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财政毕业论文范文

财政毕业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财政毕业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财政毕业论文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改革

【内容摘要】

本文以C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为例,指出目前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毕业考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提出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的改革设想,确立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替论考核,以完整手工账和电子账作为会计实务操作考核手段的综合考核模式。

【关键词】

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毕业考核;教学改革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会计专业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高校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与毕业考核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模式决定着其所培养会计人才的质量。本文以C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为例,指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毕业考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的改革设想。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C职业学院的基本情况。C职业学院是珠三角地区的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按照现行高考招生政策,C职业学院招收的是3B线的学生。C职业学院具有良好的硬件设施,目前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10,000人,会计专业是该校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学生人数在2,000人左右,是目前该校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作为管理类文科专业,和全国大多数职业院校一样,C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的毕业考核采取的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毕业论文考核的全过程包括论文选题、开题报告撰写、论文初稿撰写、论文指导老师修改、定稿、论文答辩等环节。根据多年的毕业论文考核情况来看,毕业论文各个环节虽然都有像模像样的流程材料,但实际上都是流于形式。从论文的内容来看,90%以上的学生论文都是在网上东拼西凑完成的,有少数学生直接交一篇网上下载的论文,格式和内容只字未改,只改一下作者姓名;站在论文指导老师的角度,基本上只要学生交了一篇论文,格式基本符合规定的要求就可以了。虽然他们知道学生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但也只能作罢,因为提出的修改意见,很少有学生是按要求去修改的,对学生过严格的要求,最终为难的都是指导老师自己。对于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而言,只要学生和指导老师提交了规定的材料就可以了,质量方面也不苛求。他们也不想学生因为毕业考核无法通过,导致大面积的学生无法毕业。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到来年学校的招生情况,因为3B线的学生大多基础较差,若进入学校后,太难毕业,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对这所学校的选择。种种原因导致的结果是:C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毕业考核完全流于形式,基本上无法起到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控制的作用。

(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普遍存在的问题。

继续阅读

自考指导要点及总结

在现实中,很多自考生等到需要申请学位了才临时抱佛脚,东拼西凑写论文,很不符合规范,严重影响学位证书的顺利取得。作为主考院校的自考论文指导老师,在这儿,我有必要把自考毕业论文撰写的核心内容和框架告诉考生,因为毕业论文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这是考核论文成绩的基本依据之一。

在长期的论文写作实践中,论文写作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并逐渐成为相对定型化的文章结构程序,通常称之为论文结构的“基本型”。这种基本型的文章结构,包括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有似乎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的结构,故被人们称为“三段论式”。毕业论文的起草,其主要任务就是要写好序论、本论和结论。

一、写好序论

序论也叫前言、引言、导论或绪论,它是论文的开头部分。毕业论文的序论的内容,一般包括选题的背景、缘由、意义和目的,或研究的目的、范围、方法及所取得的成果,也可以对本文的基本观点、本论部分的基本内容作一个扼要的介绍。序论的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代式。

开头交代论文写作背景、缘由和目的意义。例如,《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一文的序论:《中国残疾人法》的颁布实施,使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保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残疾人的劳动就业保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并妥善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对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引自学员毕业论文,下同)。

(二)提问式。一开头就提出问题,或在简要交写作作背景之后随即提出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国有企业人才外流的原因及对策》一文的序论:

当今世界,商品竞争,科技竞争,国力竞争,正在突破地域、意识形态的界限而日趋激烈。而在这股竞争大潮中,人才的竞争则是关键。当人们为改革开放中人才大流动的出现而欢呼时,国有企业却频频告急。人才大多是从国有企业流向非国有企业,使国有企业的不少厂长(经理)深感“留人乏术”。为什么在人才竞争中,国有企业会处于被动地位?怎样才能吸引人才?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继续阅读

应用型人才的会计实践论文

一、校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1.专业认知实习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2.专业社会实践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创新技能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4.毕业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2014年,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继续阅读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改造及成效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托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项目,安徽新华学院从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环境工程专业实施了专业改造和建设,并从专业教育的适应性、专业教学水平、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社会声誉等方面对专业改造与建设成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专业改造;成效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环境工程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蓬勃发展,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以往、相对稳定、可持续和相互协调的新模式、新阶段,为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2。

一、专业现状及改造背景

当前社会对环境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尤其短缺。如何找准定位、确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已成为环境工程专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安徽新华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设置之初,即定位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2]。2013年5月,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安徽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全面进入二期建设阶段。“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高校[3]54。2014年安徽新华学院获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环境工程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项目。在项目资助下,该校对环境工程专业进行了专业改造和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师培养,教学科研团队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该校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树立专业社会声誉等方面对专业改造建设及成效进行系统分析,可以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建设,提升专业内涵。

