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局工会主席援藏先进个人事迹范文

农业局工会主席援藏先进个人事迹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局工会主席援藏先进个人事迹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局工会主席援藏先进个人事迹

"我对城市没兴趣"

做了九年基层农业技术员,有过两次援藏经历,如今担任**市农业局工会主席的**还是闲不住。9月,当记者来到**农业局楼下时,门卫想也不想脱口而出:"下乡了,他整天去住乡下漏雨的破房子,很少呆在局里。"

而当记者见到**时,这位34岁的工会主席说得更直接:"我生在农村活在农村,一辈子在农村,一辈子跟农打交道,我对**市区没兴趣。"

白天一身汗,晚上挑灯战

**是个农家子弟,最初的文凭是中专毕业,**年,他从**市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下面的乡镇做农业技术员,这一干就是九年。

农业技术员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和土坷拉打交道,动不动一身臭汗,非常枯燥辛苦,时间不长,**的一些同学就纷纷改行或者下海。但**干得很有趣味,他不仅没有放弃的想法,反而天天晚上带着一身臭汗挑灯搞实验,等研究出点成果了,他就把这些心得写成文章,一写就到夜里两三点。

那时候,农业技术员的待遇非常低,不过**的文章很容易发表,每月光稿费就有七八十元,后来**把他所有发表的文章一整理,竟然仅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文章就有300多篇,样报、样刊把老家的柜子都塞满了。

由于**做得比较出色,单位曾经想送他到加拿大学习和工作,当时已经出国的同事无论在待遇和环境上都比国内好很多,这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好机会。但此时**的父亲病了,住在**市肿瘤医院,而岳父在潍坊住院,**忙于两地奔跑,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出国机会放弃了。得知这个消息,很多人替**惋惜,瘦得皮包骨头的父亲也搂着**直哭。

"逆境中才能出人才,人千万别向命运低头,我本来就是个农家子弟,什么活不能干,什么苦不能吃?别说放弃一次出国,就是让我现在去码头扛包我也干得了。"**这样安慰自己。

就在**为两边亲人生病四处奔波的时候,他还在**农业大学进修函授大专文凭,白天在大棚里一蹲一天,晚上在老家的破房子里挑灯夜读,就这样坚持了三年,**年,**终于拿到了山农大的大专文凭。

**的学习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又开始攻读本科文凭,他对学习的态度就像是个守财奴,一点时间也别想从他手头遛走。农业技术员们白天蹲庄稼地和大棚,冬天也是一出一身汗,别人回家都是腰酸背痛,早早洗洗睡了,而代明沼每天晚上都要在昏暗的灯光下,剪报、写读书笔记,写工作日记,一年365天,天天不落下。他的工作日记里不仅有土地、大棚等详细的农业状况,而且他还记录天气预报,时间长了,**对**什么时候下雨特别有数,判断得就跟天气预报一样准。

"这就像人站在桌子上,只有两只脚都踩着桌子,才会觉得踏实、觉得安心。"一直为自己只有中专知识而苦恼的**这样形容不断学习的感受--为心里踏实。

梦里几次回西藏

**年8月,**作为**市第七批援藏技术干部远赴西藏日喀则市,开始了另一段让他终生难忘的工作生涯。

**年的日喀则工业几乎为零,农业也很差--虽然高原地带能种青稞,但老百姓吃不上青菜,吃菜比吃肉还贵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有一次,代明沼生吃一个茄子,这个举动把很多藏族人吓了一跳,瞪大眼看着他--**疯了,他这是在干什么?**苦笑一声,他想,如果他不能真正为这些藏民做些什么,他永远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强忍着高原反应,开始往日喀则的田间地头跑,他手把手地教农民种玉米、西瓜、蔬菜,盖大棚。但任何事情起步阶段都是最难的,尤其是让人相信一个新生事物更难,就在**的努力和改变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一年援藏时间到了。

回家的几个月里,**经常梦见藏民那渴盼的眼神,而且**觉得,他的"让日喀则吃上自产蔬菜"的想法是能够实现的,他不能就此放弃。于是,**年4月18日,**第二次踏上援藏的路途,成为**市第八批援藏技术干部的一员。

此次进藏后,**担任了日喀则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说是主任,其实他是指导员、打字员、技术员等多项工作一肩担。但**一有时间还是往下跑,有一次,日喀则地区发生水灾,许多村子被淹,一天,**到一个灾情较重的村庄调查灾情,从乡政府所在地到那个村子只有7.5公里,越野车却走了3个小时。村庄在一个小山崖上,要到达那个村庄,还要趟过一条河。夏天,河里流淌的都是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冰凉刺骨。

传奇小法师绝世游戏篮球,风云再起的岁月高中篮球风云一剑惊仙重生之官道跟**一起去的乡长担心他受不了,就说,"我背你过去吧。"**坚决反对,就赤着双脚来到那个村子,好几个农民流下了眼泪。

援藏期间,**常常早上带着干粮走,晚上顶着星星归,他的足迹已经走遍了30%的日喀则村庄。**说:"不要小看这30%。西藏地域辽阔,村与村的距离比内地一些县城之间的距离还大。"

除了手把手地教村民建大棚、种蔬菜,他还注意从根本上改变藏民的观念,这也就是援藏干部们所说的"智力援藏"。在**的建议下,日喀则市政府建立了"蔬菜发展基金",规定市郊农村每建一亩蔬菜大棚,奖励该农户500元,奖励所在乡(办)100元。于是,日喀则市12个乡(办)飞快建起了1100多亩蔬菜大棚,大量蔬菜运向菜市场,现在,日喀则的蔬菜供应已基本能够自给。

在**援藏期间,家乡的《**日报》记者曾去采访过,当时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去日喀则市郊采访,所到乡村几乎都能看到整齐化一的蔬菜大棚,因为有高原充足的日照,棚内的蔬菜生长茂盛,黄瓜、西红柿、白菜、辣椒鲜嫩诱人……在日喀则市郊年楚河畔,我们停车与一位种西瓜的藏族老汉攀谈,他这块河滩地约有五亩,以前每年只能收千把斤青稞,去年在**援藏技术干部**的指导下改种西瓜,当年就收入一万多元,今年估计可能会超过两万元。老汉边说边切西瓜,我们一尝,从嘴到心都是蜜样的甜……"

**年,**从西藏回到**,虽然又睡到家里舒服的大床上,但**却常常失眠,有时候从梦里醒来,**都误以为自己还在西藏

不仅梦里常回西藏,已担任**市农业局工会主席的**的心也始终回不到城市。他作为**市工作队的一员下派包村,但他宁愿住在村里一处漏雨的废弃房子里,也很少回局里回城市。**常常说:"如果我能让一个村子富起来,将来老了去看看,那时候我就能对孩子说:’’这里爸爸干过,是爸爸帮他们富起来的。’’那种感觉该多么欣慰啊!"