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政治课堂的案例教学思考2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
一、“基础课”案例教学校本化的内涵、动因与特点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课程决策权在中央,地方要在中央赋权的前提下取得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教材使用由中央统一规定。因此,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主要是在课程建设特色化、教学模式校本化等专业空间内进行探讨,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校本化建设的理论前提和现实基础。
(一)“基础课”案例教学校本化内涵我们认为,“基础课”案例教学校本化就是指按照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依据全国统编教材授课内容和精神,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历史传统、教学特点、育人特质和人才培养体系等校本化条件,将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要求转化为适合本校学生接受特点的个体或群体成长经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过程。案例教学校本化根植于课程校本化开发的教育实践,也受到当前加强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改革的深刻影响。
(二)“基础课”案例教学校本化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动因一是校本课程教育实践为案例教学校本化提供了实践基础。发达国家较早开展校本课程开发,许多国家都采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在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了校本课程所占的幅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校本课程”实践逐渐对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产生影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逐步改变单一的国家课程和教材局面,各类校本化课程和教材出现并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有学者认为,校本化课程实施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校本化课程实施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校本化的实践准备。二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案例教学校本化的现实动因。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现阶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高校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举措,建设学生喜爱受益的政治理论课,就要密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增进认同,以学生可学习、可复制的校本案例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基础课”案例教学校本化的特点一是实境教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高度融合。校本化案例突出特点是案例素材来自学校、来自学生,是将本地化“知识”引入课堂和将课堂置于“知识”来源地的双向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校园、学生、案例和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加之校本化案例的运用,课堂教学和案例都直接与校园生活发生联系,即校本“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互浸。二是实例育人,教育技术运用与教学创造无缝对接。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传媒的快速发展,案例制作突破了传统文字加图片的形式,电子杂志、微电影和自拍视频都可以用来承载案例信息。“基础课”实践意蕴大于理论意义,课程教学的成败关键看能否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而非学生对授课知识理解与否。由于校本化的优势,案例主人公可以近距离锁定,就地取材制作视频案例,将传统案例教学中只能以文字图片呈现的案例信息数字化和可视化,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的天然优势。
二、高校“基础课”案例教学校本化的实施策略
“基础课”案例教学校本化的实施是动态创造过程:一是校本化案例创制本身就是课程教学要求与校内资源的集成创新;二是教学过程要有完备的工作机制;三是作为组织实施主体的授课教师要根据授课要求,运用校本资源创造案例情境,组织案例教学;四是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结合自身实际探求思想道德修养和大学规划的真谛。
(一)指导原则:凝练校园文化,构建核心价值,融汇理论与实践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提出和检验一系列的假设,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8]。校本化案例正是通过案例叙事方式为学生展示思考成长成才问题的相关前提条件。因此,构建校本化案例教学要贴合校情学情,构建核心价值,融汇理论和实践。一是真实性。校本化案例文本要求契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成才需要。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质浓缩了学校的办学历史、理念演变、学科结构、专业建设、社会声望、校友资源、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等诸多方面,而学生成长成才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所以,不同的高校造就了不同的学校理念和校园文化,也塑造了气质各异的学生面貌,不深入挖掘总结学校文化和学生文化特征,校本化的案例就失去了“合法性”。二是文化性。校本化案例要构建核心价值,体现大学文化。一则好的校本化案例文本,不仅要求案例叙事的“故事”情境建构在大学物理空间范围内,更要求其文化属性与大学精神深度重叠。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基础课”案例教学紧紧抓住国际化特色,构建国际化的学习和职业化情境,通过对本校学生案例的发掘编辑展示理想信念坚守、人生观形成以及职业选择等主题,强调大学生国际化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平衡,既体现了“基础课”的基本要求,又突出了具体专业背景和成长环境中的大学生成长成才特质。三是复合性。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基础课”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校园生活非常密切,直接关系大学生在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选择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因此,校本化的案例编辑制作就要考虑学生选择的理性因素,更要突出行动选择,融汇理论与实践,充分考虑案例的启示性和示范性。
(二)工作机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建构协同教学机制一是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基础课”面向全体新生讲授,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建教学团队,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联合组成的教学团队,融专业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满足了授课理论性的要求,又为案例教学校本化提供了便利条件。辅导员是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教师群体,掌握大量学生成长成才素材,但这些基础材料距离校本化案例还有一定距离,一定要按照“价值+知识”、“理论+实践”、“经验+策略”的基本要求编制案例。二是要开展校本化案例教学专项研究。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要开展联合研究,重点关注理想信念塑造机制、爱国与爱党统一性、价值观念形成规律、道德素养生成和法律意识树立等理论问题,重点谋划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等学生普遍关心的实践问题。三是学校内部要形成协同教学机制。学校科研、教务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在科研立项、教学改革和案例编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基础课”教学单位则要适时组织教学观摩和教学基本功比赛,促进教师案例教学能力提升。