二、专业改造与建设措施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造传统专业,主动服务和支撑安徽省重大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3]59。安徽新华学院针对社会对环境领域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状,结合自身实际,对环境工程专业实施了专业改造和建设。

(一)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阅读

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

摘要:本文探索构建了一套以“实验技能培养→集中实习实践→科研创新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为基本构成模块,涵盖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跨越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具有“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夯实基础与创新提高三结合”教学特色,全方位,多手段,分层递进式的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多年实践表明,该模式对于培育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对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和提高也具有示范作用。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分层次递进式;实践技能;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在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科学素养培养中起着重大作用。实践技能培养是中药学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2]。李凯从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制度建设、构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建立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改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刘芙等按照基础、专业、综合、社会实践“四层次”设计教学内容,构建了“四阶段”实践教学模式。中药学本科专业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足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过程的训练和培养,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培养实践技能和创造能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长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近年来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建立了一套以“实验技能培养→集中实习实践→科研创新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为基本构成模块,涵盖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跨越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具有“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夯实基础与创新提高三结合”教学特色,全方位,多手段,分层次递进式的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

1分层递进式实践技能培养模式主要内容

1.1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培养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推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开展,从工作量认定、教改经费资助等方面予以扶持。每门实验课至少包含1~2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设计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实验方案。专门开设综合性实验,教师定出实验题目,由学生查资料,在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修改方案,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从大学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直至专业实验课,均要求开设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项目,近年来每学年的开设比例占实验课程总数50%以上。

1.2组织实验技能大赛

以赛促教促学促练中药学是实验性科学,实验基本技能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保证。从2009年起每年组织一次中药学实验技能大赛。旨在规范、熟练实验基本操作,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技能;通过竞争发现实验教学工作中的优、缺点;培养广大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意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重视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科研与学习氛围。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验技能大赛,多次组织团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并多次获奖。

继续阅读

药品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摘要:

探讨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教育部最新文件要求将现有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合并为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专业合并需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整合,适应专业发展和市场需要。该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以下简称高职专业)设置管理,指导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制定高职专业目录(2015年)。其中将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六个药品制造类专业合并为药品生产技术。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满足合并后的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需要,结合我校当前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制定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并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现状

目前,在我国旧的普通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药品制造类专业有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六个专业,专业类别繁多,学生填报专业时不知道这些专业间的区别和联系,尤其化学制药技术与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与生化制药技术不好区分[1]。同时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也根据自己企业情况选择相应专业,导致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到其他专业对应企业就业。药品制造类专业划分得过细、专业面太窄无形缩小学生的就业面、限制了专业口径,不利于复合人才的培养、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2]。在这大的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将药品制造类相关专业合并为药品生产技术,有利于学生更好就业和满足市场需求。

继续阅读

农业科技文献开发利用

当前的问题是许多新见解、新发明、新观点、新成果还局限在实验室里、课堂上、期刊著述中、图书馆内。广大迫切需要脱贫致富、走向市场的农民又苦于找不到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拥有现代化设备、丰富藏书的农业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理应承担起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文献的历史重任。本文试图从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开发利用这个角度入手,结合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所开展的这项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1.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的独特性

云南是一个农业省,85%的人口在农村,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农业在云南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又是多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都十分复杂。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高原独特的立体垂直气候明显,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云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尤为突出。由于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种植技术和养殖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因此研究好云南,对于全国各种不同地区农业都会产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也正是云南农业文献的独特之处。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是记录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载体。在内容上具有地方特点的天文、水利、自然灾害、气候、土壤、物产等资料,是反映云南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价值的记载。一个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体现在其发表的文献中。地方农业是进行地方农业科研的情报保障。科研课题的实用性只能建立在充分可靠的情报基础上。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反映了云南农业科技生产的历史、现状、动态和水平,记载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留存了无数理论方法、实验数据和科学构思,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利用这一丰富的情报源,不但可以了解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而且有助于研究全国其它地区农业发展的普遍情况,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和推广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充分发挥地方农业文献的优势,有力地开发这一智力资源,对深化文献情报工作,直接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2.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书目控制的针对性

