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产业发展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产业发展论文

林业产业发展论文3篇

第一篇:退耕还林后续的产业发展

一、研究区域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一)研究区域的退耕还林实施规模

本研究选择了位于甘肃省东部平凉、庆阳两市的泾川县与合水县,地貌地形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大陆性显著,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清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农业发达。1999年两县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工程,至2009年两县已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分别为28.69万亩和44.75万亩。

(二)研究区域的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的平凉市和庆阳市,凭借其独特的气候、地理等区位优势,成为种植优质苹果最适宜的地区之一,苹果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成为甘肃省苹果的主产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市引入了以发展红富士系列为主的优质品种,逐步采用了套袋等综合技术,苹果种植的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需求量也越来越大。1999年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在以甘肃等三省作为试点实施后,两市苹果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118.34万亩扩大到2010年308.85万亩,苹果产量从2000年34.32万吨增加到2010年102.03万吨。

二、退耕还林后苹果产业发展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说明

继续阅读

风力发电产业发展论文

一、辽宁省风力发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持续几年的飞速发展之后辽宁风电行业总装机容量已位居全国前列。过快的发展也致使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一)风电产业建设规划不完善,“弃风限电”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由于风电开发高度集中于“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风电建设规划不完善、能源管理不到位,辽宁本地电量消纳空间有限,电网外送能力又不足等原因,风电的并网难及市场消纳问题开始凸显。“弃风限电”现象比较严重。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辽宁省风电利用小时数为1732小时,风电运行限电比例达到10%以上。从业界经验看,1900小时为盈亏平衡点,所以情况仍然很严峻。2012辽宁用电负荷只增长了1%,而电源装机却呈现加速度增长。由于辽宁处于中国电网的末梢,电网的输电能力不足,造成一些风电企业发出了电送不出电。此外,一些风电企业相应的配套设施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风电并网难的原因之一。

(二)风电产业投资主体单一,投资回报率低于社会投资平均水平目前,辽宁省风电投资以大型发电企业为主,其他投资较少。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与我国的风电发展战略有关。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一直鼓励大规模的风电开发项目,只有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发电企业才具备项目需要的投资数额,其他投资主体很难与之抗衡。目前,我国现有的能源管理体系已经不适应风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技术特性,缺乏新能源和电力系统顶层设计,风电发展与电网发展的协调性、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电力企业由于盲目投资,导致的负债率提高。以投资金额计算,2013年,我国风电新增投资量较2012年减少约140亿人民币。风电产业的利润水平连续下降,投资回报率低于社会投资平均水平,风电开发商积极性严重受挫。

(三)风电设备制造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相关企业生产水平不高由于国家大力发展风电的导向,加之财政政策的支持,导致辽宁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数量增加,其中许多企业规模过小,并不具备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这种“跟风”造成严重的人员的资金浪费,对辽宁风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不利影响,亟待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行业管理和规范。辽宁省是中国制造业龙头大省,具有较强的风电设备研发、制造能力。但对于风电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目前还处于引进消化阶段,如风电机组中控制系统和并网等关键技术设备还需要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程度不高,并网技术更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这将是制约辽宁风电产业发展的一个技术瓶颈。

(四)风电专业人才紧缺,制约风电产业发展风电人才包括风资源评估人员、研发人员、工程师、制造企业工人、运维人员等。目前国内开设风电专业的大学尚在少数,每年培养的风电人才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特别是一些技术性强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目前辽宁风电企业的员工,多数是来自其火电企业或他行业,缺乏风电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水平差,一旦风机运行出现故障,一般技术人员很难做出故障诊断,更难有妥善处理办法,这直接影响风力机运行状态,甚至使用寿命。同时,不够专业化的现场人员不大具备发现风机运行过程中问题能力,无法及时准确地反馈风机运行问题,这影响了对风机设备的技术消化和改进。

二、对辽宁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辽宁风电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风电建设规划不完善、本地电量消纳空间有限、弃风限电严重;风电产业投资主体单一;风电的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受限于国外;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继续阅读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论文

