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出口贸易论文范文

出口贸易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出口贸易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出口贸易论文

芝麻出口贸易论文

1安徽省芝麻出口的有利因素

1.1资源优势。安徽省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丘陵和中低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61%,水面和其他用地占8%,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安徽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位居长江三角洲腹地,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其次,安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芝麻生产和芝麻加工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保障。

1.2种子选育技术优势。安徽省种植的芝麻品种总体归为3类,地方品种、引进外省品种和自育品种。近年来,一些高产优势芝麻品种不断被挖掘,安徽省自育品种品质也逐渐提升,这是芝麻单产连年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

2安徽省芝麻出口的不利因素

2.1种植面积不断缩小。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连年减少,而芝麻的种植面积也不断缩水。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芝麻的种植面积减少到45.67千公顷,占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的5.4%。

2.2价格高,市场小近年来,由于国内需求的不断上升,芝麻采购价不断上升。芝麻的国内价格不断攀升,以至于芝麻制品的原料成本不断上扬,许多食品加工厂考虑成本、利润,不得不调整生产配方,限制芝麻原料的采购。安徽省芝麻产品类型较为丰富。2013年安徽省芝麻创汇约5618万美元,占全国芝麻出口1/3还强,但经外贸分析网统计发现,安徽省芝麻出口相对集中,近年来主要的芝麻制品出口贸易公司出口到韩国的芝麻及芝麻制品占到90%。

3质量安全问题

近年来,农田中氮肥的使用量在增长,逐渐超出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量,许多农户不懂种植管理过程中多种营养元素配比平衡,导致氮肥用量过多且不能被农作物完全吸收,不仅使产品质量严重受损,而且使得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继续阅读

出口贸易碳排放论文

1研究模型与数据处理

1.1参考Chai[8]的研究成果,出口贸易引起的碳排放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式(2)中带撇的变量表示该变量在研究时序内的变化量,等式左边表示由出口引起的碳排放变化量,右边的第一项表示我国出口贸易的结构效应,即在总出口额和部门碳排放强度不变的情况下,由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碳排放量变化;第二项为技术效应,即在出口总额与出口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各部门碳排放强度变化引起的碳排放量变化;第三项表示规模效应,即在出口结构和部门碳排放强度不变的情况下,由出口总额变化带来的碳排放量变化。

1.2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中的工业分行业增加值、分行业能源消耗量以及出口贸易总额数据均来源于2005年、2009年和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分行业出口贸易额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分行业出口贸易额选取的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出口贸易额。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分别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减出口贸易额和工业增加值数据。鉴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借鉴前人文献的分类方法,将中国主要工业分类归并调整为14个行业,具体如表1所示。

1.3行业碳排放量测算为计算各主要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数据,进而计算出口贸易影响碳排放的技术效应,有必要经测算获得各工业行业的行业碳排放量数据。本文将采用方程(3)所示的计算公式,通过一次能源消耗量及其碳排放系数来估算各主要工业行业一次能源消费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C为行业碳排放量,E表示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行业消费量,F为一次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通过搜集不同机构研究确定的能源碳排放系数,取其平均值,确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能源的碳排放系数F分别为0.728,0.549,0.416。

