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职校班级养成教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了解生情,确定养成目标
独立生活能力是作为人最起码的一种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能力,它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前提。我们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每个班有近一半学生是住宿生。他们入学年龄十五六岁左右,几乎从未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过,加之多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是他们的通病。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有的连洗衣服、晒被子这样简单的事情也不会或不愿做,垃圾随手扔,生活环境任其脏、乱、差,而个人形象追求美、靓、酷。因此,教会学生生活的基本技能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使学生养成自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养成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尚情操。
其次,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人乃人生第一要义。在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儿女,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中职学生中有数量较多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寄养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由祖父母、亲戚照管)等特殊家庭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如孤僻、自私、唯我独尊、斤斤计较、嫉妒、不讲礼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上表现为“出口成脏”,撒谎脸不红心不跳,打架骂人如家常便饭等情况。未学做事,先学做人,教学生学做人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他们年龄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后形成,可塑性强,更应该抓紧教育。
第三,教学生学会学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中职学生多是普通义务教育的落伍者,其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受够了家长、老师和社会的成绩歧视,进入中职学校自认为是无奈的选择,是没有多少出息的,他们对未来悲观失望,对学习缺少信心。鉴于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重塑自信心。要用现代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的大好形势来引导,使之学有目的、学有信心,走技术成才之路。
二、发扬民主,共建班级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刚入学新生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在学习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首先要形成一个有特色的班规,实现班规治班。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参与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学生作为养成教育的主体,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自由、自觉、自动参与班规治班活动,就能主动地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发展。
学校的制度侧重的是自上而下的控制、约束和惩罚,因而缺少人性,缺少学生参与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只是被动地执行。班规的制定完全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语言、思想表达权,让学生明白: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参与制定班规,规范自己的不良行为是自己参与自身发展的开始。进而结合本班的目标,巧妙引导,通过讨论,辩曲直、论是非,深刻理解《守则》、《规范》,寻求建班方法,使班规深入人心,使班规成为实现班集体目标的有力保证。
制定班规的过程就是学习《守则》和《规范》的过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可、主体力量得到解放、道德认识水平得到提高的过程。在集体组织管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自我意识的管理,引导学生把班集体目标内化为个体的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目标有效地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动。学生在这样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才能获得体验,受到教育,从而发挥出管理制度的教育功能。
三、严格要求,在活动中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活动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决定因素。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班规治班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活动,要作到有规必依,违规必究,一视同仁。一方面,这有利于树立班规的威信,发挥集体压力的积极作用,即使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保证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班集体建设。另一方面,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最基本方法。因为,执行班规既是学生通过活动将班规和集体目标内化为个体目标的过程,有时学生通过活动不断将自己的心理品质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个体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执行班规,就是对学生行为进行训练,这是形成良好习惯的中心环节,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执行班规,也是发展学生主体能力的过程,即能动地使班规成为自己品德形成的推动力。要形成良好的习惯,一般的学生要抓两个基本点转化,即从认识向行为的转化、从行为向习惯的转化。对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要抓三个转化,即不良习惯和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实现转化的关键是训练,执行班规,“全民皆官”,让学生把自己作为自我管理的主题,让班规作为主题的自我导向,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参与班级管理,发挥班规的导向、标准作用,每天监督,周周小结,月月总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次次的表扬和惩罚,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训练和强化,个体在活动中形成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促使学生主体教育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人,哪怕是习惯很差的学生,其主体性都应该得到认可,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所以,在执行班规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满爱心,尊重、理解并能宽容学生,把学生当作人、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比如,对违反班规学生的处理采取多种形式,让不同性格的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说话,说5分钟,是坐着谈心或辩论,不是罚站;写心里话,“老师,我有话对你说”,不是写检讨;弥补损失,主动为集体做件好事;剥夺权力,即剥夺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一定时间;接受班主任的帮助,讲理、榜样、“約法三章”等等,最后才是班主任的苦口婆心。
职校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成为班级里的“边缘人”,不受老师的关注,如果现在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他们的主体教育功能就能得到发挥,道德行为水平就会在一次次守纪和违规中主动提高,直至形成良好习惯。叶圣陶说过“教育即习惯的培养。”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而制定的、充分考虑学生差异的班规,在制定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学生的习惯培养,可谓水到渠成。我们相信,只要目标准,方法对,就一定能抓出成效,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