一、满城县草莓的种植与产业化

草莓适应性较强,在满城县20世纪30年代已少量种植,1956年开始大量栽种。之后发展到保定市郊及市属各县,但满城县最多。其种植面积、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居第一位。1986年,满城县被农业部确定为草莓基地县,到1998年,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总产量达8.0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55亿元。出口草莓深加工产品2000吨,创外汇120万美元,成为满城县农业的特色支柱产业。此表可以看出,满城县草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考察满城草莓种植,草莓种植获得进一步推广。1999年收获面积56100亩,占当年全国草莓总面积的10%左右,成为全国草莓主产区之一。种植呈现基地规模化,形成以山前平原为中心,辐射全县的草莓生产基地。随着满城草莓种植规模的扩大,草莓产业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实现了生产基地、专业市场、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协会的一条龙式产业链条。草莓销售覆盖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和东北三省,市场占有率30%以上,销售收入3.9亿元,仅草莓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70元,已成为立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全县共有草莓深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草莓酒、草莓酱、速冻草莓、草莓罐头等产品已打入欧洲、东南亚、非洲市场,其中“壮”牌草莓酒被评为河北省贵宾果酒,“明花”牌草莓酱曾获轻工部博览会银质奖。从世界草莓消费的需求趋势看,草莓加工产品的需求缺口主要凸显在欧、美洲及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程度高,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但因农业劳动力缺乏、昂贵,草莓生产和加工成本偏高,生产和加工量明显不足,在草莓加工产品的价格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而其对草莓浓缩果汁和速冻草莓的需求却不断增加,这就给满城县的草莓加工生产基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满城县磨盘柿的种植与产业化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满城县是磨盘柿集中产区,栽培历史悠久,2001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的“中国磨盘柿之乡”,其磨盘柿以“个大、汁浓、味美”享誉海内外。满城县磨盘柿栽培遍布神星、石井、坨南等5个山区乡镇,集中在神星和石井两个乡镇,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县现有磨盘柿栽培面积9万余亩,年产量6000万公斤,年产值9000多万元,建有果品专业市场30多个,主要销往俄罗斯及我国东北、西北各省市和上海、深圳等城市,销售收入15000万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7%。满城县磨盘柿先后获得河北省优质果品奖、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连续5年被认定为北方农副产品暨农业技术交易会名优农产品等一系列荣誉。在产业化方面,由于磨盘柿去涩工艺复杂,深加工产业链条延伸困难,一直停留在鲜品销售和民间柿饼等简单加工层面。2011年满城县柿柿红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建立起河北省第一家磨盘柿柿醋生产项目。磨盘柿原汁醋酸度4.5度,富含10多种矿物质,顺利通过了“QS”国家食品安全认证,以期在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满城县凭借磨盘柿资源优势,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进行了尝试。开辟了中国第一条生态旅柿子沟,举办了“中国磨盘柿之乡--金秋红叶柿子节”。“柿子节”中开展了“柿子王”拍卖会、经贸洽谈会、农民诗会、柿子采摘等活动,在全县组织开展了“柿树王”、“柿子王”评比活动。

三、满城县特色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问题

满城县依托草莓和磨盘柿的种植优势,逐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成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随着产业化的推进,一些问题也逐步凸现。以草莓为例,草莓基地自1953年开创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近几年种植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趁势,2006年全县种植面积5.5万亩,2008年以后在4.5万亩左右,产业化也出现了裹足不前的局面。经调研,满城县特色种植和产业化主要问题如下。一是标准化水平低,不能与市场接轨。在草莓种植方面,满城县只有方顺桥乡小赛村草莓种植区的12700亩通过无公害标准化环评认证,占全县的23.1%,根本无法参与市场及国际竞争。草莓种植无法通过无公害标准化环评认证直接制约了海外出口和深加工项目的发展。二是专业市场发展滞后,带动功能退化。作为草莓专业市场满城县陶佐市场、东马市场、南韩村市场等基本停留在分散无序的自由贸易,交易产品单一,缺乏多元化经营,场所简单落后,缺乏市场品位,不具活动吸引力。磨盘柿由于季节性、农产品本身特点等原因目前尚未建立专业市场。三是组织管理不到位,技术落后,深加工企业无法做大做强。农民普遍缺乏科学的种植知识和市场信息检索能力,参与协会的积极性不高,以草莓协会为例,该协会管理组织落后,会员不能够享受服务,生产基地仍然无法形成合力。同时,深加工企业开发管理能力不足,与农户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衔接。企业品牌意识差,磨盘柿柿醋、“壮”牌草莓酒、“明花”牌草莓酱至今知名度不高,无法打开市场。四是研究所、科技示范园区等科研机构形同虚设,无法发挥作用。以草莓为例,草莓研究所的网站无法登陆,研究所在草莓新品种开发、种植技术等新信息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户无法得到相关帮助。