2出口贸易对碳排放量影响的因素分解分析

2.1结构效应根据模型(2)的计算方法,将2008年相对2004年、2012年相对2008年各主要工业行业的出口份额变化量,分别与2004年和2008年该行业的碳排放量相乘,加总后即得到出口规模和碳排放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在2004~2008年和2008~2012两个计算期内,主要工业行业由于出口结构变动而引起的碳排放量变化,计算结果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由图1、图2和图3可以看出,在第一个计算期内,我国工业行业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出口份额下降较多的行业有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纺织业,由此带来的碳减排量分别为142.002万吨和1536.27万吨。值得注意的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口份额的减少量虽然不是最多的,但其对我国工业碳排放量的增加发挥了最大的抑制作用,减排量为299.28万吨,此外,一些加工制造业出口份额的小幅降低也为碳减排起到了积极作用。出口份额增长较快的行业包括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中,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行业的能源利用率高且碳排放量低,即使出口份额增长很快,带来的碳排放量占总量的比重并不大。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加工制造行业,由该行业出口份额变动带来的碳排放增量最多,多达21006.23万吨。总的来看,在2003~2007年这一计算期内,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使碳排放量增加了20140.03万吨,结构效应为正。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业行业的出口贸易结构处于从轻纺制品行业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品行业转变的过渡阶段,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在朝着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从图4、图5和图6可以看出,在第二个计算期内,出口份额增长较快的行业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这些年里逐步发展了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品的出口,由此带来的碳排放增量分别为819.425万吨、154.5555万吨和274.29万吨。由于这些行业本身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低碳行业,所以由此引起的碳排放增量并没有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出口份额减少的行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和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其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口份额的调整对降低碳排放做出了巨大贡献,碳排放量减少了17810.1万吨。2007~2011年处于“十一五”规划期间,总的来看,在这一计算期内,工业行业出口结构不断向低碳低能耗转变,工业行业的碳减排起到了成效,减排量为167.81万吨,结构效应为负。由此可以说明,此计算期内,我国始终坚持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出口结构,把减少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作为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向。结合这两个计算期来看,在第一个计算期内,我国初步确立了工业碳减排意识,但减排成效尚不明显。在第二个计算期内,各主要工业行业已基本实现了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结构转变,并取得了较显著的碳减排成效。

2.2技术效应碳排放强度也称碳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各主要工业行业,因此这里的碳强度是指单位工业增加值中包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模型(2)的计算方法,结合两个计算期各主要工业行业的行业出口额与碳排放强度变化量,二者相乘再加总便可得出主要工业行业出口对碳排放影响的技术效应,计算结果如图7、图8和图9所示。由图7、图8和图9中的碳强度数据可知,2004~2008年和2008~2012年两个计算期内,碳排放强度都较大的行业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其制品和造纸印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这些高碳排放行业以资源密集型和加工制造行业为主,其生产效率和排污处理水平较低,伴随着能源消耗而产生的碳排放量也较大。碳强度维持在较低水平的清洁型工业行业主要包括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总的来看,各主要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资源密集型和重度污染行业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其制品和医药制造业表现尤为显著。具体而言,第一个计算期内碳强度下降最多的行业依次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其制品和医药制造业,由此带来的碳排放量分别减少了191.1万吨,215.83万吨,34.01万吨,295.23万吨和327.04万吨。在第二个计算期内,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仍保持着碳排放强度的大幅减少并跃居减幅量首位,给工业行业碳减排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到第二个计算期结束,14个主要工业行业中有13个行业的碳强度水平已经降低到每亿元1万吨以下,表明我国在节能技术上的进步,使得工业行业获得了良好的减排效果,一些行业如各类机械、设备和器材制造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已经接近每万吨0万吨。综上所述,由于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在第一个计算期内碳排放量减少了1233.08万吨,技术效应为负,在第二个计算期内碳排放量减少了1809.81万吨,技术效应为负。这说明在过去这两个计算期内,我国工业生产的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了,工业生产的节能减排技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与应用,对国家的碳减排和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2.3规模效应根据模型(2)的计算方法,将2008年相对2004年、2012年相对2008年各主要工业行业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与2004年和2008年该行业的碳排放量相乘,加总后即得到出口结构和碳排放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在2004~2008年和2008~2012两个计算期内,主要工业行业由于出口规模变动而引起的碳排放量变化,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在第一个计算期内,除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外,其余主要工业行业的出口规模都大幅增加,其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出口增长率均超过了100%,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更是高达730.01%。因而在该计算期内,由于出口规模的变动而带来的碳排放增量大大超过减排量,总计2230144.01万吨,规模效应为正,但一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品行业的出口行业的出口规模显示出大幅度的增加。在2007~2011年也即第二个计算期间,各主要工业行业的出口规模均大幅缩小,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出口增长率分别下降至-60.02%、-64.07%、-1.80%和-18.51%,由此带来的碳排放减量分别为792701.55万吨、37204.81万吨、352.78万吨和339860.07万吨,为工业碳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计算期内,主要工业行业碳排放减少了204136.20万吨,规模效应为负,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坚持走信息化道路,扩展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品行业的出口,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了排污控制,工业碳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3.4总效应综合来看,主要工业行业出口贸易的碳排放量变化是出口结构、生产技术和出口规模共同作用的结果。由表3可知,在第一个计算期内,主要工业行业出口对碳排放影响的总效应为正,其中出口规模的扩大是导致碳排放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给碳减排带来了积极作用,结构效应虽为正,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出口结构已经处于向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清洁化方向转型的过程中。在第二个计算期内,总效应为负,其中出口规模的减小是导致碳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出口结构的变化给碳减排起到了积极作用。