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的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全省培养农业科技高级专门人才,开展推广农业科研、科技扶贫等重任,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情报信息。农业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而且也是全省的农业情报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云南省各地农业生产技术状况以及种植业、养殖业的研究成果、实用技术和先进经验。揭示出云南农业的地区特征与地方特色。针对我省特殊的省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我馆54万册藏书,6388种期刊,4000多份内部资料的优势,把分散在不同类型出版物中,不同藏书范围内的云南地方农业文献予以集中,加以报导。第一步就是对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进行专题书目编制工作,有针对性地全面揭示馆藏,充分反映馆藏特色,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现有检索工具的不足,还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与查准率,具有较强的情报检索功能。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目录的编制主要针对我校所开设的主干课和科研课题,包括粮作、经作、植保、园艺、畜牧兽医等。为了方便检索,目录的编制体例依照《中图法》农业科学分类表序列,目录后附汉语拼音为序的著者索引。著录格式完全依照国家标准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中析出文献格式著录,为建立云南农业文献专题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信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云南农大的图书情报工作也将采用微机处理系统,加大信息容量,加快传递速度,增强图书情报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发展成以数据库为核心,以数据通迅网络为目标,兼有较强信息贮存和处理功能的信息检索咨询服务体系,目前主要是以数据库使用为核心。

继续阅读

法学教育的特色与新动向

1835年,法国青年托克维尔游历美国。他回忆道:“我考察美国,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合理的好奇心,我的愿望是找到一些我们自己能够从中受益的启示”。托氏的所闻所见,无不烙印在他日后归来建设故乡的思想与言说里。笔者2003年赴德,2017年回国,彼时托克维尔对异域政治文明的感悟,也描绘了笔者对他乡法学教育的体察。从最初保有一种“他者”的视角,到畅游其中,相信对德国法学教育的探微,于我国法学教育路径的讨论也不无裨益。德国法学教育体系条规成熟、同质性高、节奏缓慢但又严丝合缝。初到法兰克福大学时,笔者对法学院的印象,可以形容为“风景虽然优美,但是雾水一头、铁板一块,不知从何着力”。十余年过去,对这个传统大陆法系国家的回顾与思考,却促使我想要写一些文字。此番应李铎编辑邀请,本想接续早年翻译、访谈恩师皮特•吉勒斯(PeterGilles)对德国法学教育设计与改革的研究,以简评改革成效、再探法学教育的制度之纬——例如教学研结合、课程设置、国家考试(Staatsexam)等。但资料检索的结果表明,过去十年这个视角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对充实的资讯。因此我想,不如借这个机会把旅德研习法律的经历写成一篇回忆录,算作法学教育经验研究的一个样本,供各位参考。笔者感谢《人民法治》容我在这样一个正式场合以散文形式回忆这段亲历的岁月。

一、大课启智教育:慢节奏与“问答”

2003年,笔者从母校清华去到法兰克福大学报到。在当时的设想里,德国的大学理应比我们更加追求效率、鼓励竞争,是节奏更快、压力更大的“战场”。不料德国高校的慢节奏却给我上了第一堂课。空旷的梯形教室里,老教授们慢悠悠地宣讲着大课(Vorlesung),既不要求背法条,也没有学生争分夺秒地誊抄PPT。这不疾不徐的讲授,竟让我这个习惯了京城快节奏一腔热血的留学生无所适从起来。大课课堂随时有学生提问打断,教授们不仅不生气,还从容作答。学生的提问如果浅薄幼稚怎么办?法兰克福的知名教授曼弗来德•维斯(ManfredWeiss)先生讲过一句话:“绝无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EsgibtkeinedummeFrage,esgibtnurdummeAntwort)。师者以勇气把出洋相的风险独自揽下,以此鼓励学生课堂提问——用课堂对话(“Dialog”)引导思维的教学方法令我耳目一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孔门弟子三千的时代,师生之间这种就特定问题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也曾盛极一时。它既要求师者有渊博的知识与超凡的底气,也要求学生有沉着的应对与充分的准备。回想起来,夯实理论基础离不开思维的训练,而学生的思维训练又离不开师者的循循善诱。大课的问答与对话旨在启迪智慧,培育理性说话的精神和从容应答的能力。仔细想来,法律职业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不正是陈述、分析、谈判和问答吗?如何说话,如何参与对话,如何提问、设问、追问,如何在没有答案的时候等待一个寻找答案的契机,正是我在德国要学习的第一课!如今想来,德国法学教育既重知识,更重智慧。知识是一种信息,智慧则是一种洞察力。法兰克福大学的大课由资深教授担纲且注重对话的风格,给了初入“法门”的学生与法学最高智慧大脑们公开、平等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至今想来,得益于斯。