作者:杨洁张杨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继续阅读

航天育种产业发展农业论文

摘要:从简述我国航天育种产业的发展背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前景切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实施航天育种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了建设稳定的空间搭载平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航天农产品流通、打造航天农业品牌发展新格局以及实施“互联网+农业”等具体措施,为推进现代农业的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航天育种;现代农业;发展;措施

航天育种是农业遗传育种、生物技术与航空宇航技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1],它是一种高新科学技术,将辐射、宇航、育种和遗传等学科综合起来,是常规诱变育种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延伸。

1我国航天育种产业的发展背景

我国于1987年第1次通过返回式卫星对种子等生物材料进行了空间搭载试验,包括神舟飞船在内,至今共开展了生物种质材料搭载30余次[2],主要是基于农业育种研究,包括5000余种粮食、蔬菜、油料等试验品种,地面选育了400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累计超过了200余万hm2,粮食产量增加了约13亿kg。空间育种技术及其成果也在花卉、牧草以及生物医学等其他领域推广和应用。近年来,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创造了超过200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为中国农作物育种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3-4]。经过30余年的发展,通过航天工程育种,上千种物种经过空间搭载获得了一定的优良变异,中国的航天育种工程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航天育种科研工作充分验证了航天育种变异频率高、变异稳定快、变异遗传性好等非转基因特点,它培育出了大量高品质、高产量、耐盐碱和干旱、耐沙化和寒冷的新品种。空间诱变育种是生产优异种质材料的有效手段,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种源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5-7]。近年来,经过航天育种技术的农产品逐渐进入产业化阶段,农业育种从科研阶段转移到产业化阶段,空间诱变育种成果逐渐成熟、经济价值逐渐显现、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新品种的选育、示范基地的建设、产业融合以及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2]。

2我国现代农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2.1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本质上是指利用一些现代的物质条件,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依托现代的管理形式来发展,运用现展观指导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一体化的产业体系[8]。当前,我国的现代农业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农业形态是通过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来支撑。为了顺应和满足我国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及规范化的农产品市场,先进的生产模式、农业科学技术可以用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一系列空间诱变育种、转基因等高科技农业技术,促使农业的发展不受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农业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显著拓展,从本质上讲,它是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过程。第二,一种以高商品率存在的农业产业形态。商业化是以市场体系为基础,现代农业要求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第三,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融合发展的一种农业产业形态。随着云计算、智能化、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在逐渐地融合,有利于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的生产效率,有利于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加速提档[9-10]。