继续阅读

对外劳务输出出口贸易论文

一、实证研究

1、模型与数据笔者初步建立了以对外劳务输出总量(SE)作为自变量,以出口总额(EX)作为因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两个变量取自然对数,以消除异方差)。所有检验与回归均利用Eviews6.0软件完成。模型如下:LNEX=β0+β1LNSE+μ0(1)在数据方面,笔者选取河南省2000年至2013年年末在外人员数(单位:人)代表劳务输出总量作为模型的自变量,其中2005—2013年的数据来源于2007—2014年《河南统计年鉴》,2000—2004年的数据来源于《河南年鉴》;选取了2000—2013年河南省的出口总额(单位,万元)作为模型的因变量,出口总额的数据均摘自《河南统计年鉴》。

2、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伪回归”,笔者选取学界运用较多的ADF方法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的ADF统计量值都大于5%的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两个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都存在单位根,是不平稳的。而变量LNSE和LNEX的二阶差分的ADF统计量值分别为-3.931043和-3.972618,都小于5%的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水平-1.977738,说明了两个变量的二阶差分是平稳的,即两个变量是二阶单整变量。为了避免“伪回归”,我们就不能直接对模型进行OLS回归,要进一步检验二者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

3、数据的协整检验因本文中的两变量都是二阶单整的,笔者采取JJ法(Johansen检验)检验两变量是否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拒绝了无协整,接受了最大一个协整的原假设,即两变量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说明河南省劳务输出总量与出口总额存在统计意义上的长期均衡。这和上文叙述的,两者在2000年以来呈现的相同变化趋势相照应。

4、OLS回归协整检验表明两变量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为了进一步对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测度,笔者选取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较为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自变量的T统计值为7.555296,大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显著的。但是回归结果的D-W值只有0.707075,说明模型存在正自相关。为了消除正自相关,需要对模型进行简单修正,经判断发现此自相关为移动平均型。笔者通过向模型中加入MA项,消除了自相关。修正后模型D-W值为1.885353,自相关已经被消除;可决系数为0.957678,说明加入MA项后,模型的拟合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修正后的T统计量值为75.42819,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仍是显著的。LNSE的系数为0.949280,即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总量每变动一个百分点,会引起出口总额同向变动0.949280个百分点,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对出口贸易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这一结论与经典国际贸易贸易理论坚持的要素流动对贸易具有替代效应的结论明显不符。

5、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总量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往往存在互相而非单向的影响。格兰杰因果检验就是一种通过考察变量之间在统计上的先导—滞后,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单向还是双向的方法。笔者参照AIC和SC原则选择3阶为模型的最优滞后阶,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检验的结果显示在滞后期为3期时,对外劳务输出不是出口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而出口是对外劳务输出的格兰杰因果原因。但这并不说明对外劳务输出与出口没有因果关系,只能说明对外劳务输出不是出口的先导因素,而出口是对外劳务输出的先导因素。即对外劳务输出的信息效应的发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是滞后的;另一方面,伴随着出口贸易的增长,需要更多的劳务输出以承担贸易辅助工作,同时出口贸易的增长也会使得贸易关系更加活跃和紧密,带动更多的国际劳务合作与交流。

6、模型的误差修正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往往更关注实际的经济变量之间短期的关系和“动态均衡”,而非长期均衡。笔者参照两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模型式(1)根据上文的检验结果,结合变量的实际经济意义,按照格兰杰表述定理,建立了变量的二阶非均衡关系式(4),并在对其进行了简化之后做了OLS回归。其中ECMt-1和ECMt-2是分别是滞后一期和二期的均衡误差。模型的R2值仅为0.245354,且各项系数均不显著,这说明,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机制在实证中是不存在的,也更加确认了,LNSE与LNEX之间是一种长期均衡关系,这种长期均衡在短期内表现并不突出。