二、小课案例教学:“密码”与请求权基础分析法

大课之外,也有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小课,契合大课教学纲领,其配合如同大小齿轮彼此咬合、共同流转。小课通常由高年级(成绩优异)的助教或者主讲教授的博士生担纲,有两个特色:其一,是旨在培训法科学生熟悉“Gutachtenstill”,即培养学生书写“案例分析法律意见书”的基本功。功力体现在格式、结构与思维三个方面。其二,是旨在手把手教给学生“请求权基础分析法”(PruefungderAnspruchsgrundlagen)。法律意见书不仅是各科考试(Klausur)的通用形式(以论文结课的除外),也是日后参加第一次国家司法考试时的统一考查形式。及至第一次司法考试之后、进阶到“文科预备官”(Referenda)阶段,到法院、行政局署和律所实习(通常分三到四个站点、为期两年)时,书写法律意见书的基本功也仍很重要,因为它培养的是法律书写的纲目与章法。由此培养的思维模式和书写功力,从第一学期起就不断重复、慢慢生长。而“意见书”的深度、力度和丰满度也随着每个个体法学素养的积累而逐渐加深。小课培养的第二个重点是请求权基础分析法,这在民法的研习上尤其突出。通读案例(事实)之后,要在法律(规范)中寻找应予适用的法条(群)展开分析,这是一个“目光在法律与事实之间转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培育的重点,在于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小课上,学生阅读完几页A4纸的案情概要之后,要逐一考虑所有“可能应予适用”的请求权基础。以债法总论的解除合同请求权(AnspruchaufRuecktritt)为例,其“事由”可能是(1)自始履行不能,(2)嗣后履行不能(3)迟延履行(4)违反与履行相关的从义务。这四种事由是四种请求权基础,分别对应民法典的一组法条。例如“迟延履行”(Verzug)的请求权基础,是§§323I1Alt.,346IBGB。这串由特殊符号、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和德语名词缩写共同组成的“代号”,即为“迟延履行而至请求解除合同”的“请求权基础”。与此类似,每一种法定解除合同情形,学生都要熟悉这么一串密码(而不仅仅是法条本身)。小课导师带领学生按照案件事实逐一分析这些代码指代的民法典规范,熟谙规范的最小单位——构成要件(Tatbestand),将案件事实与构成要件分别比对,用亚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论”式进路来分析请求权是否能获支持。此中穿插的还有各种法律学说,但也都放到请求权基础分析法的大框架下,以求回答:按照不同的学说,在不同的构成要件(前提之下)会产生哪些不同的结论、为什么会得到这样不同的结论。与此相对应,学生必须带进课堂的资料唯有法条汇编。其时通行的法条汇编分为三种。一种是由谢菲尔德教授(Schoenfelder)奠基、并由后人不断更新的“大红本”《德国法律》(DeutscheGesetze),举凡在德国通行的法律,巨细靡遗,一律在编。这部以各法律领域为纲目编纂,各个纲目以下又按照字母顺序编排法典及与其相关的单行法。第二种是“公法、私法、刑法”的红黑黄三卷本法条汇编。这三种颜色的组合恰恰是德国国旗的颜色。第三种是为了方便携带的法条口袋书,因为纸质轻巧,采用白色封皮,又被称为“小白书”。此外,法学研读上最重要的资料就是评注(Kommentar)了。相信国内学者对德国的法律评注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法教义学代代相传的集大成者,由诸位学者对某一个部门法以法条为单位、以判例为素材、以注释和学说为纲要加以书写,且逐年修订,代代更新。评注奠基人的名字也因此而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概念”。在笔者的印象里,评注如同一张地图,告诉你去哪里找资料,翻期刊,读判决书,找答案。评注如同一本大辞海,永远也没有读完的时候。正如生活世界本身就是无穷无尽的一样,法学研习的世界也是如此。法学教授的功力深厚与否,有一个检测法,即他们对特定法律问题(法律情形、法律理论)与法条组合密码之间的对应能力。已故的法兰克福大学教授ManfredWolf先生曾深得拉伦茨教授真传,是民法和民事诉讼法上卓有成就的一位老先生。他在课堂上曾自述引以为傲的一个“特异功能”,就是可以随口说出德国民法典(共计2385条)条文及其组合所对应的所有知识点。在这个意义上,成熟的成文法国家的法学教授,也是一位“密码大师”。现在回想起来,德国法学教育将思维训练视为启蒙阶段的重中之重。而特定格式与章法的“恒定”与教授们在大课上问答与对话的“自由”相得益彰。前者或比为筋骨,后者或比为血肉,而法科学生个体的“健康体魄”就是在这样的双重培养下日渐丰满。