继续阅读

产业发展的离岸服务外包论文

1人才需求———产业发展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说明

系统动力学(SystemDynamics)由麻省理工学院的J.W.Forrester教授创建于1956年,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交叉的综合性的新学科,它强调系统、整体的观点和联系、发展、运动的观点,借助计算机模拟可以用于定性与定量地研究系统问题,可用于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生态和生物等各类复杂大系统问题。从收集的文献资料来看,应用系统动力学去分析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丰富,如赵玉林和李文超(2009)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4个子系统协同作用的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此揭示其发展动力机制。左小德等(2011)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东莞市产业中涉及的各个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为产业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寻找促进东莞市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但现有的研究主要着重在对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其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对于产业关键因素和产业发展耦合机制的研究还较少见。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离岸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为了分析离岸服务外包的产业升级发展,将离岸服务外包划分为低端业务类型和高端业务类型构成,相对应的是产业从业人员也由低端产业人员和高端产业人员构成,当然高端产业人员的生产效率高于低端人员的效率。产业人员总数的增加、人员生产效率提升以及产业升级可以实现离岸产值的增长。产业人员的增加主要依靠引入外部低端人员,每年都会有一定比率的产业人员流失和转化,在这里假设产业人员增长率主要是由人力成本这个外生变量决定的。离岸服务外包产业每年也会有一定比率的转化,由低端向高端转化,高端向自主品牌转化。根据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人员需求的特点以及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构建了图2所示的离岸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产业发展耦合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表1是模型主要变量列表。

2人才需求———产业发展耦合模型分析

中国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概况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离岸产值初期(2008~2010)主要依靠人员的粗放型投入实现增长,在2010年后,离岸产值的增长才高于人员的增长速度,这说明2010年后的增长除人员增长因素外,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成为增长的驱动因素,可以预计的是这一因素在未来作用将越来越大。近几年离岸产值和从业人员都是以高于30%的增长率发展,但是超高速度是基于较低的起点,可以预计的是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将不可能在较长时期保持这一超高速增长态势。2012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产值为336.4亿美元,从业人员428.9万人,根据中国离岸服务外包产业的实际情况,设定2012年低端产值为269.12亿美元,高端产值为67.28亿美元,低端产业人员总数为364.565万人,高端产业人员总数为64.335万人。同时设定人员生产效率提升比率(5%)、低端———高端人员转化率(10%)以及自主品牌产业转化率(5%)作为外生可控变量的情况下,模型仿真运行结果如表3、表4、图3和图4所示。从仿真结果来看,到2020年,产业人员将达到2400多万人,而产值将超过2800亿美元,到2025年,从业人员将达到近3600万人,产值将达到近5000亿美元,但是高端产业的发展增速高于低端产业的发展,其各年发展增长率如表4所示。从模型的初步仿真结果也能够看到人员效率和产业转型对产业增长的作用是越来越大,而人员数量规模的扩大对产业的发展作用在减小。

3敏感性分析

3.1人员效率提升人员效率提升将会降低单位产值人员需求量,提高产业总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人员的需求量,优化产业结构。设定人员效率提升为0%、5%、10%、15%和20%5种水平,也就是作为个体素质技能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个人生产效率的提高这5种水平。在选定人员效率提升水平下的模型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图5人员效率提升敏感性分析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到人员效率的影响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在人员效率提高10%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在2020年40%的产值增幅,而在2025年可以达到57%的增幅。而在20%的人员效率提升情况下,可以实现在2020年100%的产值增幅,而在2025年可以达到158%的增幅。在这里就可以看到,人员效率的提升对产值增长率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从长期来看提升人员效率对产业的发展影响作用是远大于人员规模的扩大的。

3.2产业转化率(人员转化率)产业转化率在这里主要是由产业外部力量推动的产业升级转化,由低端离岸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化的比率。产业的升级转化会对产业人员产生影响,产业人员将通过知识更新、人员更新等手段实现人员效率提升以适应产业升级转化,因此产业升级转化会带来人员的升级转化。在这里由产业转型引致的人员转化率设定为5种水平:0%、5%、10%、15%和20%5种水平,在选定人员转化率情况下的模型仿真运行结果如图6所示。图6产业转化率(人员转化率)敏感性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在缺乏对产业转型的推动(人员转化率为0的情况下),低端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但高端产业极度萎缩,这是因为离岸服务外包的国际分工格局造成发展路径的锁定,必须依靠积极的措施(包括产业政策、产业扶持等措施)来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发展。同时,人员转化率对产业产值的总体影响并不显著,但对高端产业的产值、人员数量和低端产业的产值、人员数量之间的比例影响显著。