二、结论与建议

继续阅读

粗放型的出口贸易论文

一、河北省出口贸易摩擦的特点

(一)出口贸易摩擦涉案数量多、比重大、增长迅速

据商务部的资料显示,从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我国应对的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的案件一共842起,涉及案件金额736亿美元,其中涉及河北省的案件数量共计254起,占31.28%。2012年国外共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双反调查、保障措施、特保调查77起,案件涉及河北省的数量为42起,即54.55%的国外贸易救济案件与河北省的出口贸易有关。从总体上来说,十年来河北省出口贸易摩擦的案件数量、企业数量、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及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多。从涉案的情况来看,2006年开始无论是涉案数量还是涉案企业,以及涉及到的国家、地区和金额,均呈现波动式增长增加的现象。2006年共有14个国家和地区对河北省出口产品实施贸易摩擦共有35起,同比增长288.89%,涉案企业为101家,同比增长90.57%;2008年共有11个国家和地区对河北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案件共40起,涉案企业33家;2011年虽然与上年持平,涉案企业465家,同比增长75.47%,但涉案金额则高达4.6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倍,其涉案企业数量和涉案金额均创历史最高纪录。2012年是河北省遭遇贸易救济案件最多的一年,达到了42起,比2011年又增长了50%。而且,2012年超千万美元的较大案件多达8起,占当年全部案件涉案总金额的96.84%;而2013年上半年,国外对华涉及河北省的贸易救济案件呈现新的特点,涉案金额同比大幅下降45.25%。

(二)反倾销仍是出口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

2002-2013年河北省遭遇到的国外贸易救济案件中,贸易救济形式多样,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双、保障措施等,但反倾销依然是主要贸易摩擦形式,而且这种态势还会继续保持,但双反案件和反补贴案件有上升趋势。如2012年的42起贸易摩擦案件中,反倾销调查21起,占50%;反补贴案件6起,占14.29%;“双反”调查3起,占7.14%;保障措施调查3起,占7.14%;特别保障措施调查1起;反规避调查8起,占19.05%。2002-2013年河北出口的290起贸易摩擦案件中,反倾销案件186起,占64.14%。从各年的数据来看,除了2009年反倾销占当年的贸易摩擦案件的47.22%外,其余各年反倾销案占当年贸易摩擦案件的50%以上。双反案自2006年开始出现,共有43起,占14.83%,其中2009年有10起,占当年的27.78%,是历年来河北省出口企业遭受双反调查最多的一年。反补贴案2012年才被单独使用,共计8起案件,占2.76%。另外,还有保障措施案共计21起,占7.24%。特保措施案共同计10起,占3.45%。其它案件共计22起,占7.59%。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反倾销案实施后国外很多国家又针对出口产品采取的规避措施提起了反规避调查,2012年反规避案件增加到8起,其中欧盟占了5起,美国、墨西哥、土耳其各1起,比2001年至2011年入世后11年的总和还多1起。

(三)涉案行业不断增加,钢铁、新能源行业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点

自2001年至今,河北省先后有白水泥、草甘膦、纯碱、铸铁产品、冷冻草莓、陶瓷、紧固件、机涂层钢板、镀锌板和镀铝板、棉及棉混纺织品、苯胺类产品、晶体硅光伏电池等多个产品和行业遭遇反倾销等调查,涉及钢铁、化工、医药、能源、轻工等诸多行业,涉案产品相对集中,其中钢铁行业和新能源则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如2010年的28起案件中,涉及钢铁产品的案件占比36%,轻纺产品占比29%,化工产品占比21%,此三类产品合计占案件总数的86%,其他案件占比不到14%。2011年,钢铁及钢铁产品案件与上年持平,但涉案企业同比增长41.98%,涉案金额更是急剧增长了2.5倍。2012年涉及钢材及钢铁产品案件多达16起(其中钢材产品11起,钢铁制品5起),比上年增加9起,同比增长128.57%。此外,新能源产业遭受国外贸易调查成为新的重点,2011年和2012年美国与欧盟先后对我国光伏产品提起的“双反”调查,涉案企业多达31家。同时,金额占到涉案总金额的90%以上。河北省是我国光伏出口大省,拥有英利集团、晶龙集团、新奥集团等光伏巨头,其中,英利绿色能源对欧洲的出口占其出口的一半以上。出口贸易摩擦对河北省的出口贸易及相关产业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四)新兴市场成为发起贸易救济的主要国家