三、学制与考试

1.传统“二阶制”与“完全法律人”笔者开始跟随导师皮特•吉勒斯(PeterGilles)教授读博时,题目选为公益诉讼。这个论题在德国法上也涵盖知识产权诉讼、竞争法诉讼、一般交易条款合规控制等等)。此前读取的法学硕士学位(LegumMagister,简称LL.M.),学制通常面向在其本国已获某个法学学位的留学生,修满特定学分、完成一个大的毕业论文即可毕业。坦白讲,读博初期深感理论积累不够,对德国法学这座富矿只窥其鳞爪,尚未有一个鸟瞰图,更不消说近前开采宝藏了。其时做了一个莽撞的决定,就是边写博士论文,边通盘学习第一次国家考试学制下的课程。国家考试学制(Staatsexam),旨在培养“完全法律人”(Volljurist),其职业目标设定为法官。这一学制要通过两次国家司法考试、还要完成两次大考之间为期两年的预备文官见习期(Referenda),对知识积累、理论素养、乃至学生的毅力和体力都有较高要求。具备了法官资格的“完全法律人”,还可担任检察官和其他公职人员,也能做执业律师。不过,外籍人士不得担任法官和高级公职人员。博洛尼亚(Bolognese)模式改革通行后,二阶制这一古老的德国模式,也逐渐过渡为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学制设置。但这属于各州分管的事务,改革进度各各不同。第一次国家司法考试约略相当于博洛尼亚模式下的法学学士(Bacheloroflaw)。按照当时的黑森州法学教育法,这一学制的课程设置包含以下四个部分:一个基础课论文,六个小考试(基础阶段,俗称“小学分”kleinerSchein),六个大考试(进阶阶段,俗称“大学分”grosserSchein),六个小论文(即所谓“重点学科”Schwerpunktstudium,有四个方向可选:公法与法学理论、国际法与欧盟法、民商经济法等,刑法与行政法)、一个外语考试(例如法律英语、法律法语)、一个谈判技巧实务课(Schluesselqualifikation),和一个大的毕业论文。最后四个要求是2008年法学教育改革之后增设,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其中,基础课论文可以在法理学、法史学或法社会学中任选。考取这些成绩必须按部就班的修学分,每一个课(考试),大约对应2-3个学分的课时。基础阶段,笔者通过了法理学、民法总论、民事诉讼法、债法总论、刑法总论、宪法学的考试。进阶阶段(即完成基础阶段六个考试之后的阶段),则参加了刑法分论(财产犯罪)、劳动法、物权法、公司法、家事法、行政法的考试。4分为及格线,18分为满分。考试形式为:现场发案例,考生书写法律意见书。考试时间3-4小时。可以带法条,但其他资料并不允许,考试时也来不及翻阅。这和第一次国家司法考试的三次大考的考查形式及强度都颇为相似。这些案例通常是经过些微剪裁的案情概要,篇幅在两三页A4纸上下。每一小段、甚至每一句话都对应一个知识点,整体考察学生对请求权基础的把握。正如上问所述,案情事实的背后对应着一张复杂的“密码图”,星罗棋布。这些密码指向各个法典、单行法的规范和不同法律学说的见解,考查学生分析事实、找到法律、适用法律以及运用法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次考试,全部书写下来大概有15-20页A4纸,对学生平日的知识积累,甚至体力和脑力都是极大的历炼。

2.改革后的6+6+6+1模式由于在两次国家司法考试之间为期两年的法定实习期,分四个站点定向培养法科学生的具体职业技能,大学阶段的教学仍然重在法学理论水平和夯实基本功的作业。笔者的亲身体会,一个法学家(Jurist)的格局,大致是在他入门法学的前四年奠定的。如前所述,定局全盘的是其思维方式和提问精神。换言之,是一个人的话语格局。不过,经世致用,德国法学教育安排在学制设置后期逐渐接近实务演习。最近一次法学教育改革以后,法学院设置了重点学科阶段(Schwerpunktstudium),增设了理论与实务兼容、专业方向明确的讨论课(Seminar)。在传统二阶制的基础上,大学阶段的法学教育形成了6+6+6+1的基本模式。最后的6+1,计入第一次国家司法考试总成绩。具体如下:在完成前文所述的六次小考、六次大考之后,可以进入“重点学科”这一阶段,共计六门考试。这六门成绩,加上最后的大毕业论文,算作大学阶段的毕业成绩,其效力约等于博洛尼亚模式下的“法学学士”(BachelorofLaw)。这一大学阶段总成绩与第一次国家司法考试总成绩大概取3:7的比例完成统分。这可以视为德国教改之后对大学阶段教育比重加大、地位提高的一个表征。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