4耦合模型分析的启示

继续阅读

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论文

一、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养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资金更是有着巨大的需求,充裕的资金投入是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目前,河北省养老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和单位自筹是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通过金融渠道融通的资金非常少,仅限于少量的银行贷款。这种以政府投资为主,金融市场融资为辅的融资机制,尽管在养老产业的启动阶段能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该模式已越来越显示出了其不适应性,财政拨款受到政府有限财力的限制,社会捐助时间长,单位自筹渠道有限,传统的模式不可能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环境下,一力承担越来越重的养老负担。虽然政府的投入也在逐渐加大,但毕竟很难满足养老产业迅速发展的需求。

河北省养老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就是资金短缺。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高效的产业融资机制创建过程中,财政拨款、自筹资金等融资方式只能发挥辅助性作用,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机制则依赖于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这是由金融市场独具的融资规模大、速度快、信息广且持续稳定等优点所决定的。总之,要解决河北省养老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就必须改革现有的融资机制,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拨款为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融资为核心,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新型融资机制。

另外,迅速增长的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和随之快速增长的老年人购买力,无疑会促成一个更为广阔的老年消费市场。在这一充满发展前景的新兴市场上,将蕴涵着养老产业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孕育着商家们千载难逢的商机。对金融业而言,老年人对保险产品的需求、银行服务的需求、投资理财的需求以及整个养老产业发展的融资、结算和咨询需求都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通过挖掘这些潜力,扩大金融部门的业务范围,优化业务结构,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金融只有率先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抓住机遇,才能为自己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长久繁荣发展。

二、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思路

对于河北省而言,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首要任务就是融资,只有率先解决资金的瓶颈问题才能促成养老产业的规模效益,其次应该注重老年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老年金融产品,具体内容如下:

(一)“倒按揭”模式又称以房养老,是指房屋产权拥有者,把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在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期望余命、房产现值以及预计房主去世时房产的价值等因素后,以年金的形式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钱。一方面,该模式为养老者提供了经济保障,另一方面,它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盈利业务,从而可以吸收资金进入。该模式是一种能有效结合养老与房产因素的养老新途径,也是一种将房产价值提前变现以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新型金融产品。倒按揭的开发和实施,是对养老与金融的结合,也是对二者的创新与发展。它不仅能提高我国的金融创新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我国养老观念的改革。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开发适合我国的倒按揭金融创新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信银行在北京最早实行倒按揭,到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还没有推广开来,对于我省来说更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实践中均存在不少争议。发展模式的选择、法规的完善以及配套机制的建立健全等问题是我省开发倒按揭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对发展模式进行理性选择后在现有法律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并进一步建立建全倒按揭的配套机制,才能够最终实现倒按揭在我省的开发与推行。

(二)养老产业基金模式该模式以中信信托云南“嘉丽泽国际健康岛”运作模式为原型,首先选择政府引导基金或大型投资机构作为项目的主导方,并且加入专业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提升养老产业整体运作效率和专业化服务水平。该模式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开行等机构,由信托、私募等金融投资机构设立,随着运营条件稳定后可以准入少量个人投资者,同时引入专业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选择健康产业基金作为养老产业基地的运营主体,负责产业布局及基地总体规划,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辅助基地管理运营,并逐步引入其他优质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加入。项目运营后,运营主体整合相应资源,更可以吸引大量消费资金,此模式后续发展空间巨大。

继续阅读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4篇

第一篇: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对策

1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优势

1.1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

湖南地处中部,景观丰富。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多达20处,数量全国第一。此外,拥有世界遗产2处,国家遗产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0处。历史上许多的文人雅士对湖南的风光赞不绝口,如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杜甫的《泊岳阳城下》、《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几千年的历史中,湖南人才辈出。爱国诗人屈原,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文学家贾谊、周敦颐、李白,或是湖南人,或在湖南生活游历。近代名臣陶澎、贺长龄;思想家魏源;湘军代表曾国藩、左宗棠;维新志士谭嗣同、熊希龄;辛亥群体黄兴、宋教仁、蔡锷;新民主主义革命家、刘少奇、蔡和森、、等人,都诞生在湖南这片热土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湖南得以留存大量宝贵的文物资源。湖南省有180多处省级以上重点保护古迹,包括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走马楼三国吴简,南岳衡山,岳麓书院等。此外还有还有以韶山、乌石寨、花明楼为代表的新中国领袖故居。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在湖南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1.2文化消费和品牌优势

