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案例教学的管理类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范文

案例教学的管理类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案例教学的管理类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案例教学的管理类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摘要]基于案例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强调,要通过全员参与式学习、互动协同式学习、管理场景式学习,实现知识的传递与学习,促进多元认知发展。在分析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案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环节和“形成性评价”课程考核体系,通过树立“互联网+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理念,构建“学生生成内容”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模式,创新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线上线下教学;混合式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混合式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经历了从技术的应用层面到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混合层面最后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层面的演变[2]。基于案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是围绕案例展开的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情景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一种高度参与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讲授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时机,需要在讲授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索性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该领域的辨别性知识[3]。基于案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了探索性活动的场景,从而发展这种辨别性知识。

2.案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的特征

一是全员参与性学习。由于受到授课课时的限制,传统的线下案例教学多数采用小组讨论、再由小组推选一位同学进行汇报,这种形式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每位同学参与度不一致,一般都是“能者多劳”,其他同学少劳甚至不劳。线上案例在讨论区每位同学都可以畅所欲言,老师根据后台学生发言的内容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予评分,这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内成员分数一致的“不公平性”,也因此能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二是互动协同式学习。学生分享到线上讨论区的答案是可以被其他同学看到的,通过对参与案例混合式教学课程学生的观察,学生在对案例进行思考探究时,往往会阅读线上讨论区其他同学的回答,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思维的碰撞能够产生新的观点。在不断迭代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批判性思维与高阶能力得到培养[4]。三是管理场景式学习。管理类课程需要给予学生关于企业管理的整体认知,需要学生能够最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实践中,但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很难将所学知识联系现实问题,而案例教学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学习社区,创造情景化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促进知识的应用与转化。

二、案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环节的构建

案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环节的构建,通过线上课前案例——线下讲授讨论——线上课后案例的设计,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闭环设计。课程案例分为课前案例和课后案例,都在线上展开,约占总课时的40%,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线下教学主要是课程讲授和案例讨论讲解,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的高度和深度。

1.线上课程设计

(1):“课前案例+课件资源+线上讨论”。课前案例一般为内容篇幅较短的案例,将课程所要讲解的重点问题进行分解并融入到案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的探索性活动,对即将展开的课程有一定的思考,开展问题导向式学习并进行线上讨论。线上讨论以个人为单位,在讨论区回答案例问题,这种形式可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弥补了小组讨论参与度低的问题。同时,课前案例能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愿意全身心参与到在线学习中来,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2.线下课程设计:

“线下讨论+课程讲授+课堂展示”。线下课堂教师先组织学生对案例协作探究、互动交流,再讲授课件。线下的课堂讲授更注重教师和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对课程进行调整,学生也可以在讲授过程中提出问题,线下讲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根据课程的需要,可以设置课程实训环节和实训内容,学生在课下准备并进行课堂展示。

3.线上课程设计

(2):“课后案例+线上讨论+知识拓展”。在经历了课前案例——线下讨论讲授环节后,设置“课后案例+线上讨论+知识拓展”。课后案例+线上讨论还原真实的企业管理场景和焦点问题,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将知识进行内化,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实战能力。知识拓展主要包括拓展性视频、拓展性报告和拓展性阅读,用于帮助学生进行课外的学习,对课程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

三、案例教学“形成性评价”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

形成性评价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线上评价包括签到、课程音视频、章节测验、资料模块的阅读、课堂互动和讨论等环节的测评,占课程考核的40%。线下评价由若干案例组成试卷,主要考核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占课程考核的60%。案例教学的线上评价以资料模块的阅读、课堂互动和讨论、章节测验为主,签到和课程音视频为辅。资料模块中专题阅读总时长达到要求为满分,阅读环节时长的限制主要是评价学生阅读案例的情况,是自己阅读而不是直接回答讨论问题,占比20%;课堂互动参与投票、问卷、抢答、选人、讨论等课程活动可以获得相应分数,此环节应为课程评价的主要部分,学生在案例阅读后通过参加课程活动参与分享进行互动,占比40%;章节测验只计算为任务点的章节测验,取学生章节测验平均分,未做测验按0分计算,此环节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占比20%;签到按次数累计,每签到一次+1,占比10%;课程音视频全部完成得满分,单个音视频分值平均分配,这个环节主要是进行学习的知识拓展,占比10%。案例教学的线下评价采取线下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升案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思考

案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要想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教师重新审视混合式教学理念,设计混合式教学内容和环节来提高教学效果。

1.树立“互联网+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理念。“成果导向教育”强调学生系统化教育后获得怎样的能力,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从教师中心转为学生中心;从学科导向转为目标导向;从质量监控转为动态监控[5]。树立“互联网+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理念,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混合式教学不是对线下课程简单地照抄照搬到线上,而是基于新的教学目标对于课程的重新设计,因此,要求教师树立“互联网+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传统的教学教师是课程的讲授者,学生只要坐在课堂上倾听,即可完成学习任务,课程的考核也是“一卷定乾坤”,学生是课程学习的被动接受者。“互联网+成果导向教育”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构建,教师负责搭建场景,学生参与课程讨论和课程探究,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2.构建“学生生成内容”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模式。“学生生成内容”的虚拟学习社区的创建思路主要来源于“用户生成内容(UGC:UserGeneratedContents)”,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创建一个类似于“知乎”的知识问答社区。在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教师的主要任务可以是搭建符合教学需求的多元化的社群场景,并不断更新场景,创建话题,设计互动方式,引导互动体验,学生通过虚拟学习社区平台创造内容、持续互动,实现学习价值共创,属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虚拟学习社区平台的搭建可以由老师为主导也可以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自己改编案例、创建话题并就某一话题进行交流探讨,学生既是话题的创造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头脑风暴,迸发新的学习思路,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

3.创新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一是在软件选择上,目前的线上教学软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课程录制式,以中国大学慕课为代表。这类软件教师需要在课前将讲授视频录制上传,学生在线上听老师事先录制好的课程并参与教师设计的其他教学活动。另一个是现场直播式,以“钉钉”为代表。此类课程教师在软件上进行现场直播,同时上传学习资料,学生参与学习进行互动。教师根据课程需要选择一种线上教学软件。二是在课程设计上,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分解,分解成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的学习任务,教学活动环节可以更加多元,如,根据课程学习目标的需要,设置案例讨论环节、视频观看环节、课堂测验环节、抢答选人环节等。学习活动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体验,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度和参与度。三是在评价方法设计上,采取多元维度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初期可以对不同班级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或者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用以检验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4.对混合式教学设计进行持续改进。案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其中的案例部分应进行及时更新,向学生展现更多与现代企业管理接轨的案例,当然,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角色。案例教学并不会让老师的教学工作更为轻松,“一堂案例教学课应该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教师的工作是编剧、导演、主角之一。任何环节投入不到位,都将让同样作为主角的学生施展不开,作为观众觉得味同嚼蜡[6]”。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大对于案例编写的投入。教师应该多阅读和案例教学相关的书籍,同时了解更多关于企业运营的实际与发展现状,将最新的企业管理实践展示给学生,从教学案例的数量保证和质量提升两方面下功夫。

作者:弓萍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