继续阅读

汇率变动影响下出口贸易论文

一、汇率变动对国家出口贸易的影响

在国际对位出口贸易中,汇率的变动可能为国家带来两类影响,一类是短期影响,而另一类是长期影响。汇率变动对国家对外出口贸易造成影响的原因是由于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对国家贸易收支造成而来间接的影响。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如果本国货币贬值,则对国外的进口来说是一个相对较好情况,其导致商品对外相对价值下降,这样有助于国家商品出口销售,而不利于国家进行进口贸易。如果本国的货币升值,则其出口价格就会上升,也就会导致出口情况受阻,而进口贸易则会增加。在判断本国货币汇率变动对本国进出口贸易造成影响时,不能仅仅考虑货币的对外价值,还需要考虑货币在本国内的价值是否有变动,这关系到国家进出口贸易变化的幅度。例如当本国货币升值时,如果国内货币价值下降,则其造成的出口贸易变化幅度要大于货币国内价值不变的情况。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近几年来的汇率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状态,这也就使得我国在出口贸易上的竞争力有所下降,这也是以美国为首的欧美经济体对我国发展的一种遏制手段,其容易造成我国贸易逆差,并不利于我国的贸易发展。我国的汇率改革制度到目前一共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3年,其经历了汇率的双轨制向多重汇率并存制的转变[3]。

在双轨制时期,人民币汇率是1美元=2.8人民币,并于其后贬值到2.79人民币,这样就大大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对于当时我国经济面貌的改善没有好处,违背了改革开放的意愿。而在取消双轨制,改为多重汇率浮动制之后,虽然改善了我国贸易逆差的情况,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贸易收支的额度。因此便有了第二个时期,其是从1994年至今,采用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汇率改革制。从1994年之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相对稳定,仅有小幅上升;而到了2005年开始迅速上升,但对我国的贸易不但没有坏的影响,还加大了贸易顺差值,这一点与传统理论相违背;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贸易顺差额度才有所下降。

时至今日,人民币的汇率正处在上浮阶段,1美元=6.1240人民币,2013年人民币全年增幅3%,较2012年增加了3倍,而2014年人民币还是处在上浮阶段,这也就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根据海关部门的相关统计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2.4万亿人民币,同比下降了0.9%。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6.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而进口贸易总额为5.9亿人民币,同比下降0.6%;而贸易顺差总额为6306.1亿人民币,同比下降了6.5%。

三、结语

目前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汇率正处于上升阶段,其对于我国商品进口贸易有着促进的作用,而对我国出口经济贸易则呈现遏制作用,相对降低了我国的贸易顺差总额。但按照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依然迅速,未来我国也肯定能够克服难关,更要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继续阅读

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论文

一、文献回顾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关系研究国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Stern等(1981)对美国的出口贸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出口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的影响[1];Wakelin(1998)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与技术的关联性较为显著,技术能够极大地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2];RoperS等(2002)研究了英国制造业中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的关系,发现技术创新对产业的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3];Montobbio等(2005)对出口贸易与创造力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创造力能够显著地促进出口贸易的增加[4]。国内对于出口贸易与企业创新产出的研究也不少。刘仁平(2006)认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与产业结构的升级都得益于技术创新的发展,技术创新对两者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5];邹武鹰等(2008)认为,出口贸易能够显著影响技术创新并对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6];王华等(2010)认为,就培育中国企业的自生能力来说,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技术许可都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7];郑义等(2011)对外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技术研发的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国家经济的增长必须要靠技术进步[8];徐二明与杨正沛等(2011)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创新能够显著影响出口绩效[9];赵伟等(2012)认为,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支持程度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密切的联系,出口贸易能够有效提升各类企业的创新倾向[10]。

(二)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争议,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制度决定论以及技术决定论,前者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后者认为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11]。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国内,杜伟(2004)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联系紧密,两者相互促进[12];蔡乌赶(2012)认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协同演化关系[13]。

(三)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关系研究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关系较为密切。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运行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14]。在国内,金祥荣、茹玉骢等(2008)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构架两国三地区的垄断竞争开放模型,并利用1998—2004年的非连续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通过改善企业生存的制度环境有助于缓解地区出口差异,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15];张杰等(2009)发现出口贸易对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改善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6]。