2000年,湖南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为130元,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55元,2007年,这一数字分别增长到663元和79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9.4%、7.5%。这是湖南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湖南的文化产业形成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数字动漫、文娱演艺、网络与广告等文化产业体系,成立了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集团、长沙广电集团、三辰卡通、宏梦卡通等一批在业界举足轻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闻名全国,具有了一定的品牌优势。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在中南大学挂牌成立,在品牌研究中心的133个国内著名文化品牌中,“湘”字号文化品牌有29个,占21%。在品牌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2推进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产业结构不完善

继续阅读

旅游产业发展论文3篇

第一篇:旅游工艺品产业发展

一、嫩江玛瑙的明显优势

(一)资源储量丰富。

顾名思义,嫩江玛瑙出自于嫩江流域。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脉,自十二站与二根河起,经嫩江镇、尼尔基、齐齐哈、三盆河等游段汇流至松花江,沿山脉、丘陵、平原、湿地顺势入海。嫩江中段的齐齐哈尔,地处火山爆发喷迸熔岩的地理范围,地下富贮玛瑙等矿物质,加之河谷深、河床宽、河道长、河流急,具备了冲击浅层矿藏的生态环境。这一地域内的玛瑙,以火山圆心的外围呈环状分布,多掩存于江道和洼地的沙土层中。讷河、富裕、克东、克山、甘南县和市区周边的地下藏量较大。采沙出玛瑙,犁地露玛瑙,逛滩途可拾玛瑙,挖野菜可得玛瑙,盛产地的收储者积料石少则成吨,多则几十吨或上百吨,估测个体已采存玛瑙总量多达数千吨,可谓遍地珍宝取之不尽。

(二)品相成色俱佳。

嫩江玛瑙是隐晶质与微晶质石英的聚合体,其品质具备宝石界所标定的常态参数: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摩氏硬度为6.5-7,折光率为1.53-1.54,密度为2.57-2.64g/㎝3。地势使之然,由于嫩江玛瑙始终深藏于江河与湿地中,经过几亿年的水浸涵养,使其质感温润、硬度适中、色泽艳丽、光华剔透,堪称玛瑙家族的上上品。江河中的籽料,由于历久的冲刷、撞击、摩擦,形成了状态迥异的天然奇石,断言在世界玛瑙种群中凸显“两最”优势———通透度最强,象形石最多。嫩江石色彩极为丰富,大体呈现9种常色:黑、白、红、黄、绿、灰、赭、蓝、紫,民间俗称的“嫩江五彩石”当属比喻多彩的概数。

(三)文化积淀深厚。

嫩江流域蕴生了璀璨的文明,讷河神泉、昂昂溪等遗址出土了大量历史文物,其中不乏精致的人类凿制玛瑙器皿和配饰品。现存于市博物馆的玛瑙“石镞”是镇馆之宝,足以佐证玛瑙很早就与原居人的劳动生活息息关联,人民大众是这一文化现象的发现者和创造者。齐齐哈尔人都有“打火石”的情结,祖祖辈辈收藏和把玩玛瑙,因此生发出对家乡的荣耀感,而太阳神焙炼“红宝石”等民间传说已图腾般地烙印了人们的精神敬仰。清朝卜奎流人中的文豪,对嫩江玛瑙倍加青睐,多有赏誉之辞句。刘凤浩诗云:“采采嫩江绿,光晶石子铺。人今投靺鞨,地古擅珣玗。”方观承诗咏:“墁壁光明有细沙,石成五色亦堪嘉。石妍似玉能成器,莫道边城少物华。”我市作家近年创作的话剧《风刮卜奎》、动画片《神鹤丹丹》、民间文学集《仙鹤的传说》中,都生动地叙述了嫩江宝石的神话故事。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