽然之间就变得不听话了。他们不再像童年时候那样,对家长和老师的话唯命是从,开始对不理解、不如意的事情进行独立思考。不管成人如何看待他们,他们自己已经有了较强的成人感,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够被尊重,而一旦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外显为逆反行为以期得到注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体现了青少年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开始要求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分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并已经形成了自我评价及对社会对他人的评价标准。这种对独立性的追求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所以对于他们由此而表现出的逆反心理,只要教育者能够正确引导,无疑是有助于其成长的。除此之外,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青少年的一个显著特征。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反对成人过多的干涉和束缚,表现出强烈的渴望创新立异的愿望。在创造欲望的推动下,他们会反对常规;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他们会逆向思维,此时教育者应当认识到这种对常规与传统的突破,对经典和权威的挑战,敢于进行反方向思维的勇气,往往引起创造性思维的灵感。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只要教育者正确认识这一点并加以引导,青少年由于对创新立异的追求而产生的反常规的逆反心理.对于他们的成材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因为每个教育者都明白,创造力向来是一切人才的根本特征。
(二)青少年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不满
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只宣传好的一面.甚至有意无意地夸大好的一面从而遮蔽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和丑恶现象。然而,青少年已具备了相当的认知能力,并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他们已经初步学会了观察社会,当他们发现自己所观察的与被教育的并不相符,有违事实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诱发逆反心理。比如,当我们在宣传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时.偏偏在他们的周围就存在着个别领导干部大吃大喝、讲排场等奢侈浪费的丑恶现象。于是,他们在接受教育时,就会由对丑恶现象的愤恨,转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怀疑,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然而,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他们逆反的实质并不是针对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本身.而是为了表达与对立于优良传统的社会丑恶现象的不满。由于他们的力量弱小,虽然强烈不满与痛恨,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对正面的宣传教育的逆反,便成为他们宣泄的方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分析,这种逆反心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青少年对政治的敏锐度,坚定了他们对社会阴暗面和丑恶现象的正义立场,促使了他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现实。也就是说,这种逆反心理的存在不仅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而且在正确的引导下必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年青一代,从而扭转社会不正之风。
(三)青少年对脱离实际的倾向性问题的质疑
虽然青少年在认知能力上还难以达到对脱离实际的倾向性问题进行深刻批判的高度,但此时的他们也已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认识世界的能力,他们会因为所接受的理论与实际不符而产生怀疑.甚至否定,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在客观上产生抵制倾向性问题的积极作用。因此,这种逆反心理是积极的,是值得提倡的。比如,青少年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自己的亲身生活体验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对不切实际的教育内容、不讲效率的教育方法等等,极易产生逆反,并且外显为逆反行为,从而促使教育者反思,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而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又如,上世纪末,有人在大学的讲坛上公开漫骂共产主义、马列主义、集体主义,报告过程中,有些学生愤然离开,尔后又给党中央写信,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做出了弘扬主旋律教育的决策,以使青少年不迷失政治方向。不能否认,正是这样一种积极的逆反心理,并外显为的逆反行为,客观上强化了对正确思想的坚守。不管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是否是主观认识上达到此高度的结果,却不可否认地在客观上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积极引导
虽然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存在上述积极因素,但是不能否认这种积极因素是自发产生的。对于青少年所处的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特殊阶段,这种自发行为难以为他们自身上升为自觉行为。因此.若不及时对他们的逆反心理加以积极引导,他们难免会因为自身许多方面的不成熟,使那些本来应发挥积极作用的逆反心理难以发挥正面作用甚至走向反向。若不积极引导他们对倾向性错误的抵制,很可能会使他们逐渐由对具有倾向性错误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逆反.转变为对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的逆反;若不及时引导他们对社会阴暗面和丑恶现象的不满而产生的逆反.则易使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失去信任,对社会现实悲观失望,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若不正确引导他们对独立性与创新立异的追求,则易使他们难以正确认识和维护自己的自尊,把必要的批评和教育看成是对自己尊严的损害而拒绝接受;认识不到自己看问题存在的偏激与片面。所以,教育者一定要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积极引导.这样积极层面的逆反心理才能真正发挥出其积极作用。
(一)启发受教育者正确地分析问题
青少年思想活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社会阅历的缺乏又极易让他们难以正确地去分析自己所意识到的问题。此时,教育者一定要把握教育时机,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分析问题。比如,当青少年发现教育中脱离实际的倾向性问题而严生抵制的逆反心理时,教育者要启发青少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自己产生抵制情绪的原因.让他们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并且,对于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和想法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客观地去面对这些问题,坚定自己的立场,并用正确的言论和行为促使教育自身的错误得以更正。当然,教育者在引导的同时,更要对教育本身的缺陷进行反思,多与青少年沟通交流,尽快纠正错误,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和危害。这样,也可以重新建立起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
(二)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说服
教育者一定要坚持正面说服,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坚信真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如当青少年由于对社会阴暗面和丑恶现象的不满而对正面宣传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时,教育者一定要耐心地进行正面说服,用正面的事例向青少年说明为什么所宣传的内容是正确的,是他们所必须接受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学会运用主次矛盾的分析方法.认识到社会的主流是好的,不能因为个别丑恶现象而对整个社会进行否定。还可以用一些党和政府惩治腐败,建设和谐社会的事例向他们说明,这些丑恶现象最终会遭到法律的制裁,使他们的困惑得以明朗,不满得以宣泄。在这个过程中,对他们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进一步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晨
(三)给予受教育者充分的信任和理解
教育者在教育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给予受教育者充分的信任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如青少年创新求异思维较强,不愿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甚至会沿着相反的思维方向去把握问题,此时教育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一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压制这种思维,在大的方向性原则性正确的前提下.不妨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独立思考。同时,也不可对他们放任自流,适时引导他们掌握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以防止他们由于过于偏激.而使得创新思维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四)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意识
青少年对独立性的要求很强烈.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的表现之一。教育者应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评价体系,帮助他们早日完成社会化,成长为一名真正独立的社会成员。教育者不应再像教育儿童那样,直接告诉青少年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应教会他们自己去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引导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评价,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这样,不仅消除了他们原本因为对独立性的追求而带来的逆反心理,而且通过对他们独立性的尊重和满足达到了同样的教育目的,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早日走向成熟,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进一步还可以说,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我们还将能大大维护和激励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使他们能成长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