二、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的协同演化关系分析

如前所述,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三者紧密相关,既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为了更好地协调三者之间的发展,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必要对三者的协同演化关系进行研究,了解其动态互动关系及作用机理。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的互动关系企业技术创新是进行出口贸易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能够为企业提供新产品或服务,同时对原有产品及服务进行升级,而新产品则可以加强企业竞争力,使得企业在国际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有效地提高出口贸易额。反过来,出口贸易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反作用。首先,企业要想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并保证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其次,出口贸易取得的收入及资源有相当一部分被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里面,这就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企业技术创新为出口贸易提供了原动力,并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反过来,出口贸易使得企业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获得巨额利润,并维持企业在国际同行业的竞争地位。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二)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关系已有的研究以及实践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动态发展。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迫切要求决定了企业必须在制度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企业技术创新同时降低了制度安排的成本,如信息技术的使用及办公自动化大大降低了组织形式上的成本。企业技术创新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原动力,使得那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制度逐渐发生改变,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反过来,制度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支撑与保障。其次,制度创新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必要的外在条件,同时也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综上所述,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虽然各有特点,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和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要求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并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基础;反过来,制度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总之,二者之间相互协同演化。

继续阅读

蓝色壁垒下的出口贸易论文

1蓝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1机遇(1)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从短期看来社会责任制度的实施尽管会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从而降低产品的比较优势,但是长期看来,社会责任制度的实施会从其他方面给企业带来利润增长点,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贸易壁全是从环境和生态的方面实现企业的可以持续发展,然而蓝色贸易壁金是从人文主义方面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品的比较优势不仅包括劳动力优势,还有技术、生产规模、产品性能、市场营销手段,企业信誉等优势。社会责任标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获得长远的商业利益。目前,社会责任标准己经成为了许多跨国公司推动企业发展的杠杆。首先,对内社会责任标准会促使企业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员工忠诚度,从而提高生产率;其次,对外社会责任标准的实施会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商业信誉,稳定和加强与客户的贸易合作,赢得更多客户的信赖。(2)有利于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蓝色贸易壁垒尽管带有一定的贸易保护色彩,但是它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一种国际趋势:社会责任标准己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发达国家所认可和实施,其与国际贸易挂钩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及早的参与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提高劳工标准,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跨越蓝色壁垒带来的挑战,才有利于我国出口企业更多的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出口企业在应对各种社会责任验厂考验的同时,既加强了企业管理,也给自己创造了更多的竞争机会。国际游戏规则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IS09000,升级到环境管理体系ISOMOOO,在升级到现在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想要参与国际竞争就要遵守国际游戏规则,否则就会被游戏规则所淘汰。(3)有利于加快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形成了以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家用电器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然而,这种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出口产业结构并不利于我国的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发达国家推行的蓝色壁垒虽然是要削弱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但是从客观上说也会造成一种优胜劣汰。那些积极改革管理模式,改善劳资关系,开创自主研犮创新能力,以技术优势取代劳动力优势,以多样化生产取代单一化生产的企业,面对蓝色壁垒的挑战,必然会迎难而上,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那些完全依赖劳动力成木为优势的企业,生产单一,缺乏技术创新,只考虑眼前低价成本,面临蓝色壁垒必然会带来发展的瓶颈,从而被市场所淘汰。企业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才能从根木上突破蓝色壁垒带来的限制。蓝色壁垒就像一个推动剂,加快了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2挑战(1)增加了出口成本,降低了出口量,削弱了竞争优势。为了跨越蓝色壁垒的限制,我国出口企业一方面要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工人工资,减少加班等,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认证,支付高额的认证费,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和运营成本,反映到出口商品上,直接的影响就是价格增长,需求量降低,从而导致我国密集型产业商品竞争优势减弱。以SA8000认证为例,SA8000的认证需要一年的时间,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每半年要复查一次,初审的费用大概在3万元左右,再加上申请费、审核费、注册费、年费等费用近10万元左右。同时出口企业为了达到SA8000的认证标准要增加的工资及安全设施的支出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2)提高了发达国家市场的准入门槛。目前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幵始执行SA8000标准,例如,德国进口商会制定了《社会行为准则》,规定德国进口商应对其供应商的社会责任行为进行审查,法国和荷兰的进口商协会也将效仿德国的做法。德国,法国,荷兰是欧盟主要纺织品进口市场,进口份额约占欧盟总额的50%以上,该项要求无疑将会给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也已经将“社会责任标准”作为选择供应商的必要条件,比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等,凡是想作为他们的供应商就必须通过他们的社会责任验厂,而且还要1年审核一次。以出口低附加值商品为主的我国出口企业受到SA8000标准以及相关的社会责任标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门滥越来越高,拿到SA8000认证俨然已经成为了发展屮国家通往西方发达国家的又一张通行证。(3)放缓了经济增长,增大了就业压力。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廉价的劳动力给我国产品出口带来了劳动力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国民就业问题,然而一旦美欧等发达国家把SA8000作为全球工人的社会责任标准,中国的出口规模将会受到巨大的打击。2013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为2.21万亿美元,其中三大主要出口市场依次为美国,欧盟和东盟,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由此可见,一旦美国和欧盟国家大力推行以SA8000为核心的蓝色贸易壁垒,会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导致外汇收支不平衡。同时蓝色壁垒也会给我国就业带来压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最直接的就是企业不能达到SA8000标准等蓝色条款的要求,导致企业订单减少,经济效益受损,从而面临企业大量裁员,甚至倒闭,工人失业;而企业为了达到蓝色条款的要求,可能会通过裁员的方式间接提高工人工资和待遇,这样也会产生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妥善安置也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我国出口贸易应对蓝色贸易壁策略分析