(三)教师主体:强化案例创制能力,提升信息提取能力,创新综合教学能力一是案例创制能力。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校本化案例教学对教学能力要求则更为严格,不仅有运用传统教学活动的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还要有设计、构思和编制校本化案例的出色水平。案例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而研究案例的写作任务就是要把这种发现用文字尽可能翔实、准确地表述出来。教师研究基本功不仅要扎实,而且要对学校办学理念、发展历程、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和学生就业都有较为翔实、准确的理解。二是信息提取能力。教学活动的另一参与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特点尤其是成长成才需求是制订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校本化案例教学活动强调以校为基,引导学生树立将自身发展与学校特色结合考虑的系统观点,教师在准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收集学情信息,抓住学生发展关切点,有的放矢,收到案例教学的最佳效果。三是综合教学能力。案例教学最终实现的教学价值既不完全是教师课前预定的价值,也不是学生课前想获得的价值,这种教学价值是在案例教学的逐步演进中构建而成的。因此,在校本化案例教学过程中,与其认为是教学技术的不断再现,不如认为是教师艺术化的创造过程。师生围绕一个主题,结合案例讨论,不再是理论层面的推演,也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分析探讨,而是在本校具体的情境中的个体校园学习生活情境某个具体问题“磋商”,这样高度情景化、拟亲身化和对策可实践化,都是以往案例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所以,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也是校本化案例教学本身对教师角色转变和能力提升的最大挑战。
(四)学生主体:激发参与案例教学的主体性,发展高阶思维能力,锻炼实践应用能力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学生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更准确地讲,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组织、启发、引导、归纳和督导,而学生则是参与、思考、讨论、应用和实践,教师和学生在各自职责角色中共同创造课堂“教”与“学”的过程,而且校本化的案例教学活动能够将课堂教学成果延展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在课外绽放“基础课”的独特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实现这一过程除了对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校本化案例编制能力有较高要求外,更对学生提出了高标准的学习要求。一是突出分析、归纳和推理等高阶思维能力。传统课堂学生主要是听众和记录者,突出考查识记能力,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较少,但校本化案例教学则锻炼学生面对案例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并在教师引导下结合特定主题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对学习能力的要求层级更高。二是突出制定策略、实施执行、调整优化等实践应用能力。“基础课”是大学生生活的“学问”,课堂仅仅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开始,教学效果归根结底要促进大学生优化生活选择,科学制定生涯规划,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制订生涯规划策略,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升规划与实践能力。
作者:王宇航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第二篇:高中政治课堂的案例教学
一、营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和教学氛围保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教学活动中去,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高中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论性较强,繁杂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动力,降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必须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用逼真、生动和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升华成理性认识和对知识的深入掌握。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建宽松、积极、愉悦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并有效交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以及学习需要,逐步消除学生的抵触和恐惧心理,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建案例课程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和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社会变革与传统文化》时,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采取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音频及图片的方式,让学生置身其中,理解知识,并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理论付诸实践是高中政治案例教学的精髓所在,要求教师不断探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并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指导案例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第一,教师可以采用合作讨论法进行案例教学,即教师在给定案例后,鼓励学生自由结组,分组讨论案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以及应用到的高中政治理论知识。合作讨论法的优势在于学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和有效沟通,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中找到自身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从而帮助学生借鉴同学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另外,这样的教学方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而提升教学成效。
第二,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案例教学,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案例,为学生列出几个综合性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分析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经历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任务教学法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知识学习,也能够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另外,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应用知识的过程,通过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会逐步建立起来。
第三,教师可以采用竞赛法开展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平均划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给定案例分析题目,开展竞赛,看哪一组的分析最为全面,最后选择出最佳选手,并给予奖励。竞赛法的运用主要是有效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让学生的求胜心变成学习的动力,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
第四,教师在完成案例教学后要注重课堂总结和课后评价,以便更好地完善教学体系,弥补教学疏漏,为案例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案例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学改革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提高对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发挥案例教学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作出一定的贡献。
作者:石翔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