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生安全教育特征及展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及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安全隐患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面对新时期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各高校也都不断的转变观念,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大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即使一些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构建安全教育实现路径还存在诸多困难。
(一)高校日益重视安全教育,但仍未形成规范的教学模式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只是依托学校的保卫部门及学生工作部门,利用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入学教育、晚点评集中思想政治教育、行前教育及安全事故典型事例分析宣传教育等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的安全教育。并没有将安全教育与专业课程等同起来,将安全教育纳入培养方案中,制定教学计划,完善教育制度,培养专业化的安全教育人才,让安全教育独立成一门课程,列入必修课程。由于没有把安全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一部分,零散的安全教育导致部分专业老师不重视安全教育,认为安全教育是辅导员或保卫部门的职责,只传授专业知识,不管育人,使安全教育工作无法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无漏洞的开展。
(二)高校安全教育形式传统,不重视安全技能的培养,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当前,所有高校对学生安全工作都异常重视,但是仍沿用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如主题班会、制作安全主题海报或手抄报、播放安全警示片、发放宣传广告册、悬挂安全警示条幅、安全知识竞赛、专家讲座、系列安全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防交通事故、防骗、防抢、防敲诈勒索、防盗、防火、防性侵害等安全教育,向学生普及人身、财产、饮食、消防、交通、心理健康及医疗知识,逐步提高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这些手段的安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警示教育的作用,但并没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说教式的教育也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心理,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未将安全防范实践技能与安全理论知识相结合,难以深入人心,较少的实战经验,使得高校学生在真正面临突发安全事故时,往往惊慌失措,甚至束手无策。
(三)高校通过网络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但对网络本身的安全重视不够随着数字化飞速的发展,网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信息全球化给高校安全教育带来了便利,高校可以及时的根据当下事实热点及在安全事故多发的特殊时期,如开学、放假、社会实践与兼职、课程实习、毕业前夕等针对性的适时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在利用网络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的同时,多数高校往往忽略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一些不良及不实的信息易腐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对教育产生强大的冲击。多元化的思想冲击易使学生产生西化的倾向,淡薄民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网络购物的兴起引发了网络诈骗,而法律知识淡薄的学生浏览、下载、传播黄赌毒信息等,易于触犯网络信息安全制法规。因此针对“9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优劣真假辨别能力差的弱点,加强网络本身的安全管理,树立学生正确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已刻不容缓。
(四)高校注重显性安全教育,对隐性安全教育投入不够高校在消除暴力、交通事故、溺水等校园显性安全隐患的同时,容易忽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隐性安全隐患。近期不断发生的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惨案如自杀、凶杀等事件也在时刻的提醒着高校加强隐性安全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高校安全教育不仅有利于减少危险隐患,有利于学校的安全稳定,更有利于创造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在社会经济信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普遍充满活力、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创新能力强,同时形成了崇尚自我和多元化的价值观,但他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不成熟,过度的接收网络文化等特点给高校带来了许多新的不稳定因素。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常使高校大学生在遇到安全问题时盲目采取行动导致做出过激的行为,或受到传销组织的欺骗和利用。因此,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新特点,采用适当、创新的方法合理有效的针对高校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以下是构建高校安全教育实现路径:
(一)强调安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当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忽视教育对象即学生参与、选择和内在情感的需要,没有激发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自觉追求。在教育过程中,若学生没有形成较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就不可能达到安全教育的预期目标。将权利下放,由学生自主发起安全知识学习,自主设计安全教育主题和教育形式,与学生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等方式,营造人人参与及“我的安全我做主”的气氛,塑造以学生为主导的安全教育,提高高校学生在安全教育中的自理能力,减少其对辅导员和家长的依赖,逐步培养高校“90后”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增强他们在安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高校学生安全防范技能,提高避险能力编写专门的安全教育教科书,设置独立的安全教育课程,培养专业的老师教授安全教育课程,在提升高校学生安全知识理论的同时开设安全技能大讲堂和安全技能选修课、参观110指挥中心、观看消防演练、确立交通安全员实习日、开展安全技能演习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参加到安全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亲身体验,熟练避险技能。当遇到火灾、水灾、泥石流、交通事故、盗窃、诈骗、绑架等突发事件时能冷静镇定,使用正确的方法化解危机隐患,真正的提高高校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提高避险能力。
(三)运用新媒体手段,丰富安全教育形式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覆盖率高、互动性强、推广方便、精准到达等特点深受当今年轻人的推崇,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就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点,对高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而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正在高校中广泛流传着,通过打造品牌微博,让微博成为高校学生安全信息宣传教育的大课堂,能迎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取得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除此之外,还应牢牢抓住飞信、QQ群等早已被广泛应用的媒介手段,在安全教育的重要节点,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四)帮助高校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当前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受到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及不良思潮的冲击,部分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不良的倾向,给校园和谐、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由于人生观及价值观偏失而产生的校园悲剧也屡见不鲜。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如革命先辈在革命年代所体现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坚定的信念以及无限忠诚于党等事例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主动认清是非,辨别社会及网络中信息的善恶真伪,理性的对待突发事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减少校园隐性安全事故发生新时期高校中“90后”的大学生物质生活较丰富,不像他们的父辈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年代,他们在家人呵护下成长,往往存在着各种的心理问题,普遍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抵抗挫折的能力差等现象,这些都容易造成焦虑、抑郁的心理。部分对网络的抵抗、自制能力差的学生还易产生网络成瘾综合症等。由心理问题衍生而来的校园安全问题正逐渐成为影响校园安全和谐的主要隐患。因此要加大宣传红土地精神,红土精神中革命先辈表现出的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既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教育的方向,又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很好的教育素材。在高校开展革命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减少校园安全隐性事故发生的几率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教育手段。
(六)增强高校安全教育队伍建设及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今后的工作中,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专职队伍建设,培养安全教育的专业人才,提高专职人员的素质及技能。使他们娴熟有序的应用多种手段开展安全教育,具备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同时改进基础设施设备,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更新陈旧的基础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和完善安全防控监控体系,加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科技化的力度。
三、结语
高校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前提和保证。高校管理者要依据高校学生主体性特征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来开展安全教育。通过把握高校学生主体性特征来构建安全教育实现路径,即采取有效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教育模式。
作者:许璐璐单位:龙岩学院资源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