2.1企业层面(1)企业应树立蓝色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首先要树立蓝色意识,努力实现蓝色生产,应该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更多的来自跨国公司的订单。发达国家很多跨国公司很注重合作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那些没有社会责任感、劳工工作环境恶劣的企业会拒绝与之合作。所以,我国出口企业应该积极完善企业内员工的薪资福利体系,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积极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我国出口企业还应该转变经营理念,充分认识蓝色贸易壁垒的对企业自身的积极意义,树立蓝色经营生产经营思想,把企业社会责任因素和劳工权益保护融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2)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外贸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都是科技含量低且廉价的商品,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很多企业扮演的角色只是个贴牌生产或者加工生产的工厂,没有自己的技术、品牌。随着国际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越来越发挥不了太大作用了,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应该转变经营思想,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企业自主品牌,走品牌国际化路线,同时应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促使产业优化升级,为企业自身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加大对劳动密集和知识、技术密集相结合的产品生产投入,购买国外先进设备,积极投入技术自主研发,提升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己民族品牌,走国际化品牌战略。

2.2政府层面(1)积极参加多边和双边贸易谈判,参与劳工标准制定。就目前而言,尽管发达国家极力推行劳工标准与贸易相挂钩,但是劳工标准并没有正式进入WTO贸易体系。我国作为WTO的重要成员国之一,应该积极参加多边和双边谈判,争取制定对我国出口有利的规则。我国要考虑现阶段的国情,坚决反对把劳工标准纳入WTO贸易体系,反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采取单边的贸易制裁方式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我国还应该联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共同抵制来自发达国家的蓝色贸易壁垒相关措施,维护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利益。同时加强与国际劳工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组织进行沟通,争取将国际统一的劳工标准降到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程度,要求国际组织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并给与特殊照顾。(2)完善国内相关立法,加强执法力度。我国关于劳工标准的立法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安全生产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尽管如此,和国际上发达国家十分健全的劳工保护立法体系相比较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国在劳工立法方面依然不完善,存在着不少的法律漏洞。所以我国的立法机关应该尽快完善关于劳工权益保护的立法,而且立法必须具有可行性,避免出现口号式的法律法规,没有执行性。另外一方面,我国的执法部门和劳工部门也应该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对于那些侵害劳工权益的企业给与严厉的打击。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所以我国劳工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劳工超负荷、超长时间工作,劳动加班不给付加班费,拖欠劳工工资等等。这些问题并不是没有法律保障,关键是执法力度不够,缺乏相关的执法部门对这些侵害劳工权益的企业进行惩处,并且我国的执法部门和劳工部门没能建立起对企业用工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就纵容了这些企业的违法行为。(3)科教兴国,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劳工大多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工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低,这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劳工工资待遇和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就必须走科教兴国道路,提高劳工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只要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发达国家设置的蓝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针对我国的较低劳动力工资待遇、恶劣工作环境,倘若我国的劳工技能和素质都提高的话,那么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自然能获得相应的提高,这样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就不起太大作用了。

作者:缪琨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阅读

产品结构出口贸易论文

一、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一)出口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在全球经济发展变缓背景下,安徽省借此机会对全省出口贸易产业结构实施优化、调整,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徽省的对外出口贸易实现了显著增长,统计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显示,最近四年间出口贸易总额分别达到88.9亿美元、124.1亿美元、170.8亿美元、267.5亿美元、282.5亿美元;单从出口贸易项目来看,机电产品在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约11.9%,而高新技术出口的增长高达31.7%(详见表1)。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对外出口贸易并未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安徽省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有了明显改变,其中一般贸易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截至2013年全省一般贸易增长率下降至7.8%;加工贸易的出口量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截至2013年全省加工贸易增长率达到31.3%。在制成品出口方面,传统的机电产品近年来出口贸易量表现出下降趋势,增长速度明显减缓(2013年增长率11.9%);而高新技术近年来出口贸易量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2013年出后贸易增长率达到31.7%。相关统计数据见图1。从安徽省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的增长率情况来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经过快速增长后速度明显有所减缓,但是高新技术的增长则保持强劲趋势,这表明安徽省在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方面调整表现出明显成效,减少一般初级产品出口量,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最终有助于推动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实现稳步增长。

(二)近年出口贸易依存度稳步提升(如图2所示)从图1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在2009年-2013年间保持稳定上升,从10.64%逐步上升至14.88%,但是与全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对国际贸易经济的依存度仍然比较低,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仍然蕴含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安徽省出口商品市场占有率情况从2013年安徽省对外贸易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2013年安徽省进出口总额达到456.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同比增长5.6%,占全国出口总额(22100亿美元)的2.06%,且与其他经济强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安徽省的出口贸易水平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出口贸易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安徽省人均贸易额情况通过对安徽省人均贸易额数据来看,2013年安徽省的人均贸易额为725美元,但是全国平均人均贸易额为4152美元,由此可知安徽省的人均贸易额仅占到全国的17.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人均出口贸易额为482美元,而2013年全国人均出口贸易额为3524美元,安徽省的人均出口贸易额仅占到全国水平的13.68%,同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竞争力指数情况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是指以出口、进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差值并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TC指数若在-1-1之间,TC指数若靠近-1,则提示该产业的进口额高于出口额;若TC指数约靠近1,则提示该产业的出口额高于进口额。在TC指数中,贸易竞争劣势极大、较大或者微弱时TC指数分别采用(-1,-0.6)、(-0.6,-0.3)、(-0.3,0)表示,而贸易竞争优势极强、较强、微弱时TC指数分别采用(0.6,1)、(0.3,0.6)、(0,0.3)表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安徽省进出口贸易指数出现短暂下滑,从2010年开始出现明显上升,但是仍然处于(0,0.3)、(0.3,0.6)之间,这表明安徽省的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处于较强水平,虽然在2013年进出口贸易TC指数出现一定下降,但是与2009年、2010年、2011年相比保持较高的竞争优势,由此证明安徽省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量的逐渐上升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上升潜力。

(四)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地位情况从出口贸易产业链分工角度来看,安徽省的出口贸易产品均来自于低端产业链,出口贸易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如:茶叶、家具、纺织品、服装等),虽然在短时间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保证安徽省出口贸易稳定增长。以安徽省茶叶出口情况来看,从2009年至2013年间,安徽省茶叶出口量从2.56万吨增加至3.68吨,出口总额也从4957万美元增长至13635万美元,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人工、材料成本的逐渐上升,这种竞争优势会逐步消失。从近年来安徽省出口贸易方式来看,虽然一般贸易(如:茶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每年出口量达到加工贸易的3倍以上,但是加工贸易近年来的增长率却明显高于一般贸易,这表明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正逐步提升。从宏观角度来看,近几年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对国家外贸扶植政策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强,对国际市场变化相对比较敏感,因此国家政策及国际市场的变化全省出口贸易影响比较大。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